APP下载

探析祭祀“牺牲”中的审美文化

2021-01-15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善温顺吉祥

马 莉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 045000)

DOI:10.13963/j.cnki.hhuxb.2021.02.013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甲骨文中记录祭祀和军事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远古先民食肉不易,所以在求神和祭祀祖先时自然要选择得来不易的肉食,这种用来祭祀的肉食被称作“牺牲”。

牺,《说文解字·牛部》:“牺,宗庙之牲也。”郑笺云:“牺,纯毛也。”

牲,《说文解字·牛部》:“牲,体完全。”段注“色纯曰牺,体完曰牲。”由此可知用来祭祀的“牺牲”必须是纯色体全的动物。《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尔雅·释畜》中提到了古代先民通过驯化繁殖的六种用来食用的动物,分别是马、牛、羊、彘、狗、鸡,合称为“六畜”。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有羊、豕叫少牢。

牢,《说文解字·牛部》:“牢,闲养牛马圈也。”《周礼·地官》:“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則繫于牢。”古人为了方便祭祀,要提前将祭祀的牲畜圈养起来。

一 牛

牛最为珍贵,一般只有贵族阶级吃得起。牛,《说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㞑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说文解字》中牛是象形字。

(一)温顺

牛本身体型大,脾气也倔强,比较难以驯化。《说文解字·牛部》:“牴,触也。从牛,氐声。”段注:“角部曰。触、抵也。亦作抵触。”《说文解字·牛部》:“㹂,牛很不从引也。从牛从臤,臤亦声。”从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牛的执拗,不顺从的本性。我们现在也用“犟”“牛”形容人的坏脾气。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需要借助畜力来耕种庄稼,牛成为了重要的耕种牲畜,特别是通过人们驯化后。驯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庄子·秋水》中提到的:“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为。”即是通过穿牛鼻,以方便人们牵引牛进行耕种;二是通过阉割术,使其丧失生殖能力,更为温顺,听从人们的使唤,同时还能催肥,获取更好的肉质。《说文解字》中“犗”“犍”两个字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犗,《说文解字·牛部》:“犗,騬牛也。从牛害声。”段注:“谓今之骟马。”

犍,《说文解字·牛部》:“犍,犗牛也。从牛建声。”通过古人的驯化,牛变得温顺、听话,更好地为人们饲养和使用。《说文解字·牛部》:“㹛,牛柔谨也。从牛夒声。”就反映了牛温顺、听话的性格。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部》也解释到:“牛在畜属土,在卦属坤。土缓而和,其性温也。”[1]

(二)任劳任怨

《说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㞑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说文解字》中牛是象形字。段注“牛,事也。理也。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谓其文理可分析也。”《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从段注中可以看出,牛有两个特点:一是“理”即温顺;二是“事”即任劳任怨地耕种。

正是由于牛的温顺、任劳任怨的品质,再加上牛是农耕社会的主要畜力,从统治阶级到下层百姓对牛都十分爱护和珍惜。《礼记·王制》就曾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犬豕。”国家法律也有严禁屠牛的规定,如《淮南子·说山》中就提到:“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二 羊

羊肉是古代人们普遍食用的肉食。羊,《说文解字·羊部》:“羊,祥也。从,象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说文解字》中羊也是象形字。

(一)吉祥

《说文解字·羊部》:“羊,祥也。”说明羊本身就有吉祥之意。《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明在“六畜”中羊是古人食用的肉类主要来源,这从很多表美食类的字,都从羊部也可以看出,如:“羔”“羹”“羞”等等。

《说文解字·示部》:“祥,福也。从示羊声。”段注“祥,福也。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从羊的“祥”,亦指吉祥的意思。

羊在远古是伏羲氏的图腾,伏羲氏头上顶着的就是羊,代表中国的太阳神。他与人头蛇身的女娲结合,共同繁衍人类,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二)美善

美,《说文解字·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无〖注〗臣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段注“美,甘也。甘部曰。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从羊大。羊大则肥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本义指羊肉味美,并且古人认为越是大的羊味道越鲜美。甲骨文的“美”写作“”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头上戴着羊角似的装饰物来美化自己,这是古人认为的“美”的状态。所以羊不仅带给人们鲜美的肉食,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状态。

羡,《说文解字·羊部》:“羡,贪欲也。从㳄,从羑省。”段注“贪欲也。毛传云。无是贪羡。此羡之本义也。”《广韵》:“羡,贪慕也。”其义由看到鲜美羊肉而流口水的样子引申出一般的对事物或人的羡慕之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羑,《说文解字·羊部》:“羑,进善也。从羊久声。”段注“羑,进善也。进当作道。道善、导以善也。”其义与诱导从善引申为动词:诱导、引诱、诱惑等。《尚书·康王之诰》:“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善,《康熙字典》:“〔古文〕譱,音蟺。【说文】吉也。【玉篇】大也。【广韵】良也,佳也。”本义为好,美好,后引申为善良。《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徐仲舒先生:“盖人以羊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义。”[2]

从以上这些字可以看出羊部字有美善之义,从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美善,推而广之到一切事物的美善。

(三)仁义

《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孔颖达疏曰:“《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春秋繁露》:“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郑氏婚礼谒文赞》:“羊群而不党,跪乳有敬。”[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羊具有孝顺、明礼的品德。《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獬豸、神羊是古人心中公平和正义的象征。而《说文解字》中的“義”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義,《说文解字·羊部》:“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段注:“己之威義也。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

儀,《说文解字·人部》:“度也。从人義声。”段注:“儀,度也。度、法制也。毛傳曰。儀、善也。”“義”字含有形符“羊”,故蕴含仁义、明礼等美好意象。[4]《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 豕

远古先民最早依靠游牧狩猎来维持生活,猪比起牛、羊,由于饲养成本高,其价值更大,直到人们开始农耕定居生活,猪的饲养才成为普遍。豕,《说文解字·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说文解字》中“豕”,亦是象形字。

(一)吉祥

商代猪被人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2003年山东大辛庄就出土了一片商代有字卜甲,卜辞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用猪祭祀去世的母亲以求趋避灾祸。[5]《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可见远古时期对人容貌的描写也是以豕为上。[6]猪是较早被人们从猛兽驯养为家畜的一种动物。野猪勇猛好战,古代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可见勇猛之处。所以“豕”意象经常出现在战争中,表示人们希望在战争中像豕一样勇猛、坚强。而豕的这种品质意味着战争的胜利,所以有吉祥之义。

(二)财富

李时珍《本草纲目》:“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土。”《易经·说卦》:“坎为豕。”《诗经·小雅·渐渐》:“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毛诗传》:“犬喜雪,马喜风,豕喜雨,故天将久雨,则豕进涉水波。”豕象征水,是云雨之神。人们用豕做祭品,来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豕象征着丰收,象征着财富。

家,《说文解字·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段注:“家,凥也。凥各本作居。今正。凥、處也。處、止也。”古代人们为了方便,就直接利用房屋底下的空间养猪,既便于看管,也便于喂养,这种建筑叫做“干栏建筑”,人们的残羹剩饭正好成了它们的美餐,等养大了,它们又成人们碗中的美餐。[7]甲骨文中家写作“”“”,也可以看出,古人以家中多养猪为好,代表家里富裕,有财富。

(三)繁殖

家,《说文解字·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豭,《说文解字·豕部》:“豭,牡豕也。从豕,叚声。”即“豭”是母猪的意思。而豕象征地母,具有繁殖的能力。它们生长能力强,繁殖快。豕既象征了贪欲,也象征生殖。豕属水,水为阴,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左传·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通过对古代祭祀“牺牲”的探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人们在祭祀时通过虔诚的准备祭祀物品,向神灵和祖先祈求着所有的美好心愿,也透露出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物质富足、精神高尚的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美善温顺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罗平记
苦瓜
假面
体验高科技?美善品举行“美食嘉年华”
美善同源与生命存在的实践指向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