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徐特立的君子人格

2021-01-14梁堂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徐特立实事求是君子

梁堂华,罗 柱

(长沙师范学院a.徐特立研究中心b.党委组织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的中共延安五老之一,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在党内外享有极高的威望。1937 年徐特立60 大寿时,毛泽东在祝寿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21947 年徐特立70 大寿,中共五大书记题词祝贺,其中朱德称其为“当今一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所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一生追求仁、礼,渴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但终其一生也未能遂愿,以致晚年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清末民初的大学者辜鸿铭说,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关于“君子”,孔子从众多角度做过阐述。由此看来,“圣人”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在现实世界中或许并不存在,以致被公认为“圣人”的孔子都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退而求其次,认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无论评价标准如何,被称为“当今一圣人”的徐特立,称得上是一位思想人格上颇为典型的真“君子”。本文尝试通过徐特立一生的言行,探析徐特立的君子人格。

一、“义以为上”,特立独行

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那么,什么是“义”呢?孔子没有明说。《中庸》曰:“义者,宜也。”韩愈也曾说:“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也就是说,“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不去考虑过多的其他因素,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徐特立的一生,正是“义以为上”、特立独行的一生。这从他制定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事可见一斑。18 岁时,徐特立决定“教书兼习科举业”,既求生计,也求前途,但20 岁时遇到一个难题:无书可读。家里原本无甚藏书,借又不易借到,买又买不起,一部《十三经注疏》要15 串钱,一部《庄子》也要300 文钱,而他第一年教蒙馆所得俸金才不过3串钱,尽管后来逐渐增加到20 串钱,仍是杯水车薪。面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经过反复考虑,下决心制定了“十年破产读书”的计划,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 串钱作为家里的生活开支,而将祖母留给他的几亩薄田,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下决心用十年的时间,哪怕破产也要把书读通。弱冠之年的徐特立做出的这一决定,显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魄力与勇气。

28 岁时,徐特立将自己的名字由“懋恂”改为“特立”,源于他去岳州(今岳阳)参加科举考试,初试名列3000 名考生的第十九位,但交不起复试费又不愿接受富家子弟的资助,担心受恩多则立朝难,受私恩就不能秉公理,最后断然放弃复试,卷起行李踏上归途,并口占七绝一首以言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稊弱,偶受春风即折腰。”[2]12为了表示自己卓然独立、不同流俗、出污泥而不染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懋恂”改为“特立”,立志走出一条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不同寻常的救国救民之路。

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徐特立做出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动:43 岁为了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新人物”[3]17,远赴欧洲勤工俭学,当一名“扶拐棍的老学生”[3]586;50 岁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刻,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58 岁参加长征,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长者;72 岁制定二十年学习工作计划,一心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奉献心力。1937 年,朱德在祝贺徐特立60 大寿的贺信中,直呼“你是一个老怪物”[1]4,一个“怪”字,点出了徐特立勇于特立独行的品性。对此,李维汉做了更明确的解说:“他从信奉康梁转而信奉孙中山,从君主立宪转到拥护共和;从相信无政府主义,搞教育救国,转而赞成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左派;最后,在革命斗争实践的教育下,在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真理,终于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终于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变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徐老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转变,我认为是因为他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实事求是地考察社会,能够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旧思想,虚心学习和勇于接受新思想,一刻也不停顿地跟随历史的步伐前进!”[1]83“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这正是大义之所在,是一切可称为人之君子者的共同特征。

二、胸怀天下,勇于担当

所谓君子,一定是心怀天下、胸有宏阔之志向的人,这种宏阔之志要求一个人不能太计较眼前的生活,而应勇于承担国家民族之大事。孔子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论语·宪问》),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呢?徐特立毫无疑问是一位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君子。

(一)年轻时不愿过乡村的安稳生活,一心走教育救国之路

1905 年,徐特立参加科举考试后,名声不胫而走,各处学堂争相聘用,许多学生慕名求教。他教蒙馆的年薪在短时间内串升到60 串,除维持妻室儿女的温饱外,还略有余裕。徐特立完全可以安稳地过着不愁温饱的乡村塾师生活。然而,他却并不安于做一介乡村塾师,更不迷恋于个人的温饱生活。他认为:“除养家而外还有余力的人,其余力之来源,必然是得到社会的帮助,应该还之于社会。”[2]15徐特立决心离开长沙县五美老家,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进行新的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考入同盟会会员周震鳞设在长沙城里的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学习自然科学、教育学以及西洋史、东洋史等课程,并且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做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学习四个月后结业,徐特立马上联合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离长沙城15 公里的梨镇创办了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子弟的梨江高等小学堂,致力于发展农村的新式教育。后来又先后任教于周氏女塾(后改名周南女子中学)、修业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长郡中学等名校,还曾创办湖南第一所县办中师——长沙县立师范,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人心,救国救民。

(二)顺应时局,在教育救国之路失败后毅然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国民党左派,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2]82。1926 年12 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并于次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三十年来的一种幻想”[3]604,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 年3 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委员、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1]5

三、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周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是君子的必备品质。徐特立出生后,祖父为他取的名字是“懋恂”,“懋”是勤勉之意,“恂”是诚信的意思,勉励孙子一生勤勉笃实、自强不息。尽管徐特立后来更名“特立”,但他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他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一生。

徐特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年少时只读过六年私塾。在为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之后,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勤苦自学。白天在蒙馆教学生读书,晚上跑到七八里外的一处经馆去请教先生,这样坚持了两年之久。有一段时间,他对于八股文很感兴趣,竟然步行40 公里,到长沙城里去请陈云峰举人指点自己的八股习作。平时,他努力实践古人“学足三余”的读书方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读书。他回忆:“日中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以后,每日只读两三点钟的书。平日走路,同晚上睡醒了天没有明的时候,就读书。口袋常带一本表解,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时看表解学的;心理学、论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熟读的。……我学《说文》,不晓得写篆字,晚上睡不着及走路时用手指在手掌中写来写去。”[3]55120 岁那年,他苦于找不到想读的书,竟然制定“十年破产读书计划”,逐年变卖田产用来买书。凭着这种决心、勇气和毅力,徐特立靠自学精通了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特立不仅年少时勤奋求学,而且“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1919 年,徐特立年已42 岁,已是湖南很有声望的教育家,但为了求得新知识,他毅然远赴欧洲勤工俭学,成为一位“留法老学生”[3]16。在法期间,徐特立谢绝一切特别的待遇,坚持与年轻的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做工,甚至向比他小得多的同学学习法文。他说:“只要学生不嫌我老大,肯教我法文,我就算年老,也是一个进步的老人。”[3]17

1928 年,年已51 岁的徐特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考察了解苏联的教育制度,直到1930 年12 月才回到中央苏区。1949 年10 月,新中国成立,时年72 岁的徐特立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二十年学习工作计划,一心多读书,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多做贡献。他经常到琉璃厂、西单商场等处的书店购书,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研究党史、中国古代史、民族史,研究语言和逻辑学,等等。他虽然学识功底深厚,但仍然和从前一样虚怀若谷,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从头学起的精神。这种学习精神,使年高、德劭、望重的徐特立不固步自封,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正如朱德所说:“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他前进。”[1]4

不仅自己勤奋不息,徐特立还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寄予后人。他于1940 年将儿媳刘翠英收为干女,改名“徐乾”,并写了一篇短文详细解释“乾”的意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健也。终日乾乾,即终日健进不已;惕,警觉也。终日乾乾,至晚还加警惕,目若有凶厉可怕。注意如此集中,精神如此振奋,前途一定远大。”[2]133

四、胸怀坦荡,心口如一

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真君子一定是胸怀坦荡、心口如一的。所谓胸怀,是“心中所怀”,是人对事物的宽容和承受力;坦荡,指胸襟开朗,心地纯洁;胸怀坦荡,就是敞开胸怀容载万物。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胸怀坦荡是一种做人的雅量,是一种为官的气度。胸怀坦荡者,必然光明磊落,说话心口如一,办事知行如一,为人表里如一。这种人,如果担任领导职务,也会“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说的做的一个样”;这种人,光明磊落胸襟阔,心底无私天地宽。

徐特立的一生是胸怀坦荡、心口如一的。对此,毛泽东在1937 年祝贺徐特立60 大寿的贺信中,给了一个最好的评价:“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1]2

徐特立的这一品质,落实到工作中,就是我党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作风。他一生推崇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事业的指针和座右铭。他说:“实事求是,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①

徐特立积极宣扬实事求是精神。1940 年7 月,他在《毛主席的实际精神》一文中,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作风通俗地概括为“实际精神”,高度赞扬。1942 年4 月,他在《解放日报》发表《再论我们怎样学习》,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1949 年10 月,《河北教育》创刊,他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为刊风,并撰文《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详加说明。1950 年11 月,他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希望以此做为校风。1953 年4 月,应《新观察》编辑部之约,他撰写《自以为是者的前途》,借以自励,并以之示人。1963 年3 月,他为上海青年题词三幅,其中一幅又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徐特立不仅推崇、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工作中始终恪守这一原则,更为难得的是能运用于对待自己。尽管年高德劭,备受党内外尊重,可他对此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是个老头子,还有吴(玉章)老、谢(觉哉)老我们三个老头子并不高明。”[4]264-265在一首诗中,他写道:“世有老少年,也有少年老。不落时代后,年老方可宝。”[5]157他还常说:“希望各位同志,把年老的同志不要特殊看待”[4]264,语气中充满真诚、恳切。

胸怀坦荡、心口如一、实事求是,这让一切了解徐特立的人(包括同志、朋友甚至敌人)都不能不佩服他、尊重他,受到他的影响和感染。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五、矜而不争,谦和忍耐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作为君子,他内心可以是骄傲的、矜持的,但他表现得庄重谦和、处处忍让,不争强好胜;他在修养方面洁身自好,但他又是合群的;他虽然合群,但又决不结党营私。

虽然年龄大、资历老、备受尊崇,但徐特立为人谦逊低调。在中央苏区,徐特立作为副部长、代部长主持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1933 年夏秋之交,临时中央从民国政府统治区迁入根据地后,“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在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占据统治地位。一些同志主张实行“共产主义教育方针”,一度指责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8 月,少共中央局甚至发起所谓的“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运动”[6]76。对此,“革命信念坚定、富于求实精神、个性坚强的徐特立,面对脱离实际、歪曲事实的种种无理指责”[7]48,为求团结,接受了少共中央局对苏区教育工作的种种指责和干预,没有与之争论,谦和忍耐,“默默地做他们认为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实际工作”[7]47。

面对指责能够“矜而不争”,面对荣誉,徐特立同样“不争”。众所周知,徐特立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最尊敬的老师之一,毛泽东曾对他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表现出特别的尊重。对此,徐特立不曾沾沾自喜,更不得意忘形。他总是说:“从前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书,当过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那只是一日之师,而毛主席是我的终身之师——是他带我这个老朽走上了革命道路。泽东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1]33言辞恳切,谦逊低调。

长征路上,因为年纪最长,组织上为徐特立配备了马匹,但他却常常坚持步行,而将马匹让给受伤的士兵或托运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专车,可他却很少乘坐,经常步行外出,有时乘坐公共汽车。他常说:“少坐车,多走路,至少有三大好处: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为国家节约开支,同时又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8]8一席话让身边的同志深受教育。

建国后的一件小事也很能体现这一点。有一次,徐特立到北京医院去看病,候诊室人很多,都坐在长靠背椅上等着叫号。警卫员一看这么多人,有点急,想去跟医院的张主任打个招呼,以便先给徐老看病。谁知徐老坚决反对:“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就不值钱吗?我们要是不按次序看病,别人就要多等。无论做什么事,总要多替别人想一想,不能光图自己一个人的方便。再说,你去找张主任,咱们跟他熟,就特殊照顾,可以不按顺序看病。如果熟人都不遵守制度,他这儿的秩序还怎么维持呢?”[9]65

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徐特立始终谦和宽容、矜而不争,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的一员,这确实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君子本色。

纵观徐特立的一生,他的一言一行,时时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品行与人格。这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长期浸润与影响,更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长期努力。这种人格追求,不仅是徐特立从偏僻的家乡一步步走出来、走向时代的醒目舞台直至走向成功的重要根源,同时也是徐特立在党内外享有极高威望、广受尊崇的重要原因所在。徐特立的君子人格,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简讯(内部资料),2009(01):14.

猜你喜欢

徐特立实事求是君子
徐特立的三个“第一”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实事求是”定乾坤
徐特立与妻子的恩爱一生
君子无所争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做最好的自己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