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享共赢视角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探索

2021-01-13封心宇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必然要求校企合作有更多的内涵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发展必然需要双方坚持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基于共享共赢视角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为例,结合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特点,从共享共赢的合作视角探析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享共赢;艺术设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资助项目(2020QYSJ005)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高教司各种政策和发文,还是各个院校的积极大力构建发展中,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双方全面和深入的合作,能够较好地满足和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注重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教育理念、区域特色、专业特点等自身不同情况,去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深入的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在政策推进还是在院校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例如有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不能和教学真正衔接,缺乏完善有效的校企共管制度和模式。有些校企合作仅限部分项目任务,缺少师资团队交流建设,校企文化认同度不够深入,双方侧重从各自利益出发,导致贡献度不均、协同育人力度不够。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让校企合作无法找到共享共赢的良好状态,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能深入的、可持续发展地开展下去。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必然之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当前一些形式单一、模式固化的校企合作已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提高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校企合作内涵,探索共享共赢路径,已成为当前校企合作发展中的重要话题。2020年9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特制定并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1],“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从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以及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因此,只有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的“共赢”点,才能促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向着更好、更快、更长效的方向发展。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总体指导思想: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享共赢

(一)产教融合共筑教学本质

教学的本质是育人。而所谓育人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应用。高职院校很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则需要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应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对专业实践、职业精神以及岗位任务等学习要求有更深刻、更真实的体验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化提高校企合作力度、深度和内涵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产教一体化,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知识和技能紧贴实际应用,最大化地满足岗位需要、企业需要和市场需要。校企深度合作中,产教进一步深度融合是不变的指导方向,但面对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需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解放思想,探索新模式,开辟新路径,进一步优化企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内容和深度,进一步加大课程教学产学研一体化改革力度,只有在产教融合创新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更多发展方案。

(二)协同育人共促人才培养

既然合作的本质还是育人,那么如何协同育人就需要校企双方在思想观念上、实践行动上有协同的观念。在人才培养上大家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需要改革的是如何协同,这其中必然包括双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协同还要求校企双方都应从双方的利益共赢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就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中。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靠双方这“两双手”共同推动,促进深度合作的良性长效发展。

(三)共享共赢共建长效机制

共享共赢是保证校企合作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建立共享共赢机制,首先,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文化认同和合作信任。企业和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利益诉求,但是双方要基于责任和义务共担的前提下,相互信任,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寻求利益共赢点。其次,双方要本着深度合作长期发展的思想,着眼未来,不要只顾眼前短期效果,要在合作中协商办学求同存异,逐步寻求共赢点,因此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基于共享共赢这个基础共同承担、共同投入。任何只依赖一方的投入都不能形成长期深入的合作模式。每个高校各个专业和相应企业的需求和定位都不尽相同,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要深度沟通协调,努力寻求双方共赢模式,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发展。

三、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构建和发展思路

(一)校企文化双向渗透,深化交流平台,增强文化信任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因为出发点不同,因此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企業文化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校园文化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更多的是注重社会效益。但文化上的差异性并不影响深化合作,相反两者可以相互影响、融通互补。校企深度合作保持良好而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双方的信任和文化理念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并不一定要完全统一观点,而是让双方文化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渗透互补。校企双方除了在产教融合上加强深度合作外还可以增加互动交流,比如开展讲座交流、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共同举办设计比赛等,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共同注入校企合作中。

(二)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灵活多元的合作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设计类专业,具有古今兼容、文理交叉、艺技融通的鲜明特点。其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必须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并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和教学理念,搭建灵活的合作平台、构建多元的合作模式。比如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有基于玩具文创方向深度建设的安贝斯产业学院,也有基于广告包装设计方向的公司化工作室模式,同时还结合长期合作的企业实训基地改革项目实践教学。这些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同时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切入点也应结合艺术设计复合型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比如可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也可以针对某一专业课程并结合相应企业具体项目进行设计任务的创意研发。

(三)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制度,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激励约束,才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良性发展。政府应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地制定相应的产教融合政策和科研课题立项,激励、规范并指导校企合作向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要基于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签订完善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也是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基础。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一些设计成果版权,校企双方应给予相应奖励或政策倾斜,从而激励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成果转化。

四、我院基于共享共赢理念的

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探索

(一)改革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新型产教融合机制

深化提高校企合作不是否定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优化整合资源、探索创新融合途径。我院针对多年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结合专业改革,灵活调整设置各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期和任务实施。甚至把一些专业课程教学直接对接企业的工作任务,根据实践周期内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作为考核课程教学的主要指标。同时相对于传统辅调员管理带队实习,我院增设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跟岗实现指导,一方面专业教师作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桥梁,方便了学生实训期间知识技能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学习,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实际的企业实训中也提高了实践能力,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产教融合。所以,深化产教模式,不仅要引入企业一线人才参与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提升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充分调动教学主力军的主观能动性和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产教融合中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

改革除了大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整合校企实训基地资源配置,还应引入企业考评机制来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效果反馈的评价标准。多方评价机制也是协同育人的一种体现。实践教学在企业实训基地中的拓展深化以及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评价机制都可以带给企业很多创新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可以纳入企业的人才培训和储备计划,这对于校企双方都是一种共赢。因此,改革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新型产教融合机制是校企深度合作在基地实践教学上的一种改革。

(二)大力加快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

现代产业学院一般是依托高职院校现有专业,采用“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创建、共同管理的股份制二级学院。与高职院校内部的二级学院不同,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通常具备投资主体的社会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管理独立性等明显特征。产业学院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借助产业学院这个平台实现从招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直至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深度合作。因此可以说产业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型模式,即学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主体共同举办,以股份制的形式确立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产业学院的各项权利与义务[2]。

我院文化创意学院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产业学院建设上逐渐迈开步伐,开拓出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我院与扬州安贝斯玩具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首先起步于基于艺术设计产教融合需要合资共同成立了扬州牧美文创有限公司。牧美文创公司成立以来,校企双方在对接产业发展、协同育人和深化产教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双方合作成立了“安贝斯文创产业学院”,共建玩具文创研发中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一是校企协同培养文创设计专业人才,双方合作开展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校企双方师资流动通畅,学院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二是双方合作申报并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社招项目,共同实施员工培训与提升;三是双方合作申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等项目,共同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与提升;四是双方合作为玩具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等开展横向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促进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五是双方合作开拓面向陕西省的联合招生和“凤还巢”人才培养计划。从目前我院安贝斯文创产业学院的建设与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到,产业学院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为我院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企业产品创意研发的活力,实现了校企双方主体协同育人、共享共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大力加快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实践是校企深度合作在主体实践参与上的一种改革。

(三)开拓兼顾企业模式的“工作室”教学实践

我院大力推动“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建设,该“工作室”建设是充分利用我院民办院校灵活的机制优势,鼓励教师依据专业特色方向,同时引入企业专家,按照股份制成立公司化的工作室团队。这一举措在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上打开了新的视角和局面。学院成立的“公司化”工作室,可以申報各项横向课题、承接各种中小型设计项目等,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工作室制的灵活优势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还可以为专业产教融合打开更广的视角。这种“工作室”的建设是根据专业方向和设计需求,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以设计公司的视角和运营模式树立自身品牌,同时纳入专业教学设计中去,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工作室直接对接设计项目任务,这种公司化的工作模式也可以促进产教的高效融合。工作室下的设计项目更加灵活多样、合作企业范围更大,工作任务也更多样化,它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中长期固定一个或几个“老客户”企业的合作模式,而是作为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在企业合作项目广度上的一种灵活补充。因此,可以说开拓兼顾企业模式的“工作室”教学实践是校企深度合作在项目实践教学上的一种改革。

五、结语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点任务之一。校企双方应在国家政策激励的背景下,本着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多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合作模式,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更多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9-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105-108.

[3]杨海云.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学科校企合作多元化合作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132-133.

作者简介:封心宇,硕士,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文创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分析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中以项目教学促产学研结合的策略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研究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