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木艺实训室建设路径探索

2021-01-13曹海洋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艺术设计

摘  要:实训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训室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中之重。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有助于探讨当前高校木艺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建议学校通过优化木艺实训室管理、规划课程衔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等措施,使课程开发介入传统工艺传承和更新,最终达到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

关键词:产教融合;艺术设计;木艺实训室

目前,专业发展、教师科研及行业用人都表达出对木艺建设需求的迫切性。在以创新创意人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等引领的高职教育理念下,木艺实训室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拓展实训内容和条件,实现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同时,木艺实训室在技艺提升和心理成长等方面也可以具有更多的功能,这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传统技艺的继承与更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木艺行业的发展现状

木材,由于其材料环保、木纹美丽自然且易于加工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手工制作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进行木艺制作,可以合理地释放和缓解不良情绪、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促进健康人格形成。

木艺制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古老的智慧与思想。纵观中国建筑史、家具史,从皇宫庙宇到园林民宅、从大漆家具到明式家具,无不体现着木艺产品的魅力。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大发展,钢筋、混凝土、化工材料等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机械设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产品制作效率和制作精度,这让传统木艺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家具行业为例,板式家具由于工艺结构简单,组装拆卸方便,便于规模化生产,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青睐。相较而言,传统家具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成本较高等特点导致消费人群受限。而且传统木艺多采用手工制作,又脏又累,一些好的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市场回馈,使许多年轻人不愿选择这个行业。从而导致传统家具行业人才匮乏,传统制作工艺缺少传承和更新。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与教学对接现状

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环境艺术专业家具设计课程为例,学生需要具备结构力学、材料工艺学、人机工程学、识图制图等知识背景。因此从理论教学到实践主导,其教学科研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其价值也要经得起实践和市场的检验,如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求做到理实一体,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与市场的对接

一方面,高职高专艺术教育由于受学制的限制,外加公共课所占比例,专业课往往重视宽度而忽视深度。这导致专业课平均课时相对压缩,实践课作为专业课的一部分,课时安排更显不足,学生在实践课上往往无法深入制作一些较复杂或是精致的作品。另一方面,从目前与课程衔接的实践项目内容上来看,不少学生的设计往往只注重造型和功能设计。作品更多地停留在图纸和概念草模阶段,缺乏对材料结构、生产制作工艺、制作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也无法通过实物验证,使得教学成果无法真正做到与市场需求、生产对接。

(二)缺乏专业管理和指导岗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不少高校逐漸重视制作工艺相关实训室的建设,为设计专业配套的木艺制作设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形式大于内容。木工车间内的设备不同于其他实训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让学生进行无监护操作。由于缺乏指导学生设计中的实物制作,常常会失去了解材料、推敲设计、完善产品的机会;2.师资配备不到位。专业课教师尽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会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中忽视或是没有能力进行实践指导。实验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生产一线,在技术工艺和材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作为教辅人员,他们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与专职教师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人职场发展和晋升空间受限。实训基地日常管理事务繁杂,院校也缺乏对实验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没有实行有力的措施,导致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愿进、留不住,队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实验指导老师的技术指导与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指导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三)重建设轻维护

木艺的特点决定了其设备种类繁多,每种工具设备包含众多的专用附件配件,一些加工甚至需要自制专用加工附件模板。此外,为确保设备安全使用,发挥最大效能,设备使用过程中耗材需要及时更换,加工精度也需要进行专业的调教,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不少院校木艺实训室建设在前期投入先进高昂的设备,但因为缺少必要的设备使用知识培训,后期缺少日常维护最终导致设备闲置率较高。

(四)缺乏对材料、结构的理解

设计不是纸上谈兵,从调研到概念形成,从概念到图纸设计,从图纸到成品打样,再到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环节都离不开对材料和结构工艺的推敲。不少学生的设计,因为缺乏对材料、结构和加工工艺的考虑,始终无法落地。实践几乎是所有设计专业学生所期望的活动,他们更愿意把自己设计的产品动手变为现实,这也是学生设计的成就感与荣誉感的来源。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产品,产品的成熟度越高,就越容易被市场接受。如果只停留在讲授而实践缺失,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只有把书本中的知识与制作工艺相结合,从实践中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感受材料的特性,才是激发创作灵感和培养创作兴趣的必要途径。

(五)设计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艺术是取悦个人的,而设计是取悦使用者的。当前设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创作者对使用者需求和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把握不透,最终导致设计产品不够成熟。在设计教学中常表现为无目的设计,学生的设计方向比较迷茫,不知道造型的意义,不知道造型背后所蕴含的工艺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激情,缺乏真实感。因此需要利用真实的实训项目或课题来确定设计的趋势,利用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体验引导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

高校木艺实训室规划、建设、管理思路

(一)加强师资培训和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引进。本着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留好人四原则,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实验人才支撑体系,发挥不同类型人才专长。对实训室不同业务进行梳理,明确每位管理人员职责分工[1]。同时,配备实训室勤工俭学岗位,寻求与校学工部门的合作与支持,让有责任心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分担日常运维工作。落实好专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制度,让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走进家具厂,走进木艺工坊,参与各项专业培训与实践,熟悉产品开发与制作、实训设备操作、实训室管理等,为后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参与专业实训室管理奠定基础。

(二)根据企业意向安排实训室生产过程。对现有实训室场地和设备进行资源整合,将产品研发工作室、制作工坊相融合,构建情景式教学空间。在空间功能、形态、组织、形式等方面打破过去的单一教学空间,多功能交叉融合,各功能空间即有区别,又相互统一。同时,根据企业研发生产环境,做好机械加工、手工制作、材料仓库、废料处理等功能分区,依据不同加工要求做好室内照明、定制桌柜等设计,营造良好的设计制作空间氛围,让教学环境贴近生产。

(三)加强实训课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发挥实训室的设备条件和高校学科优势,将传统装饰手工艺、家具制作、软装产品开发制作等融入实训课程,开展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将专业拓展、课程开发、产品研发与实训室建设紧密联系,在理论的试验中寻找可能、在技艺的传承中发现创新、在设计实践中建立多种资源的关联,将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四)拓展木艺实训室的附加功能。结合行业动态,将现代化的机械加工设备与传统制作技艺相结合,传承传统技艺同时提高制作精度。通过对产品结构、材料特性的掌握、加工技术,低碳环保的理念的应用,促进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通过实践体会设计。另外,加强与行业协会、设备生产商、供应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的联系与协调,开拓实训室在木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产品设计打样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教学附加功能。

(五)开放共享实验室。共享空间功能,共享设备资源,共享行业发展,营造团队协作交流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开发面向社会的中小学兴趣课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以普及传统木文化、家具文化、结构艺术和色彩艺术为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锤炼工匠精神和培养求新的兴趣。对于高校而言,现阶段高校教师、学生的心理压力大,需要从多种途径去疏解内心焦虑的情绪。面向校园开发大学生木艺社团、教师学生减压工坊,开放手工木作课程,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舒缓压力与课余放松的方式。在手工木作中增长技艺的同时,实现减压和心灵成长,建立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2]。

(六)加强运维管理。完善并严格落实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充分发挥实训室效能。通过6S分区管理模式管理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确保设备操作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采用物联网智能控制模块实现精细化管理,对实训室门禁、电源、除尘等进行集中控制。根据设备危险等级和操作者的技能等级开放不同的设备使用权限,在缓解管理人员不足的同时,有效提升实训室管理效率,降低安全隐患。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从学科上来说,实训和艺术设计各类课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训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训室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已成为高职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今高校对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融合的课程及教学体系的设置尚有欠缺,为了改善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当合理利用实习基地及木艺实训室等优势,安排实践环节和内容,实现教科研成果转化。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从而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教学带动设计,以设计带动生产,在保护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用现代的设备技术,激活它的生命力,为设计行业培养新型的综合设计人才,推动高职设计教育领域和产品设计应用领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捷.高职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规划、建設、管理——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木工机床,2019(4):44-48.

[2]张宗玲,等.高校木工类实验室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家具制作实验室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7):126-128.

作者简介:曹海洋,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