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仿与创新:日本动画的叙事方式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2021-01-13吕萌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

摘  要:叙事方式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逻辑线索,表达整部影片的因果关系。动画电影需要创造出一个空间来讲述所要传达的故事和理念,要在虚拟的世界中塑造一个类似真实的世界,在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所有逻辑关系和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应符合整体故事的叙事逻辑。动画电影的叙事方式是以动画所需的情节发展为连续性的线索而进行叙事或者表现人物动作之间、事件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并要清楚地表现故事内容及相关情节和人物。

关键词:日本动画;叙事方式;中国动画

一、动画叙事方式

动画作品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一样,都存在一套自己的完整的叙事体系,但因为本身存在区别于其他两种艺术题材的独特的可以绘制的特性,因此就要将很多的艺术种类进行协调,制作出不同的效果,突破单一的叙事表达模式,给予动画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和锻炼创作者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思维。视觉艺术的叙事方式不单单考虑某一个独立的故事,而要考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的共鸣,优秀动画的叙事方式一定是被观众所接受的,是表达丰富情感的,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以及传达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一)动画作品叙事主体

动画作品因为其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从而拥有更强的叙事性,动画的创作者们不仅要对作品本身有深刻理解,更要对观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有所理解。作品的叙事不只对作品内容的表现,更是促进受众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唤醒观众对作品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再解读能力。这种再解读的过程,在文化研究学术领域被称为“脱符号化”过程。具体而言,它是指受众在解读信息时并不是单方面无力地接受该信息的原始意义,而是会根据受众者不同的成长环境、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经验去进行再次解读,解读后的意义也存在与原始信息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理解方式。“脱符号化”强调了一种更具能动性的受众形象,以及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力学关系。另外,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也有相似的探究方向。他提出,观众在观看作品时,会产生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的情感认同,“同化是指观众能够直接从作品的叙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以及感官上的满足。顺应则指不能进行同化的观众,需要通过进行调整自我本身的接受形式,去适应情感的变化,一旦作品叙事本身的情感与观众所能接受的情感有较大差距且无法改变自我本身的接受形式時,观众会本能地排斥或直接放弃观看这部作品”。为了能引发观众的心理认同、让观众接受作品叙事所表达出的内容,创作者通过自我本身对生活的感知与经历进行再创造,唤起观众对动画作品的期待心理。

多数动画作品经常使用脱离现实的新颖奇特的题材进行叙事,以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超出固有经验的叙事会让观众无法按照其本身的情感认同去直接接受(同化),而是需要通过顺应去改变自己的接受形式,从而丰富自我的想象。因此,对于动画作品来说,能让观众改变自己的接受形式,将自身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的代入感塑造十分重要。动画的创作者要平衡生活和艺术的界线,不是单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在叙事上进行创造,使观众能够从两个世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满足感,并且不惧怕观众对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发生,鼓励作品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二)动画叙事目的

动画作品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趣味相投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审美需求存在多样性,好的作品要传达正能量的内容,要选择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作品进行放映和宣传。在看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更多是想通过作品来满足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动画作品要利用感受来描写故事中的情节和塑造故事中的人物,要让观众通过明确感受到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连接来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动画创作者要利用动画作品来创造出想要表达的作品涵义并通过情节的推动使得观众能够准确感受到,这样创作出来的动画作品就会更有层次和内涵。当动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故事的情节结构、剧中人物的形象设定以外,背景构图、场景内容能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代入感,决定了是否让观众进入到动画世界当中,会不会与现实世界产生反转,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和内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利用夸张的视觉效果、拟人的表现手法来放大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细节,将我们生活中不被注意的细节放大让观众能够敏锐地捕捉其中的信息并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就具备很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巨大的感染力,让观众得到精神及情感上的双重满足。不同的观众对作品的内容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就会产生对作品不同的解读,观众可以按照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理解,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作者的作品。与此同时也会存在观众对诸如此类的作品或相同的题材的动画作品产生审美疲劳的问题,就会产生对作品厌倦的情绪,审美经验往往与美感成反比,经验越丰富则受到的刺激就越小,就越不容易对事物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美感捕捉,动画的叙事方式一定要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审美时代性。同时要在叙事不要平平无奇而是要多一些高潮,利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往往更容易被新鲜的内容所吸引。叙事方式一定要讲究一个度,不能将所有的情节和表现的情感都一一采用非常直白或者很明显的方式来表现,这就会造成观众无法在看过之后还会产生再看一遍的想法,这就使得动画创作者需要考虑很多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以及心理需求,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自身的经验,深入挖掘自己想要传达的各种生活细节,经过提炼之后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二、日本动画的叙事方式

日本动画尤其独特并很有效果的叙事方式,例如宫崎骏导演的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采用一种叫做限制性视点的叙事手法[3]。通过表现一个人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一个人物及千寻本人身上,当更多的视点集中在千寻身上,就会增加一种未知的感觉,这种对剧情发展的未知感就使得动画影片为了能够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设置各种合理的悬念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当影片在开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点来描写影片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背景要素。随着荻野千寻一家乘坐汽车来到树木丛生的郊外,镜头开始伴随汽车的快速行进和千寻的视线不断变化,一家人从代表现实世界的汽车上下来,穿过象征异世界入口的神秘隧道,从此和现实世界分离开来。但当荻野千寻一家进入神灵世界后,整部影片采用的主要叙事段落就转变成了限制性视点来进行描述和表达。当父母因为吃了神灵世界的食物而被变成猪后,千寻胆怯地开始独自一人的探索,影片从而转变成了完全以千寻个人的视角来表达她此时所处环境的未知。通过她的目光,观众也一点一点地了解了这个神秘的神灵世界,看到了的各种造型奇特的神灵,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房屋和风景,夜晚时分怪异且热闹的油屋营业的场面等。这些神秘的场景逐渐堆积,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神秘感,也让观众更加想要了解整个神灵世界存在的原因以及和千寻之间的关系。《千与千寻》这部影片通过运用限制性视点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融入动画所描绘的神秘未知的世界里,既增强了观众的环境代入感,又使得故事情节的神秘感和戏剧性的营造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

日本动画的叙事方式,包含了日本很多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通过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日本动画符合东方文化中对传统内容的重视,试图将传统文化回归到当代生活当中,但又不缺失东方文化内敛的文化特性,日本动画描绘的多是日本的实景,这些实景通过再绘制再创作变为动画中的场景,就会让生活在真实世界的观众能在三维空间感受二次元的魅力,体会二次元中人物的情感,并产生某种联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喜爱符合其自身性格的作品。利用实景和创作出来的虚拟世界的景物之间的联系就会产生动画世界是真实存在、动画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感觉。

另一方面,日本动画这种着重角色的塑造、以角色人物为中心,带领观众去了解故事背景、去推进故事进程的这种叙事方式,相比于以故事为中心、人物只是存在于故事当中的组成部分的传统叙事方式更加有代入感,在放大故事神秘感的同时,也不会显得难懂枯燥,更增加了重新解读和二次创作的可能性,而这种注重人物的叙事方式也逐渐影响到国产动画的制作。

三、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随着日本动画在中国传播的加深和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出现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性。

2015年7月上映的国产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传统文学故事《西游记》为背景,赋予了孙悟空全新的形象和更为复杂的性格,创造出了区别于其他西游记衍生作品的更加生动且跌宕起伏的崭新故事。动画的人物设计方面,在保留孙悟空的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减弱其作为猴子所具有的动物野性,更加着重于塑造他作为人的男性气质和复杂的内在性格,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心路历经,思想变化,使得他的魅力不仅仅是他外在体现的卓越能力,还有他本身的性格特征和涅槃重生的坚强意志。另外,作为反面角色的混沌更是区别于以往动画作品里面目可憎、丑陋滑稽的反派形象,而是塑造成具有优雅气质和精致面容的青年形象,其阴郁冷酷的性格和具有矛盾性的外形设计更是吸引了一批粉丝去进行二次创造。这种注重复杂内在和多面性的人物塑造方式,是日本动画作品最常见的设计方法,例如在《死神》系列里的乌尔奇奥拉、《犬夜叉》里的奈落等。

《大圣归来》在人物塑造方面受到的日本动画的影响,让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存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还体现在登场人物的个人魅力,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也更有力于粉丝去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大圣归来》收获了9.56亿人民币的票房和各种奖项,其同人插画、cosplay等二次创作活动更是层出不穷,以人物为卖点的各种周边产品的贩卖也十分火爆,成为了当年最具热度的流行浪潮之一。

而2016年7月上映的二维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艺术风格和叙事方式上,则是非常明显地借鉴了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的动画作品,比如其具有清透感的光影渲染、细致复杂的背景描绘、运用切换远近景和增加旁白进行叙事补充,等等。而在故事和人物关系上也跟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少女和少年在陌生环境下的邂逅、少女和少年互相保护和信任,等等。但是《大鱼海棠》在故事进程和叙事节奏上却没有做好调整和把控,使得整个作品走向显得突兀且缺乏逻辑,仅有新海诚的悠扬清新的艺术风格,却无细腻的情感刻画,更没有宫崎骏深刻的隐喻和思考性。

日本动画产业在作品叙事方式的独创性和对动画相关领域上的投入都值得我国动画创作者去学习和参考。要在保留国产动画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多机构联动和多媒体融合,并加强海外宣传,培养更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建立具有独特艺术性且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国产动画事业。

四、结语

日本动画电影的叙事方式值得我国动画创作者们学习,同属于东方文化,我们在文化中和文化学习中有相互联系的部分,我们应当学习日本動画电影中的叙事手法,运用学习到的叙事手法进行自我加工讲好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中国动画电影,使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动画行业中独树一帜,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戢思婷.动画叙事接受中的观众心理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8):117-118.

[2]韦慧.日本动画电影:美学与技术的耦合[J].电影文学,2019(14):125-127.

[3]韩竞.《海洋奇缘》与《千与千寻》叙事比较[J].电影文学,2018(22):149-151.

[4]秦石美.日本动画电影近十年发展情况分析[J].传媒,2020(8):52-56.

[5]高永利,王昕璨.中日动画电影叙事空间比较:谈动画电影假定性空间构筑的真实世界[J].当代电影,2018(12):155-158.

[6]刘迅.电影符号学视域下“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叙事表达[J].电影文学,2020(18):127-131.

[7]孙立军.动画之“美”——中国动画学派的现实意义[N].中国艺术报,2020-09-07.

[8]耿帅.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受众心理转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9]向朝楚.浅析日本动画电影的基本特性[J].动漫研究,2020(01):35-40.

作者简介:吕萌,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漫画研究科博士生。研究方向:日本动画理论、日本动漫文化特性、中日动漫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叙事策略分析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沉睡魔咒》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解读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