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021-01-13刘梦圆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摘  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各种现代风格建筑的强烈冲击,各个国家和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趋于单一的风格。如何将优秀的民居建筑艺术延续下来并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对于我国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人口、经济、文化大省,除了引人瞩目的现代化进程外,其悠久深厚的民居建筑遗存也同样值得探究。

关键词:鄂西南;传统民居;主要类型;装饰特点

一、鄂西南地区文化背景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鄂西南地区在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审美倾向,并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当地居民创作出了一系列多姿多彩、别具风格的艺术形式。从体态轻盈欢快的摆手舞,到朴素典雅的土家族服装,再到实用美观的吊脚楼,无一不体现出艺术与技术、民族与地域的完美融合。同时,各种建筑形式也受到民间文化与各色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打造出独属于鄂西南地区的一套建筑体系。鄂西南地区的建筑艺术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建筑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团体和部门逐渐将焦点转移至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上,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得以在此背景下大放异彩。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也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灵感。

二、传统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风格。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巧妙结合,显示出了高超的建造技巧与独特的审美倾向。其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特色,成为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庄园式民居建筑

庄园式民居建筑是由一些规模较大的合院组成的,过去通常是当地豪绅贵族及达官贵人的府邸。这类民居建筑通常具备非常完善的实用功能,对院落配景及建筑装饰也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在鄂西南地区就保留着一些珍贵的庄园式民居。

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非常大。利川市便是其中一个独具风格的县级市。利川市最富盛名、规模最大、建造技艺最高超的庄园式民居建筑当数大水井古建筑群。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朝,由三个区域组成,分别是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与李盖五住宅,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鄂西地区民居(如图1)[1]。

大水井建筑群的建造者为李氏家族,乾隆年间,李氏家族的三兄弟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离开祖籍湖南岳阳,一同入川谋生,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夔州府(奉节龙门),被当地大户黄氏雇佣为工。后来李氏兄弟娶当地女子为妻,共育八房人。李氏家族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鼎盛时期甚至还买下了利川北部、奉节、云阳南部大片土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地主并兴建了大量的建筑,其中就包括大水井。解放时期李氏后代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土地财产一起交公,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解放后,历经时局动荡的大水井归利川市管辖,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

李亮清庄园坐落于宗祠的西南方向,两者相距150米左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共有170余间房屋,24个天井,房屋多为2-3层的楼房,其中有大厅、客厅、小姐楼、仓库等,庄园内部建造了大量的吊脚楼(如图2)。

在大水井古建筑群中,整个李亮清庄园大致由青、棕、白三种颜色组成,雕刻装饰不施油漆颜料,而是将原材料的本色暴露在外。整个建筑群中唯李氏宗祠的色彩较为丰富,在建筑墙体上沿及屋檐屋脊施以色彩。白色墙体与屋檐的交汇处有红、蓝装饰线叠加排列,装饰线的下方是贯穿整个墙面的装饰带,底色为青石色,中间浮雕着以篮、红为主色的花卉器物等造型,两端点缀蓝色回纹。

李氏宗祠的建筑整体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共有60多间房,其中前殿、拜殿和祖宗殿为主要建筑[2]。李氏宗祠中的建筑具有非常丰富的装饰,墙面上处处可见主题各异的彩绘,木制房梁上也布满了精美的雕刻纹样。宗祠作为大水井中的中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家训、教育子孙、祭祀祈福等重要职责,它将礼乐教化与家族传承融入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宗祠中有:“忍”“耐”二字的山墙,白底红字的搭配非常醒目。不难看出李氏先人希望通过这些礼教细节将家族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典型的家族理念。

李氏宗祠建筑的屋脊装饰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装饰,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为青瓦铺设的斜屋顶,上方叠加一条砖石组成的方形镂空板,两层结合在一起形成双层造型。古色古香的色彩加上层层叠叠的造型使李氏宗祠从远处看去极具视觉冲击力(如图3)。

屋脊下方的瓦當,同样也是建筑装饰的重点。瓦当虽然体积较小,在建筑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艺术效果却不容小觑。瓦当又称瓦头,对屋檐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兼具美化屋面的效果。大水井建筑群中保留着许多设计精美的瓦当,其造型通常为圆弧形,上面刻有吉祥纹样或动植物造型。每两个瓦当的下方还垂有滴水瓦,圆润的瓦当与尖尖的滴水瓦相互交错,在保证屋面干燥洁净的同时为建筑屋檐勾勒出了一道道优美的沿线(如图4)。

李盖五住宅在三个建筑群中属于最晚修建的,于1942年动工,距离李亮清庄园8千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房屋40余间,又名“高阳台”,取“高山仰止”之意(如图5)。在1926年被川军贺国祥围困,被迫投降后,李盖五便派人用巨石修建了一条长25米、厚3米、高8米的围墙,在内部修建了一条72级的石梯,将水井围入了祠堂内,并在围墙正面亲笔题写“大水井”三个字,大水井因此得名。

(二)院落式民居建筑

除了以大水井为代表的庄园式民居建筑外,鄂西南地区还有一些传统的院落式民居。院落式民居相较于庄园式民居规模通常较小,一般为普通民众的起居,在装饰方面虽然较为朴素简单,但仍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锣湾李氏老屋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柏杨坝镇龙兴村7组,修建者为大水井李氏家族的同族。老屋为典型的院落式民居,由三栋建筑围合出院落,建筑坐北朝南,面積为640平方米左右,正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现为当地村民的民居(如图6)。建筑材料全都采用木材与砖瓦,外立面基本不加任何装饰,只在窗户和走廊栏杆上进行简单的雕刻,图案多为冰裂纹或动植物花纹。

在同一个镇子的东光村里,还坐落着向家老屋,老屋建于清朝晚期,整个建筑面积3000平米左右。整个老屋由若干朝门、天井和院落组成,院落有三进两院式也有二进一院式,东部建筑为全木结构,外立面基本不施任何装饰,只在窗户上进行雕刻,院内窗花装饰丰富,雕刻工艺精巧(如图7)。门窗在中国历代的建筑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一个璀璨的篇章[3]。

曾家老屋位于利川市元宝乡韩庙村10组,建于清代,建筑面积760平方米。老屋由一圈两米多高、全长90余米的石墙围合起来,围墙正面有一开3米、进3米、高3米的瓦顶石基朝门。建筑格局为一正两厢,即一个正屋,两边各一座厢房。通过朝门进入院落后面对的便是正屋,正屋建于高0.9米的青石基上,走廊外侧架设木质直栏杆。厢房为吊脚楼式,各四列三间。建筑整体风格朴素大方,在屋顶上将小青瓦按照不同的方式叠砌覆盖于屋顶,在美化建筑物的同时还能起到防水效果。曾家老屋架构稳定,建筑装饰朴素大方,是利川地区保存较好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如图8)。

参考文献:

[1]安一冉.湖北省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建筑文化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7(4):109-110.

[2]舒敏.民族地区蝙蝠纹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以利川大水井古建筑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6—72.

[3]毛文实.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6(9):314.

作者简介:刘梦圆,硕士,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创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