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习惯养成

2021-01-13汤晶晶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4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幼儿教师行为习惯

汤晶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愈加重视。幼儿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启蒙教育机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与养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若教师及家长能够在这一时期从教学及生活等方方面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打下一个坚实的学习行为习惯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寓教于乐;行为习惯

在幼儿教学当中,教师要秉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发展幼儿正确的生活、学习观念。幼儿园是学生最初接触集体生活的地方,幼儿教师就更需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担负起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责任,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发展做好领航员。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而长久的坚持离不开兴趣的引领。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增加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吸引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引导当中来。

一、树立正确认识,改变不良习惯

幼儿处于心智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学习认知极其片面,缺乏较为有效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幼儿正处于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过渡时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处于不适应、不成熟的时期,比较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园阶段,幼儿与教师朝夕相对,容易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会更多地去模仿教师的日常语言、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将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带领幼儿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一)树立正确认知

在当今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幼儿可以很轻易地从各种网络终端设备上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信息,还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幼儿的观念、行为习惯等偏离正常认知。幼儿园在为幼儿创设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幼儿有选择性地过滤掉不良信息。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正确思想品德的树立,以诗歌、讲故事等方式为幼儿授课。例如,讲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经典故事和一些意蕴丰富的诗歌;还可以讲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让幼儿在轻松听故事的学习氛围当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更专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提升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逐步在生活中转化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引导行为习慣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一直是在家庭当中生活,在行为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深受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影响。这就导致幼儿在认知层面上,对于父母、长辈的一些不良习惯。例如,粗俗的口头禅、随地吐痰等,会让幼儿形成错误认知。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幼儿使用文明用语、礼貌用语。例如,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要多注意引导幼儿说“请、谢谢、不客气”等文明用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文明用语。同时,可以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对幼儿开展礼仪学习教育,寓教于乐,使幼儿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认知。诸如“曾子避席”“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化故事,就有利于引导幼儿以正确的行为习惯去交往、去感受,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促进幼儿继续深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家校共育,双管齐下

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用心培养。用心既是指耐心、爱心与细心,又是指教师和家长要同心协力去做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项工作。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细心去发现幼儿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耐心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指正。在课外的交流当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同心协力,以爱心引导幼儿,以爱心感化幼儿。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更要渗透到家庭生活当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调整。因此,家长也同样需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对待幼儿,积极配合教师帮助幼儿及时改正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要切实做到双管齐下、同心协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更多的是处在一个模仿学习的阶段,常常会以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人与物为学习对象。教师和家长既是幼儿的启蒙示范,又是幼儿行为规范的初步认识对象。学校的教育只是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家庭生活同样重要,教师要讲幼儿在学校生活当中的一些现实表现,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家的时候,幼儿长期与父母、长辈相处,语言和行为习惯大多会受到父母、长辈的影响,而父母与长辈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已经自然养成,潜意识中会忽略某些不正确的习惯。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幼儿教师与家长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学习榜样,在潜移默化当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引导方式上,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多交流,注重引导方法,特别是针对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沟通、及时改正。例如,有的幼儿不讲卫生,有随手乱放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在幼儿园培养幼儿养成干净整洁、个人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的好习惯,家长在家里也要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到位,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教师和家长要通过交流共同进步,在日常教学和日常生活当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做好榜样。

三、创立多种情景,开展趣味引导

教师在日常教育当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创立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与内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规范。比如,“小邋遢的故事”情节生动,儿歌也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教师在培养幼儿讲卫生的行为习惯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相关的动画片,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又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看完之后,还可以通过教授幼儿学习这首儿歌,加深幼儿对于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认识。

在培养幼儿养成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好习惯时,可以利用《悯农》这首古诗,帮助幼儿编排成小品剧,组织几名幼儿表演劳动的辛苦,组织几名幼儿以诗歌的形式朗诵古诗。朗朗上口的古诗,再配上辛苦劳作的场景,整个活动生动而有吸引力。通俗易懂的教育活动,在活跃课堂气氛,在帮助幼儿加深印象的时,更好地达到帮助幼儿建立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的教学目的。让幼儿参与进来,也可以使幼儿更深刻地了解到农民劳动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无论是寓教于乐,还是以身作则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离不开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尽心尽责,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远大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教导刊(下旬),2017(21):148-149,190.

[2]张保旦.幼儿园生活教育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34(2):9-10.

[3]郭晓娟.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才智,2016(26):133.

[4]吕延帅.基于原创绘本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5]金国珍.幼儿园小班一日生活常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幼儿教师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