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生故旧:用其当用及私不损公

2021-01-13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光武帝陈胜令狐

蒋青林

选人用人需不需要避嫌?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位者如果一心为公,那么不必有过多顾虑,做到“对事不对人”就可以了。但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难自证清白,还是小心谨慎一些为好,于是在选用自己的门生故旧之时,会慎之又慎。某些极端者,为了表明自身“至清至纯”,一概不用与己沾亲带故之人。回顾历史,我们也很难找到“标准答案”。当然,纷繁复杂的过往人事也在或明或暗地昭示着某种理念倾向,引导后来者正确思考和处理这一敏感问题。

尧舜时代,人们相当质朴,竭力推举贤德之人。尧很贤能,却生了个逆子丹朱,他就将位子禅让给了舜。而舜又重复了上一代的不幸,也有个不肖之子商均,于是他学习尧的做法,让位于禹。从尧与舜的行为来看,他们应该是大公无私的,识人用人的眼光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设想一下,尧与舜的下一代如果德才兼备,他们会作怎样的处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也就没有了下文。

后世之人继续进行思考和摸索,并且表明了观点。《论语·子路》提出:“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子非常强调个人主体性,认为首先自身要有公心,推选自己所知道的才德之士。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国家和大局为重,那么天下就不会有被埋没的贤才。韩非子谈得更为具体,说得也更加直接,《韩非子·外储说》强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是用人之际,急需人才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韩非子提出上述观点,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

晋国的祁奚则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示了自己的立场,祁奚也因此成为后世公正无私的形象代言人。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悼公向群臣询问有没有能力突出的人才,祁奚推荐了解狐。知情之人都清楚,解狐与祁奚之间有仇,而祁奚并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解狐确实有能力,从而真诚地推荐他。而解狐也不负众望,政绩突出,正如祁奚所力挺的那样。后来,晋悼公又问才能之士,祁奚这回将自己的儿子祁午报了上去。晋悼公也是从谏如流,任用了祁午。当然,祁午也不是依靠祖荫来谋官之人,他在职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祁奚光明磊落,成为“不结私党”的廉吏典范。

至于居于最高王位的当权者,但凡英明求治者都会比较迫切提携自己认可的人才,并且希望得到各种类型的贤能。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最能体现皇帝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心态: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守江山,都得靠人啊,可是怎样才能招来那么多的文武之才呢,真是让人寝食难安啊。皇帝自身也认识和了解一定数量的贤能,也会通过各种办法去招揽。当然,能够得到皇上青睐,对于一般人而言那是莫大荣幸,自然会应招而至。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也会有些名士不愿出仕,汉朝的严光(严子陵)就比较典型。

刘秀当上皇帝(即光武帝)之后,也是求贤若渴。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同学兼好友严子陵,许久之前他就仰慕这位仁兄,觉得其性格高洁且富有才华。如今百废待兴,像严子陵这样的人才可不能埋没了啊。可是上哪儿去找呢?光武帝确是有心人,他让人画了严子陵的像并在各处张贴,要求各地想办法访求此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几年后,有人报告说齐地有个披着羊皮钓鱼的隐士,很像严子陵。光武帝立即派人去请,并亲自备下书信,诚邀老同学来洛阳一聚。一连请了三次,终于将严子陵请到了洛阳。光武帝派了三公之一的侯霸去接待严子陵,当然算得上高规格了。谁知严子陵看到老熟人侯霸之后,心里相当不爽。原来侯霸是个官迷:王莽招人之际,他就投奔了新朝;刘秀夺取了天下,他摇身一变成为东汉重臣。严子陵让人回了侯霸两句话: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意思是说:以仁义之心去辅助君主,天下都会高兴;只会拍马屁,察颜观色,可能会身首异处啊。侯霸听后大为恼怒,就准备想方设法将严子陵早点打发走。严子陵见到侯霸这种人物身居要职,觉得自己很难在朝廷待下去,于是打定主意不去蹚这滩浑水。严子陵只是在宾馆里呼呼大睡,啥表示也没有。光武帝知道老同学的臭脾气又犯了,亲自过来探望,皇帝进到房间,严子陵却不肯睁眼。皇帝抚摸他,并说:子陵兄啊,你为啥不肯出来帮我一把呢?严子陵这时才睁开眼睛回话:以前唐尧得天下,德名远播;巢父、许由这些隐士听说让其做官,赶紧去冲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您又何必苦苦相逼呢?光武帝听后,直摇头叹息,坐车回宫。既然老同学来了,总得招待一番,叙叙旧情吧。光武帝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谈论往事,甚为投机。晚上皇帝请老同学同榻而眠,严子陵毫不介意,熟睡之后将脚搁在皇帝的肚皮上。侯霸得知此事后,第二天让史官上奏,说昨晚客星犯帝座。光武帝听后,哈哈一笑,说我与老同学一起睡了一觉,能有什么事!皇帝还想强留严子陵担任谏议大夫,认定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而严子陵看到官场险恶,最后还是不辞而别了。后来,光武帝再次征召,而严子陵依然选择了婉拒,坚定地在富春江畔终老一生。光武帝虽然没能得到老同学的直接帮助,但他宽而容人的气度与做法,也给后人留下了极佳示范。

如果本着一颗公心,推举与选用工作无论如何还是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当然也不能确保结果一定会完满。而一旦将喜好、怨愤等个人私情掺杂进去,就很容易变味,也势必造成人才浪费或组织受损的不良后果。

晚唐宰相令狐绹对待少时同窗、大诗人李商隐的旧事,令人颇为唏嘘感叹。

令狐绹与李商隐的同窗之谊,源于令狐绹之父令狐楚的一手安排。令狐楚是晚唐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曾任唐宪宗的宰相。而李商隐进入令狐楚的视野,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商隐确实有才,他在16 岁时就颇有名声,令狐楚希望培养人才为己所用;二是令狐楚也想招徕青年才俊,陪伴儿子共同成长。李商隐由此得到机会,与令狐绹等一起学习。令狐楚对这些年轻人悉心指导,特别是李商隐进步飞快,撰写章奏的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官场前途一片光明。事实上,在仕途起步阶段李商隐也是一帆风顺,24 岁就实现了进士及第,当然令狐家族在当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牛李之争”在晚唐之际属于公开的秘密,“牛党”与“李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李商隐作为令狐楚的得意弟子,自然与老师一同属于“牛党”。而从本性上讲,李商隐是极富才情而又卓尔不群的诗人。要么是并不认同当时官场的潜规则,要么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我行我素,李商隐在进士及第之后的第二年,娶了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李商隐这一举动相当于捅了马蜂窝:王茂元是“李党”,李商隐与“李党”结亲,也就是背叛了“牛党”。对此,令狐绹恨恨在心,准备将来加倍报复李商隐。后来,形势的发展明显有利于令狐绹。李商隐的老丈人王茂元去世,“李党”首领李德裕也撒手归西,至此“李党”大势已去。李商隐几经沉浮,还是一名小小的县尉。而令狐绹则达到了人生新高度,出任唐朝宰相。按理说,身居高位的令狐绹对同窗李商隐的才情知根知底,只要伸出援手稍加提携,李商隐完全可以谋到比较体面的职位。令狐绹虽居宰相之位,却无腹可撑船之量,他认为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恶气了,于是利用权势对小县尉李商隐进行刻意打压。结果显而易见,李商隐过上了抑郁寡欢的日子。现在我们再去阅读李大诗人的作品,可以明显体验到弥漫其中的落寞与悲愁,千年之后依然挥之不去。再往后,情况有所改变。时间久了,令狐绹的气愤之情慢慢减弱,再加上李商隐主动示弱和苦苦哀求,令狐绹也就放了他一马,帮他弄了个太学博士(正六品),算是了结了这一段恩怨。李商隐的满腹才情,自然不可能得到充分施展,晚唐最大诗人就这样在穷困落魄当中早早死去,终年46 岁。

回顾这一段恩怨情仇,我们难免扼腕叹息。令狐绹采用的其实是当时通行做法,换成其他人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有可能变本加厉。只能说,晚唐的病态官场埋没和毁灭了大量人才,哪怕是当权者的旧时相识,一旦触犯了游戏法则,也会被无情打压乃至烟消云散。

倘若与门生故旧的关系处理不当,往往会给组织与自身带来负面影响。陈胜有揭竿而起的勇气,却缺少宽宏容人的大气,最终惨遭身边之人的毒手。陈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位重情重义之人。他年轻时当雇工替人耕田,在田埂上久久站立,怅惘若失,对同耕之人许诺“苟富贵,无相忘”。大家伙虽然不太理解陈胜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但还是把它牢牢记住了。有奇言者往往会有奇行,陈胜竟然真的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带头起事反对秦朝暴政。举事进展顺利,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自己也成为了“陈王”。居住在皇宫之中,陈胜不由得想起以前给人耕种的日子,心里颇有感慨。而那些伙伴们记住了陈胜的许诺,决定找他分享“富贵”。一位胆子比较大的伙计,直接到王宫去敲门,大声嚷嚷要见陈胜。守卫见状,马上进进呵斥。那伙计也不怯场,多次诉说自己与陈王关系如何如何,守卫最后也没把他怎么样,却也不肯替他进行通报。伙计没有办法,只得怀着一肚子气离开了。伙计不甘心,在宫门外转悠等待机会。终于,陈王驾车外出了。伙计赶紧拦路,高呼“陈胜”。陈王伸头一看,原来是以前同耕的伙伴过来了,于是招呼他上车,一同返回宫里。进入宫殿,老伙计简直是目瞪口呆:房舍如此富丽堂皇,帷幔这么连绵不绝!伙计由衷地对陈胜赞叹:太多了啊!陈涉您当了王,房子真的是高大深沉啊!

陈胜对待旧日兄弟也算是尽心尽力,热情接待,亲密叙旧。乡下人当然不太了解宫廷之中的种种规矩,只是照着自己的本性随意进出,高声喧哗,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陈胜看在以前的情分上,也不计较,心里感到不爽,但还是刻意加以掩饰,敷衍着说笑一些客套话。后来,找上门来的伙计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越说越热闹,将陈王以前耕田种地的陈年旧事口无遮拦地往外说,弄得陈胜脸上颇有些挂不住。掌礼官提醒陈王:您这些老伙计不懂规矩,没大没小,这样下去会损害您的威严啊,您今后如何主持天下?陈胜认为在理,嘱咐门卫不再让那些人进来。一位老兄不识趣,被挡在门外之后竟然骂起脏话来:姓陈的,有什么了不起,当初就是个土包子!陈王听后大怒,让人将他拉出城外,直接砍了。

陈胜的霹雳手段立竿见影,再也没有昔日旧友前来打扰了,宫廷也不再吵吵闹闹。与此同时,陈胜也变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陈胜驻扎城父县。当他在深夜熟睡之际,被自己的车夫庄贾割掉了脑袋。没有旧友帮衬,哪怕是一世英雄也很难保住性命啊。

如此看来,如何对待与选用门生故旧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关键在于能否端正自身,怀有一颗公心,同时也要把握分寸,守住底线。人不同于草木,因为人有感情,而情要与法、与理相契合。若能达到情理法的内在统一,就知道如何在门生故旧上进行取舍了。

猜你喜欢

光武帝陈胜令狐
“糟糠之妻”的由来
A Changing Life
鸿鹄之志
闻项某被查二首
怒剑
陈胜起义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延风诗廊
任延拒不奉诏
骄傲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