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探讨

2021-01-13周延军宋克兴皇涛彭晓文张朝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周延军 宋克兴 皇涛 彭晓文 张朝民

[摘 要]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快速推进及新工科建设的实施,对研究生的综合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工科建设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了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重点从科研项目的切入、校外合作导师的选择、联合培养的过程管理、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近年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影响,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科教融合;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铸科技—中国超导热铜辊套突围者”(S202010464012X);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践”(2019SJGLX268);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5G通信用铜基微细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212102210441)

[作者简介] 周延军(1985—),男,河南辉县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性能铜合金及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16

一、引言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从招生规模到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据统计,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高层次人才有效地支撑高质量发展[1]。随着“十四五”规划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加快推进,对研究生的综合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同时,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

我国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出台了“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文件,各高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尤其是工科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要求培养的研究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具备一定的前沿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3-7]。因此,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分别从科教融合角度和创新创业教育角度,阐述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产学研协同融合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将创新创业大赛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科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效果。

二、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探索

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课题教学内容较少体现科技发展前沿、选题内容较少充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等问题,导致培养的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应大力开展科研与教学融合工作,科研反哺教学;同时,研究生课题设置应基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导向,大力构建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8-11 ]。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促进当代研究生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可从以下几个重点开展工作。

(一)重视研究生的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的选题对于后续培养过程和质量至关重要。结合河南科技大学铜合金团队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以项目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意义。

1.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级项目。该类项目面向国家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价值,并且一般该类项目由包含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在内的众多单位参与,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合作优势。例如,课题组目前承担的省创新引领专项,聚焦集成电路蚀刻引线框架、航空航天高可靠性连接器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连接器等领域,共有2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是面向国家的哪个重大領域,并要解决哪个“卡脖子”的难题,研究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

2.团队与企业开展的点对点横向技术合作项目。该类项目一般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具体技术难题,由企业提出问题需求,高校与企业之间签订横向合作协议,在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例如,课题组与宁夏某企业针对非晶甩带辊环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锻造开裂、晶粒度控制、富钴相等具体问题,投入一名专业硕士研究生针对性地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可以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一方面使其做的课题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毕业后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研究生的开题环节,尤其对课题的背景意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创新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进行了更严格的评估和审核,有效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无价值选题,也避免了学生在后续课题开展中走弯路。

(二)重视校外合作导师的全程参与

研究生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内指导教师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尤其是增加企业人员作为校外合作导师,可以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校外合作导师的遴选、职责规划、过程管理、制度支持、条件保障、成果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以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第一,搭建了校外合作导师库。根据不同课题组平时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学院定期向各课题组吸纳校外合作导师以补充和更新导师库,并且在校外合作导师遴选方面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并进行评审以保证校外导师的高质量发展,一旦入库会向其发放正式的聘任证书。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校外合作导师,结合具体情况配备办公室等软硬件设施。第三,邀请校外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讨论、开题、中检、答辩等各个环节,强化过程指导。第四,不定期邀请校外合作导师做专题报告,或者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第五,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撰写的专利等成果,会共同署名校内和校外合作导师,实现成果共享。

(三)重视联合研究中心或产业研究院的培养模式探索

在基于科教融合和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

1.校企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或产业研究院。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一揽子问题需求,以高校为主体,建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或产业研究院。例如,以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连接器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国内最大的工业连接器生产企业——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毗邻、专业需求互补,双方开展过多次面对面交流会,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连接器生产过程中有一系列与材料相关的问题亟须解决,而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有大量从事材料设计开发、结构优化设计方面的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基于这种双方的契合度和迫切需求,可以设置连接器产业研究院或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直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或研究中心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拓宽专业视野。同时,对于企业来讲,可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以企业为主体,共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进行管理,高校可通过该基地开展学科建设、研究生实践和定向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4]。

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探索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种大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不足。例如: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教学内容与目前行业的先进水平脱节,部分书本内容略显陈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践的方向和内容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较少,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为了满足科技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参加科技竞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要通过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有助于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与实际的学科问题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业灵感,应将其贯穿整个研究生的教学过程。科技竞赛既是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锻炼平台,又是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通道[6]。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参赛过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业意识等各项素质具有提升作用。例如:河南科技大学每年在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赛前动员、项目培育到院赛、校赛、省赛、国赛全过程的专业辅导,再到赛后的复盘总结、激励制度保障等。以笔者近两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和效果为例,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25人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2019年度、2020年度)、第六届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总决赛高校组一等奖(2020年度)、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9年度);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银奖2项,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有力支撑了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和学生课题的推进实施。

四、结语

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笔者重点从科教融合、产教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对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需要重点关注合作模式的选择、校外合作导师的聘用、联合指导学生的过程管理、成果的共享与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随着国家近些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建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融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对于促进研究课题、提升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110万人左右,专硕招生超60%[EB/OL].(2020-09-22)[2021-08-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525437100358531&wfr=spider&

for=pc.

[2]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20-07-29)[2021-08-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

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3]余荣台,成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议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1(11):224-225.

[4]王秀芳,高丙坤,姜春雷,等.新工科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38-39+42.

[5]余伟健.基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培养实施途径[J].大学教育,2021(4):25-28.

[6]陈齐平,田玥,章海亮,等.基于科技竞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7):129-130.

[7]杨婷.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探索[J].科技风,2021(1):142-143.

[8]高珊,朱彦军,吴志生,等.校企合作中双导师联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20(1):42-44.

[9]王林香,孫德方.产学研驱动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0):31-32.

[10]杨慧珍.新工科理念下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7-9.

[11]贺山明,汪金良,徐国钻,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以高压浸出技术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1(1):114-115+117.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Science-education and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ZHOU Yan-jun, SONG Ke-xing, HUANG Tao, PENG Xiao-wen, ZHANG Chao-mi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postgraduates’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t focuses on the ent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the selection of off-campus cooperative tutors,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joint trai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Meanwhile,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ak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such as the “Internet +” and Challenge Cup,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explore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