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异化与生命教育问题的沉思

2021-01-13罗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生命教育大学生

罗兰

[摘 要] 大学生漠视生命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大学生生命异化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生理早熟与心理滞后的内在矛盾造成的自我迷茫;生命价值与死亡教育的巨大反差造成的精神焦虑;学习重负与竞争加剧的生存压力造成的自我逃避;物质富裕与精神贫瘠的巨大反差造成的自我飘零;精神关怀与情感交流的双重缺失造成的自我封闭。因此,当代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创新路径在于:将生命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树立并践行家庭、群体和个体相统一的新型生命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关怀教育活动。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异化;生命关怀;生命教育;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 罗 兰(1988—),女,陕西武功人,学士,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39-04    [收稿日期] 2021-04-20

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朝气、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但在校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虽然这些个案不能反映大学生生命状况的全貌,但仍然能够从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中了解其在生命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这些个案的统计分析带有某种共性时,这个问题就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对于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实践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异化及其成因

所谓“生命异化”,是指主体拥有的生命转化为与其相异的、对立的,反过来压抑甚至毁灭生命的现象[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方式上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当整个社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时,大学生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4]。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应现实,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真正建立之时,大学生对新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反映在人生观问题上,就使生命异化现象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生命异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早熟与心理滞后的内在矛盾造成的自我迷茫。大学生生理早熟与心理滞后的内在矛盾往往使其产生自我迷茫。一方面,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而阅历、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乏,使其难以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重大而深层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当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被社会中一些负面、低俗、虚伪甚至丑恶的现象所击碎时,很容易对一切事物失去信心,产生怀疑、自卑的心理和想法,这种现象和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引导,就会使大学生陷入自暴自弃、消极低迷甚至极端冲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伴随着心理上的“断乳期”产生的青春萌动,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逐渐产生和形成,但又羞于成人社会的目光,总想把这种原本是正常的现象掩盖起来,加之长辈过度担心他们陷入早恋的“泥潭”,往往对他们加强监管和干预,社会也会将他们看作“另类”。当这些来自外部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或采取一些过激的做法,加之学生对生理上迅速变化的不适应,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抵触、反感、回避等心理,从而使其陷入困惑、消沉和迷茫之中。

2.生命价值与死亡教育的巨大反差造成精神焦虑。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生命。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受教育者直面死亡问题,充分认识生命历程的完整性和死亡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强化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自觉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享受健康快乐的生命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死亡的回避导致学生对生命认知存在缺陷。一方面,学校教育单纯强调生命的社会价值及其重要性,使生命教育失去了客观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忽视有关死亡的教育内容及其现实体验,从而淡化了死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于是,当学生产生轻生念头时,由于缺乏及时消解死亡想法的基础性知识而不知所措,必然会产生惊恐、焦虑乃至绝望心理。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存在少数大学生面临困境时走上绝路的现象。

3.学习重负与竞争加剧的生存压力造成的自我逃避。大学本应是一个充满关怀的场所,一个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总量飞速增长,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学生学习精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和激化。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從而使他们疲于应付,自顾不暇,也由此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大幅度提升,社会竞争的信息和压力前移并向学校传导,在与校内的各种压力合并叠加之后,必然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使他们急于关注和应对社会的选择与竞争,甚至放弃和牺牲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被迫参加各种职业岗位培训和考证,埋没和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极易产生失望、怀疑甚至消极逃避的心理和情绪,这种危机和倾向如不能及时得到疏解,就容易产生绝望轻生行为。

4.物质富裕与精神贫瘠的巨大反差造成自我的飘零。后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充满矛盾,一方面,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便捷快速的服务,消费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产生片面追求感官享受的极端思维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进而淡化了生命的价值,消解了生存的意义。人们越是得到物质满足,就越感到精神无所归依,生命无处安顿,感到“活着没意思”。另一方面,在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等后现代社会话语的强势挤压之下,学校教育的工具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人文课程被挤到边缘,学校在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本领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引导,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精神启蒙。这样的畸形理念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纵使掌握了高深的理论和满身的技艺,也会因为人文素养的缺乏、价值观念的扭曲而陷入理想信仰缺失、情感冷漠、精神贫瘠、自我飘零的状态。

5.精神关怀与情感交流的双重缺失造成自我的封闭。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巨大影响,大大加速了情感和理性的分裂,传统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的淡化消解,导致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改变、阻隔和削弱了传统社会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学校教育过于职业化、现实化的导向,也使学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受到基于竞争而相互提防、戒备等思维的影响变得相对虚假肤浅,师生的交往甚至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父母忙于生计,特别是孩子一旦考入大学之后,父母就对学校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放松了对他们心理状况、精神成长的关怀,亲子间代沟加深,亲情在不理解中日益淡漠。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我封闭或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创新路径

1.将生命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并深入研究大学生成长的规律。重视生命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首先,党的教育方针蕴含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等学校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重视大学生的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政治生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人生航向,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业上精益求精、作风上严于律己,自觉把个人理想、奋斗目标、职业选择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努力提升生命的内涵和质量。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重视生命关怀作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并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全面关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构建并完善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以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科学和价值的系统认知。生命教育涵盖了人的全部生命过程,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通过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发展历程,进而理解、欣赏、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2]。生命和生命科学的系统性决定了构建生命教育科学体系的必要性。一是要在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鉴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只有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并汲取其研究成果,才能构建生命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高校的生命教育必须基于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深化并合理构建生命观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并通过生命观教育的大量实证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切实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和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古往今来,无论道德的内容如何变化,一切道德都是人的生命展现的具体形式,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主体生命、心灵与客体生命、心灵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是尊重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并达到向善境界的价值过程。

3.树立并践行家庭、群体和个体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以形成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死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保护生命,就是确保个体生命安全。正确地运用生命,适当地维护生命是善,而滥用生命则是恶[5]。珍重和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以及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是大学生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责任感。二是发展生命,就是要有意义地活着,在超越生命误区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所以正是生命的超越性的客观存在,才使得人在一个难以把握的复杂世界中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6]。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7]。其次,要发挥家庭和社会在生死观教育中的补充作用。家庭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父母对待人生、职业和生命的言行、态度、信仰,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等对孩子建立科学的生死观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一切环境和条件唤起孩子对生命的热爱。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生死观教育的社会生态网络。全社会要共同行动,广泛参与关爱生命的活动,建立和完善社会关爱生命通道,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情绪上的宣泄,积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真善美的社会氛围。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关怀教育活动以提升生命道德主体人格完善的自觉性。一是把生命价值教育作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首要内容。要抓住人生“拔节抽穗期”这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将死亡教育作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必修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视频展示、案例分析、主题讨论和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深入的死亡教育,培养大学生对死亡的理性认识,从而加深他们对生命意义、死亡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三是把自我发展教育作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基础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分析和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力求达到积极进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四是把人格养成教育作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内容。人格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人格教育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生命关怀的优良环境,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知识储备和有效方法,促進他们形成人格完善的自觉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提高人格的层次和水平。五是把实践体悟教育作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现实内容。要让大学生作为生命和道德主体,通过参加大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逐步深化生命认知,感悟生命的价值,真正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从而提高生命关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献

[1]李大钊.“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N].晨钟报,1916-08-15.

[2]李小红.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43-144.

[3]张丹阳,樊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与生命异化归因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99.

[4]宫箭.论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150-151.

[5]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M].孙飞宇,田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2.

[6]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8-53.

[7]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11.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Alien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LUO Lan

(School of Port Management,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houshan,

Zhejiang 316021,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disregard for life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bject that needs long-term attention and in-depth research. The main caus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alienation is that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hysical precocity and psychological lag lead to self-confusion. The great contrast between the value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brings about the mental anxiety. The heavy burden of study and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caused by the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lead to the escape of self. The great contrast between material affluence and spiritual poverty drives the self to drift away. The double lack of spiritual care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results in self-closure. Therefore, the innovative path of life care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es in: taking life care as a major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perfected. The new life education idea of family, group and individual unity should be set up and practised. A variety of life care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alienation; life care; life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生命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