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的定位与路径

2021-01-12张方荣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5期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教师

张方荣

摘要:乡村教师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是加强乡村治理、支撑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重塑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彰显乡村教师社会声望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需要随之进行新的定位,探索新的实践路径。具言之,乡村教师应厚植乡村情怀,成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強家校合作,成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落实教育扶贫,成为乡村教育扶志和扶智的实践者;通晓乡情民意,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者。

关键词:乡村教师  新乡贤  示范引领作用

乡贤,以其身份地位或学识、德行赋予的个人魅力,以及与乡民缔结的亲切且高认同度的情感联系,在乡村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人口流动、城镇化的驱动,我国乡村社会正在实现急速的现代转型,由此导致乡村精英渐趋流失,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文化教育日趋凋敝,其中一个重要的乡贤群体——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在乡村社会结构中被边缘化,难以实现乡民对教育的期盼。

为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国家层面多次提出新乡贤文化理念,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的重要群体,其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也应随之进行新的定位。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探寻乡村教师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的实践路径,不仅是加强乡村治理、支撑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重塑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彰显乡村教师社会声望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厚植乡村情怀,成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乡村社会的重要人群是乡村儿童,与之相联系的是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达1.45亿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其中,农村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占总体的62.90%,幼儿园占总体的69.0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体的65.40%,学校数占总体的87.20%;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占总体的52.35%,普通高中占总体的49.76%。这一组数据充分表明,农村教育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体量意义,也进而表明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力量,是农村教育振兴的第一资源,更是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打出政策组合拳,使得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有了明显改善。上述“报告”调查得出,83.46%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任乡村学校任教,这也间接反映出乡村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有了明显增强。在此之下,乡村教师受过教育专业训练,携带着现代知识和文明,“嵌”入乡村并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具言之,乡村教师在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帮助乡村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养其在未来人生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是针对乡村学校学生相对较少、留守儿童和特殊困难儿童多的实际特点,乡村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爱心,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爱、心理辅导和学习帮助,温暖乡村儿童心灵,成为乡村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

二、促进家校共育,成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

自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到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乡村家庭教育及其指导服务体系建构更是一块亟待填补的巨大凹地。乡村社会因为人口分布、生产和生产方式、家庭收入、风俗习惯、家长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家庭教育指导的类型和方式也与城镇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家庭教育在指导需要方面有其特定的偏好,这种偏好会对家庭教育服务指导者提出特定要求。构建覆盖乡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由谁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各类服务主体的职能如何合理定位分工、关系及运行机制如何构建?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当提供哪些普惠性、常态化的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加以探讨。但无论如何,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承担着重大责任。

为此,乡村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教书育人,还需要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与家长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实际,给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帮助。乡村教师也以此更加深入融入乡村,获得乡民的认可与信任,成为乡民的贴心人,促进乡村家庭良好家风和教育氛围的形成,推动乡民更好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健全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

三、推动教育扶贫,成为乡村教育扶志和扶智的实践者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与其他领域和方式扶贫不同,教育扶贫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重点,抓住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重点,扶持最薄弱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着力激活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补齐新增劳动力技能教育短板,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如何推动乡村教育由机会公平向过程和结果公平转化提升,让乡村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名乡村贫困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竞争力的社会生存技能与发展潜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防止其将来重新返贫,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扶贫,也是教育扶贫的特殊意义和特有价值。

为此,乡村教师应当增强教育扶贫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推动者,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积极创造者。具体上,乡村教师要做好控辍保学,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管好每一个班,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个乡村儿童少年都能打好教育基础,并落实在“扶志”和“扶智”上。以此,让每一个贫困家庭拔掉“穷根”,通过教育点燃家庭未来的希望之光,让乡村孩子也能享有出彩人生的机会。

四、通晓乡情民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文化振兴的促进者

与传统的乡贤不同,新乡贤既有本土孕育生成和涌现出来的,也有外在“嵌”入的新生力量,但共性特征在于他们在乡村社会网络中的公共身份、地位优势,并以其各自的资源和能量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引领者。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曾一度政策缺位、经费缺失,导致“弱化、老化、边缘化”的严重问题;加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从以乡镇为主的“块块管理”转向以县为主的“条条管理”,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关系被割断,乡村教师的乡贤地位和作用式微。这进一步导致乡村学校空心化,乡村儿童纷纷进城上学,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乡村社会的衰落。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列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日程和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作为县、乡党委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考量内容。”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加强了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教师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为教师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

为此,乡村教师应当在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下,沿着乡村学校—乡村家庭教育—乡村教育扶贫—乡村社会生活的空间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真正深入当地百姓生活,融合当地风土文化,通晓乡情民意,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实践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人”和现代文明的“使者”,一方面推动乡村学校向乡村社会的开放,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民接受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的信息中心;另一方面,应当主动走出校园、与其他各类乡贤协同互动,加强乡村文化體育活动,开展农民知识文化和技能培训推广,弘扬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治,改善乡序,优化乡风,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舒隽.乡村治理变迁与新乡贤的当代表达[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5):125-133.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5.

[3]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教育研究,2016(12):35-4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新乡贤乡村教师
如何培育“新乡贤”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新乡贤文化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