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英语听力教学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2021-01-11韦少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英语听力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英语听力教学常见问题,提出按音、形、义相似原则进行单词归类;抓住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预测故事的发展,提取有效信息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英语听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04-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到,小学英语听力的一级语言技能目标是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二级语言技能目标是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吸收和处理有效信息、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但纵观历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考试,笔者发现学生在涉及语音识别和吸收并处理有效信息的听力题型上失分比较严重。以下,笔者就小学高年级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难以分辨单词中的相似读音

听音辨别单词是比较基础的听力测试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单词学习情况。在小学高年级的听音辨别单词题目中,学生经常出现混淆尾音、抓不准尾音、辅音发音不准等错误。如一道题的选项有“A thirty. B forty. C fourteen”,依据听力材料,正确答案应该是“C fourteen”,但很多学生听成了“forty”,选择了B答案,错因明显是学生分不清尾音“ty”和“teen”的读音,“ty”的音标是“/ti/”,“/i/”是短元音,而“teen”的音标组合是“/ti:n/”,其中“/i:/”是长元音,“/n/”是鼻音。又如一道题的选项有“A last. B lost. C list”,题目考查的是元音的发音,单词“last”中“a”的发音是长元音“/ɑ:/”,“lost”中“o”的发音是短元音“/<P:\广西教育\2021-10A\图片\10.tif>/”,“list”中“i”的发音是短元音是“/i/”,根据听力材料,答案应该是“B lost”,但不少学生选了A答案,说明学生在长短元音的辨别上还有待提高。

(二)没有抓住对话理解中的关键信息

听力测试中的对话理解题,一般都是以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通常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听力技巧,试题设计者会在情境对话中置入一些干扰信息,同时在题干问题的设置上安排一些陷阱。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没有“瞻前顾后”,经常是听了上句没听下句,或者只听清其中的一些词汇,没有捕捉到有效信息或关键信息,因此在答题时出现错误。如以下这道对话理解题,原听力材料是:

M:Lily,who ate four hamburgers yesterday?

W:Sam ate four hamburgers yesterday.

Q:Who ate four hamburgers yesterday?

選项有“A Lily.  B Sam.  C Sam and Lily”,本道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B Sam”,但在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选A或选C。错选A的原因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听见第一次出现的人名“Lily”,就以为是“Lily”;错选C的原因是听力材料中出现了“Lily”和“Sam”两个人名,以为“Lily”和“Sam”都吃了四个汉堡包。

又如以下这道对话理解题,原听力材料是:

M:Did Daming have some meat for lunch?

W:Yes,he did.And he had some rice too.

Q:What did Daming have for lunch?

选项有“A Some meat and fish. B Some meat and rice. C Some rice”,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Some meat and rice”评卷时笔者发现有较大一部分学生选C,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听第一句的关键词“meat”,只听了后一句中的关键词“rice”。

归根结底,以上两道听力题中学生选错答案,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仔细、完整地听整则材料,同时没有有效地摒弃干扰信息,全凭个人的主观猜测选择答案。可见,在听对话理解题的过程中,捕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语篇非常重要。

(三)短文排顺序题失分严重

听短文题主要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听音辨图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能够根据听力材料,给图片中的故事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序。但观察学生的得分情况,这道题是学生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总共10分值,不少的学生才对一两题,甚至有些学生一题都没做对,失分比较严重。一般来说,排序题第一个选项非常重要,第一个选项不对,直接影响后面选项的选择。从这类错题可以看出,学生依据图片预判故事发展先后的能力有所不足。

二、改进措施

(一)按音、形、义相似原则进行单词归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新词要及时进行单词归类存档,建立音、形、义相关联的词库,并用新知引出旧知,以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单词发音的不同。比如教学中出现单词“pear”时,教师可以联系到发音相似的单词“bear”。从单词的构成看,两者发音明显的区别是清辅音“/p/”和浊辅音“/b/”读音不同。清辅音、浊辅音是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要放在单词中比较辨音那就更难了。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两个单词归类再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读,逐渐发现、领会这两个单词主要是开头字母的发音不同,“bear”中“b”的发音“/b/”,是浊辅音,发音的时候声带要振动,而“pear”中“p”的发音“/p/”,是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至于如何掌握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对着薄薄小纸片练习发音,纸片被气流吹斜的是清辅音“/p/”发音,纸片几乎没有动静的就是浊辅音“/b/”发音。类似的单词还有“thirty”等,在教学新单词“thirty”时,根据音形相似的原则,教师可以把旧知识“thirteen”引出,再让学生反复比较读,在读中区别字母组合“ty”和“teen”读音的不同,“ty”中“y”的发音是短元音“/i/”,而“teen”中字母组合“ee”的发音是长元音“/i:/”;在教授单词“car”时,根据外形相近的原则,教师可以把“card”和“car”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最大区别是“card”有一个尾音“/d/”的发音,而“car”没有尾音。如此进行辨音教学,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在解题时就游刃有余了。

单词的识记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单词音、形、义的特点,进行单词有效归类整合,在归类中进行比较辨音学习,在朗读中发现不同,这样学生听辨单词的效率更高。

(二)抓住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听力测试中的对话理解题,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的对话。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试题设计者会在对话中设置一些和问题无关的障碍信息,或者设置一些与答案相近的干扰选项。在听题时,要求学生能够“瞻前顾后”听完内容,且不能盲听,而要带着思考去听,准确处理多余的信息,捕捉并筛选有效的关键信息,这样才能提升做题的正确率。如一篇对话理解的原听力材料是:

M:Mum,it’s too late.Let’s go to school by car.

W:No,I think it’s not the best way.The traffic is very busy now.Let’s go to school by bike.

Q:How will they go to school?

选项有“A  By car. B  By bike. C  By car and by bike”,从听力材料可以看出,正确选项是“B By bike”。但是在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也有学生选A或C答案。对于这样的题型,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答题呢?首先要求学生听完整则材料再落笔答题,不要听到第一句话中有“by car”,就急于选择A答案;其次,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材料,捕抓、筛选出关键信息,准确排除干扰信息。如第一句中M提出“by car”的建议后,第二句W做出的是“no”的反应,最后结合问题“How will they go to school”,学生就能迅速排除A答案,再结合选项C中同时有两种交通工具的情况,也将此选项排除。在这道题目的对话中,“by car”是干扰信息,“I think it’s not the best way.The traffic is very busy now”则是多余的信息,学生在练习这类对话理解听力题时,可以通过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在材料中迅速辨别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三)预测故事的发展,提取有效信息

短文的排序题是小学高年级听力测试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题型,要求学生能听懂故事,还要梳理清楚人物、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总体来看,听短文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包括对单词短语的识记能力,以及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等。笔者总结多年的听力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通过几个做法提高短文排序题的得分率:第一,利用考前5分钟,迅速读题、认真看圖,根据图片做出预判;第二,根据图片预判故事发展的先后,力求第一遍听力能确定第一和最后一个选项,第二遍听力仔细辨识第二、第三或第四选项;第三,在听的过程,用铅笔速写先后出现的关键词;第四,在听力材料播放结束后,将预判的答案与速记的关键信息配对,整体检查全部的选项。如一题听音排序题,给出图片材料为:

原听力材料:“Some children went to the zoo last Saturday.They went there by bus.They saw many animals at the zoo.Tony liked the pandas.Lily liked the elephants.David liked the monkeys because they were very cute.”从听力材料上看,关键词出现的顺序明显是“the zoo—by bus—the pandas—the elephants—the monkeys”,因此正确的排序应该是(B)(A)(E)(C)(D)。在讲评试卷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的:首先观察图片预测关键词,如“a bus,the zoo,the monkeys,the elephants”;其次据图推理预判事情发展的先后,一般来说是“where to go…,when to go…,how to go…,what to do…”依次发展;最后在听的过程中,第一次听要紧抓关键信息,速写出关键词,认真辩听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和预设是否相符,并且做好标识,第二次听要全面检查核实选项是否准确。听完笔者的讲述,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完整听力材料,也没有做好有效预测,只是凭着自己的想象,理所当然地认为排序思路应该是“坐公共汽车去动物园”,把“bus”的图片排在第一位,“zoo”的图片排在第二位,导致丢分。

短文排序题的听力训练,仅仅依赖测试的题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点滴积累,巧妙渗透相关的解题技巧。如在上听说课时,不能让学生盲目单纯地听、读,而要根据学情生情,合理地处理和运用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有目的地听。如笔者在教学外研版(三年级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 2 She visited the Tianchi Lake时,对活动2 Listen and read的内容进行了处理。原文中三幅图,依次如下:

原文语篇材料是:

Last July Lingling went to Xinjiang with her parents.Xinjiang is in the west of China.She rode a horse.She climbed the Tianshan Mountains.She visited the Tianshan Lake,It was very beautiful.She had a lovely time there.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测试的形式要求,笔者打乱原来3幅图画的顺序,并且加入2幅新的图画,让学生听原文语篇材料,重新给5幅图画进行排序,如下图:

这次听力练习,笔者让学生先预测故事发展先后,然后给图画排序。一方面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听,听得十分认真,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对课文进行题型改造,既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熟悉多种题目变式,增强灵活应对各种题型的信心。

听力是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听力的教学,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总结提炼相应的对策,以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者简介】韦少柏(1982— ),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英语听力问题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