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文指导学生解决写作问题

2021-01-11孙乐琴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对症下药人物描写写作

孙乐琴

【摘要】本文论述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指导学生解决写作问题的教学策略: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具体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指导学生,给作文增光添彩;用课文中精妙的结尾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增强结尾的感染力。

【关键词】课文 写作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结尾 对症下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75-02

《红楼梦》中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故事值得教师借鉴。她先给香菱讲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接着指定阅读教材,如《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诗一百首、老杜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等,让香菱反复读这些诗词并实践,最终香菱获得成功。语文教师都应该像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一样,从语文课本中抓住经典篇目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都很经典,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或者要学生仿写段落,或者要学生续写、扩写,并且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模块都是学习经典的延续,应该说所有同仁都会从教材中找例子指导学生写作。下面,笔者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谈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利用经典“对症下药”。

一、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指导学生,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学生在作文中常出现这样的病症:语言平淡乏味、笼统概括,缺乏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具体表现在:在外貌描写方面,学生泛泛而谈,不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语言描写方面,学生只会干巴巴地写“他(她)说”,缺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想象;动作描写方面,学生运用的方法单一等。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细节描写就像春天的树干上长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气。”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种姿态,都反映他的思想和性格,所以教师需要抓住某一点或几个点,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为此,笔者首先出示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外貌那一段,以该段为范例一,让学生充分朗读,找出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脸色、皱纹、眼睛、穿着和对他的手的刻画的几个点,体会文中字字句句都突出他的辛苦、劳累、贫穷这个特点,让学生明白精彩的外貌描写要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要对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给读者画面感,印象深刻。

其次,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猜猜他是谁”,让学生描写班里一位教师或同学的外貌,要求表现他某个突出的特征,100字之内。写完找同学当堂朗读,其他学生对号入座,猜不出来的,证明他的描写没有抓住特点,还要重新修改。

再次,笔者以下面两段话为范例,通过范例教学加深学生的认识。

1.“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圆规……(《故乡》)

2.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是那么神色张皇。(《我的叔叔于勒》)

在学生学习前一段时,笔者先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纯粹的语言描写,没有放慢笔速去想象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情,枯燥无趣,人物形象性格不鲜明,无法打动读者。而这里的杨二嫂,我们不仅能透过语言描写体会到她的尖酸刻薄,后面的她将我母亲的手套占为己有的动作描写,又表现她贪婪爱占小便宜的性格;《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段,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神情动作,表现了他慌乱害怕的心理。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对写作训练热情高涨。

最后,笔者设计了扩写“她(他)骂他(她)是个混蛋”或者“她(他)流泪了”教学活动,要求不能出现情节,只是想像此刻他(她)的神情动作、语言、外貌,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字数为150左右。学生写得特别好。下面展示的是班里一名学生写的精彩片段:

当她看到他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瞪大那双闪亮似水晶的大眼睛,盯着远处的他一秒钟,嘴里自言自语了起来:“你可回来了……”她迅速弯下腰,拾起她那满是补丁的大帆布袋子,穿上那件她最喜欢的淡黄色纱衣,一阵风似的奔了过去,两条细长的腿来回交替着,产生了重影。她跑着跑着,头发一下子全散了下来,齐腰的长发在空中飞舞着,她来不及拨开遮住眼睛的长发,他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她的双眼罩上了一层薄而透明的细纱,细纱越来越厚,直到她深深的眼眶再也盛不住时,便从她尖尖的脸蛋上慢慢流了下来,顺着脸蛋一直到下巴尖,滴到她的衣服上。

当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到了新的写作方法,教师可紧跟着设计片段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周末随笔和整篇作文练习时用上这些方法,还要求学生用红笔在一旁标注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学生写完作文后找不到人物的细节描写,就说明他没用上該技巧,需要自己往里添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在描写人物时有意识地放慢笔速,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的好习惯,使人物描写变得有血有肉。

二、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指导学生,给作文增光添彩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会运用景物描写方法,或者是轻描淡写,景物描写对文章不起丝毫作用。而在平时的写作中,不少记叙文要用到景物描写,好的景物描写对文章起到了烘托、渲染、铺垫等作用,会给作文增添亮丽的色彩。为此,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和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铁凝的《盼》中“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一段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方法,为作文增光添彩。

在教学朱自清《春》描写春花这一段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朱自清的《春》成为经典的原因:描写景物抓住每种景物的特点精描细绘,句句运用修辞,景物是在同一视野出现,相互关联、按一定顺序来写的。笔者提醒学生平时的写作练习大部分是写人写事,景物描写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字数控制在60字左右为宜。

在针对经典段落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笔者也组织学生进行“秋天的校园”“夏日的大海”等小片段练习,要求学生写完小片段后,与同学互换阅读与交流,按照要求批改,没有达标的要反复修改,直到过关为止。

在教学铁凝的《盼》中“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一段时,笔者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想法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其实,在写作中最常用到的就是这种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首先自己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部分学生也只是会用温暖、感动等词语直白地来表达。所以借助教材教学生用景物描写表情达意,会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帮助学生把这种感受具体而深刻地表现出来,更能打动人心。在学生学习这种景物描写手法后,笔者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请你在文章结尾处写一段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要求不出现情节,70字左右。下面展示班里一名学生写的精彩片段:

我看见了花园里那株垂头丧气的小花,低着头被风打得奄奄一息。树上的桃子跌落到了地上,被路过的孩子踢来踢去,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无家可归任人摆弄。天愤怒地嘶吼着,让晚归的行人不得不加快了自己的脚步。它终于喊得没了力气,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我全身被打湿,像一只落汤鸡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

同样,在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以后,笔者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随笔和整篇作文练习中也都用上这样的写作手法,规定字数,用红笔标注。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都知道该在什么位置、怎样去描写景物进行铺垫烘托了。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文笔比以前生动了。

三、用课文中的精妙结尾指导学生增强写作的感染力

结尾不会点题、偏题、深度不够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病症。“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起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作用,具有给读者以鼓舞和教育的艺术效果。所以笔者特别重视对学生结尾的写作指导。

一方面,笔者在讲授课文时特别点出文章结尾的妙处,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结尾起到的效果。如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时,笔者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该文的结尾,明白该文结尾抒发了对人生或者社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有广度和深度,引人深思,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时,笔者让学生注意到该文的结尾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式。

另一方面,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多关注人生和社会。笔者经常把学生写过的文章发下去,让他们重新给自己的作文写结尾,当堂读给同学听,评一评谁的结尾更好。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遇到精彩的结尾也会及时表扬学生,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读出来。

此外,笔者常利用课文纠正学生写作中的其他问题,比如教《北京的春节》时会提醒學生写作要详略得当;教《济南的冬天》《老王》会提醒他们写作要有意识地锤炼语言,注意遣词造句;写作中一些常见的通病也会通过片段练习和通篇的写作慢慢纠正,做到每教学一篇新课文都思考有无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劝学》中说:“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经典课文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探索,大胆尝试,抓住课文这个“物”,凭借教材这副“良药”,找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只要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勤于练习,就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对症下药人物描写写作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人参虽好,也要“对症下药”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台媒称海峡论坛“对症下药”
从文本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