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朝花夕拾》 寻民俗印记

2021-01-11彭碧玲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

彭碧玲

【摘要】本文依据课程标准理念,结合贺州地区学情,从粗读整本书、细读单篇和民俗采风三个课堂教学环节,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朝花夕拾》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实践,以整本书阅读视角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阅读指导活动,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方法指导,提供阅读情境,明确阅读路径,创设研读交流平台。

【关键词】《朝花夕拾》 整本书阅读 粗读 细读 民俗采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58-03

统编语文教材问世以来,名著阅读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现在所教班级有53名学生,经调查,有51名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一提到要读名著,就哀叹声一片。因为他们觉得名著不仅厚重,还难读懂。如何消除多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文化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践是一条极好的途径,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笔者设计的《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课堂教学课题是“读朝花夕拾,寻民俗印记”,从粗读整本书、细读单篇和民俗采风三个课堂教学环节,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朝花夕拾》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实践。

一、激趣导读,粗读整本书

学生小学学过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以及描写鲁迅先生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七年级上学期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笔者依据这一学情,设计了《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第一课时名著导读课“《朝花夕拾》之作者介绍”,运用激趣导读法,引导学生粗略阅读《朝花夕拾》。

第一个教学环节由“听特征,猜作者”激趣,利用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头发一根根竖着”“胡须像隶书‘一’字”“穿长衫”和著名的代表作品等设疑,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特征猜作者名字。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读简介,晓作者”,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阅读《朝花夕拾》的作者简介,从鲁迅先生的称号“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四个方面深入了解作者,让学生知晓: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而且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他的作品有数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对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海外,鲁迅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拥有众多读者。第三个教学环节是“七嘴八舌说鲁迅”,笔者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评价鲁迅。第四个教学环节是“好作者的好作品”,由好作者引出他的好作品——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让学生粗略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每天读一篇,包括前言和后记。

二、选择阅读,细读单篇

学生粗读后,对《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笔者根据学情,将第二课时的主题设计为“选择阅读,细读单篇”,教给学生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深入了解文章。

七年级新生要完全读懂《朝花夕拾》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采取选择性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它提倡个性化阅读,追求的是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可以避免浪费时间,防止走神,提高阅读效率。

笔者以《朝花夕拾》为例,教学生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一是兴趣选择。《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学生可以借此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这些文章有的以动物为题,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動人,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记事,文中描写的童年趣事可以引起学生的集体共鸣。还有《阿长与〈山海经〉》侧重写人,长妈妈的“唠叨”“大”字型睡相和不辞辛苦为迅哥儿买书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是方法选择。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选择好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要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批注读书法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批注,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读书方法之一。初读所选文章时,多采用速读的方式。圈点的重点是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此次圈点主要是读通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挺多生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注意,如《狗·猫·鼠》一文的“脊梁”“嗤笑”“噜苏”“虫蛆”“鸷禽”“党同伐异”“媚态”“执拗”“动辄获咎”“膝髁”“韬略”“御侮保家”“裁汰”等。

再读所选文章时,多采用精读的方式。批注的重点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等。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很多好词佳句。文章第2段抓住景物特点,运用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层次井然,语言生动传神;第7段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如“扫、露、支、撒、系、牵、啄、走、拉、罩”等,描写雪地捕鸟的趣事,读到此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三读所选文章时,多采用品读的形式。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内容和作批注、写感悟。《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例如《狗·猫·鼠》表面上在写猫、狗、鼠,实以写猫为主。“猫”的坏脾气、媚态、好嚷嚷和妖气,鲜明地概括出反动派御用文人的特征。作者重点刻画了“猫”这个艺术典型,这不是一般写猫的科普文章,而是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豢养的“现代评论派”先生们的形象的写照。本文巧妙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借动物“猫”画出反动派及其奴才的嘴脸,抒发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闪现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又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作者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令人觉得特别可亲。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批注读书法深思、品味,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此次品读主要让学生读透文章,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是极好的。

三、跳读民俗,民俗采风

鲁迅散文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第三课时“跳读民俗,民俗采风”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教给学生跳读文本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跳读所选文章,从中寻找民俗的踪迹。跳读,就是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里边有丰富的科学道理、历史知识、生活掌故等。特别是地方民俗,如故事、神话、传说、绍兴春节习俗、迎神赛会等,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让人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如《狗·猫·鼠》里有“翻筋斗”的猴,“请安”的象;有中国《北史》关于“猫鬼”之说;有“八戒招赘”“老鼠成亲”的民间花纸;有“老鼠数铜钱”的传说;有关于隐鼠墨猴的有趣描写。《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有“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如放福橘、吃福橘、说福语;《五猖会》里描绘了迎神赛会和手工艺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了“美女蛇”故事、“拜孔子”和“拜先生”;《琐记》里的“吃冰”“打旋子”……不读不知道,一读有惊喜,《朝花夕拾》里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民俗和有趣的生活,怎能不引导学生从细读过的单篇文章里运用跳读的读书方法,好好读一读文中的民俗呢?

第二步,教给学生民俗采风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联系现实生活,由书中的民俗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民俗的踪迹。这一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民俗是什么”。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图解民俗大全》中这样介绍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为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间,与“官”或官方相对;“俗”即风俗,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民俗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物质民俗类,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二是社会民俗类,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族婚俗等;三是精神信仰类,包括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生肖文化等;四是游艺民俗类,包括语言民俗(谚语)、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民族工艺等。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贺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贺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壮族、瑶族为世居民族。现今,贺州境内有汉、瑶、壮、苗、侗、仡佬、回、满、蒙古、土家、黎等20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民族间交往密切,迁徙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全市60个乡镇中80%的乡镇都有少数民族人民。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完成“民俗采风”,让学生利用寒假期间,趁着新春佳节的好时机,带上手机、相机和纸笔等工具走到大街小巷、乡村民宅探寻各自家乡的民族民俗,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按照民俗类别选择一些贺州的民俗填写完成《家乡民俗采风记录表》(如表1,见下页)。

这份《家乡民俗采风记录表》是贺州市平桂区《朝花夕拾》课题組成员在特级教师谢小妮的指导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由黎育慧老师定稿而成。记录表的主题是“走进贺州民俗,传承中华文化”。学生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完成形式”,然后独立完成或小组完成,接着就是逐步完成以下内容:采风民俗类别、采风民俗名称、采风形式、民俗呈现形式、“我的理解”。

民俗采风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由课内走向课外,“读朝花夕拾,寻民俗印记”,走到民间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采集民俗元素(美食、服饰、风俗、建筑、歌舞形式等)。课题组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消除多民族地区学生与经典名著的隔膜,让学生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让经典文化扎根在青少年一代,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语文教育目标。

读《朝花夕拾》,寻民俗印记,品民俗文化。《朝花夕拾》整本书课程化实践对推进课程改革理念,实现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和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普遍性的价值。课题组希望能以《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入手,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消除多民族地区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帮助多民族地区学生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小妮.借助朗读教学消除经典隔膜[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

[2]王从华.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型建构与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9(26).

[3]鲍国富.在学生问题创设实践中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思维层次——以七年级上册《西游记》为例[J].名师在线,2019(24).

[4]沈庆久.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路径的探索——以《朝花夕拾》导读为例[J].江苏教育,2019(27).

[5]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文本的价值审定及切入策略——《水浒传》的思辨读写实践[J].语文学习,2017(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中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ZJY1564)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知识点归纳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情深不惧岁月长
《朝花夕拾》导读浅探
《朝花夕拾》导读
浅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