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2021-01-11梁晓颖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提问

梁晓颖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味”缺失的问题,论述使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语文味”的策略: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鉴文本的语言之美;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读写结合,让学生动手写作。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味 朗读 细读 提问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24-02

近几年来,中学语文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课改浪潮,新教材、新的阅读教学法扑面而来,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气氛是比以前热烈了,但是,热闹的课堂却往往少了“语文味”。如现在的阅读教学“新宠”——群文阅读,有些教师对群文阅读的内涵及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到位,为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堂气氛的热烈,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影音视频、图片,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无暇顾及文本。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内容没有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语文味”了。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看似热闹,但笑声多了,读书声少了;讨论多了,思考少了;多媒体运用得多了,板书少了;表演味浓了,“语文味”淡了。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大大削弱阅读教学的效果,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这说明“语文味”的重要性。“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過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

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声情并茂的读书声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好的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手到擒来,写文章也文从字顺。

朗读可以把学生迅速带进文本情境中,让学生直接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和感染。对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很多课文,教师都可以尝试以“朗读”为突破口,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音频美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如四川省第二届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的特等奖获得者寇磊老师执教《美可言,美不可言》一课时,通过速读、范读、听影音美读、个别朗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领略何处有美,又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使学生辨析差异,探究因何而美。师生在书声琅琅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品鉴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辞藻之美、情感之美,课堂因读而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出“语文味”,上课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吃不透,不了解作者、编者的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的课堂,“语文味”就无从谈起,因为“语文味”源于课本,扬于课堂。文本是“语文味”的根本,文本解读不到位,课堂就失去了依托,变成了设圈套给学生钻,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课文大多语言精美、情文并茂,值得反复琢磨、推敲、品味的语句比比皆是,如教师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

如上面提到的寇磊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带领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选的文本,让学生在《诗三首》中品出了“质朴自然,音韵和谐”的诗歌语言之美;在《谈笑》中品出了“幽默风趣,辞藻丰富”的生活小品语言之美;在《春之怀古》中品出了“生动隽永,修辞恰当”的抒情散文语言之美;在《听听那冷雨》中品出了“凄美伤感,技法多样”的文化散文语言之美,继而总结出语言之美的深层共性。整节课,寇老师都让学生品鉴文本的语言之美,这样的阅读课由内到外都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又如笔者在执教品味语言的阅读课时,以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为例,让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美,特别提醒学生留意一些起“提韵”作用的关键字眼。如提问学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冒出来了”这一句起“提韵”作用的关键字眼是哪两个字?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一番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挖”和“吱”字写出吃高邮咸鸭蛋的动感、快感和满足感。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这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一个字眼,很好地表现出吃咸鸭蛋时的神韵。

“语文味”必须依托于语言文字,这就是为什么要吃透文本、细品文本的原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文本,细咀慢嚼,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有“语文味”的课堂。

三、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

要使语文阅读课收到满意的效果,洋溢“语文味”,课堂提问艺术就值得教师研究。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设计问题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个体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学生自然能体验到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构思美。如教《咏雪》时,笔者问学生:“‘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究竟哪句更好,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更好,因为盐的颜色和落下的姿态跟雪相似,这句抓住了物象,形似;有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更好,因为柳絮随风飘飞和大雪纷飞很神似,而且给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感觉,有意蕴,好的诗句既要神似,也应有意蕴。学生各抒所见,都兴奋起来了。接着笔者问学生:“我们每年都观看《感动中国》,读了不少的颁奖词,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成员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一个什么奖?先说出理由,然后学写颁奖词。”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畅所欲言。有的说把“才女奖”颁给谢道韫,因为她以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情态,又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极富神韵;有的说把“文学奖”颁给谢朗,因为他以盐喻雪,贴切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也更能让人感受到雪之“骤”;有同学说把“慈爱奖”颁给谢太傅,因为他没有长辈的架子,没有因为学识渊博而看低年轻人,在晚辈说出答案后不加评论,为晚辈营造了融洽轻松的家庭氛围……答案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设问题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笔者执教《陶渊明群诗阅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十余年时仕时隐的复杂感情,这样分层提问:(1)选择当官还是选择归隐?陶渊明好难呀,难在哪里?(2)陶渊明官场的生活怎样?他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怎样?(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他对田园生活有怎样的情感?笔者综合学生的回答,再问:“做官,衣食无忧,但违背本心;不做官归隐,精神富足,内心愉悦,但饥寒难免,做官还是归隐?陶渊明纠结一番之后,最终的选择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选择?”笔者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就能回答,也乐于回答,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是提问应有启发性。带有启发性的提问之所以是行之有效的提問,关键在于这种提问更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带动学生全面思考。如执教《定风波》时,笔者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会有什么举动?心情怎样?”学生回答:“肯定赶紧跑去躲雨。我内心会讨厌这雨,它让我难堪,心情不爽……”笔者接着提问:“苏轼也曾经被这样的雨淋过,他的举动和心情怎样?和我们相同吗?”待学生回答后,笔者抛出以下问题:(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2)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作者写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3)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吗?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哪个字最关键?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后,对主旨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理解了作者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四、让学生动手写作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味”就体现在读美文、品美文、写美文的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练笔,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父亲节来临之际,笔者先以学生学过的《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作为引入,动情地说:“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有对子女的付出、深深的关爱;父亲是一条路,让子女踏着自己走向未来……同学们,父亲为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今天,让我们用笔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让我们衷心地道上一声‘谢谢您,父亲’。现在,请拿起笔对父亲说一段感激的话。”这时,学生的心灵被唤醒了,写作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写到动情处还流泪了。

又如,进行《鼠疫》整本书阅读时,笔者说:“疫情让我们懂得了勇担责任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践行。我们已读过熊育群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请你思考,当祖国需要时,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有学生写道:“八十四高龄的钟南山有担当,凭借知识与魄力毅然宣布病毒会‘人传人’。能担负重任者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魄力,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置个人生死而不顾的献身精神。作为学生的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作为拓展延伸,既能检验学生对课本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又能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浓厚的语文特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词句的妙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多多练笔,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语文阅读课堂就会充满“语文味”。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语文味朗读提问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