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未识别民族蔡家人的文化遗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1-10杨泽龙杨厚坤龙秀

西部学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现状问题

杨泽龙 杨厚坤 龙秀

摘要:蔡家人是中华民族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其绝大多数被“就地”认同为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当前文化多样性发展背景之下的蔡家人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现仅留存蔡家人的部分语言、服饰和擀毡工艺。其原因是世界区域文化不平衡发展、多元化发展与竞争、历史因素与现实需要、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冲击、蔡家人散居等。对于挖掘、保护蔡家人文化遗产应当采取的对策是:(一)国家应将蔡家人文化遗产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规划与发展中;(二)各级各职能部门落实好规制;尤其是民族、文化及旅游的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收集、整理和保护并充分利用蔡家人文化遗产;(三)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助力蔡家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研究,为延继蔡家人文化遗产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价值;(四)蔡家人应在做好自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蔡家人;文化遗产;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027-03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均体验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不同程度地共享了我国改革开放成果。但是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背后,出现了极少部分特色文化及其遗产面临濒危的挑战,甚至像蔡家人文化遗产基本上消失了,目前留存下来的微乎其微。基于此,现就我国蔡家人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以求抛砖引玉,为建设文化强国助力。

一、蔡家人的基本概况

蔡家人是中华民族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新中國成立以来团结友爱和勤奋劳动的族群。现有资料表明, 蔡家人在国家的户籍改革过程中曾经被写为“蔡家族”“蔡族”“菜族”等[1]。在我国多次民族身份识别与民族认同中,按照国家公安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性意见,基于蔡家人自愿原则,绝大多数蔡家人“就地”进行了民族认同,据不完全统计,实地调研中的绝大多数蔡家人均认同为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尤其体现在户口簿和身份证件上,唯有极少部分很远的山区60岁及其以上老人手上还持有“蔡家族”“蔡族”“菜族”“菜”等方面的“旧身份证”。蔡家人目前是散居在边缘化的且“穷山恶水”的农村,长期居住在我国西部岩溶喀斯特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大方县、织金县、七星关区、黔西县等地)、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云南镇雄、昭通和彝良等县市的农村,世世代代主要居住在毕节大方县、织金县的农村[2]。

二、当前蔡家人文化遗产主要概况

根据实地多次调研,目前蔡家人文化遗产留存下来的很少,可谓“微乎其微”,现调研中发现三种蔡家人特色文化遗产,但是仍旧处于“濒危”状态,其主要情况概述如下。

(一)蔡家语成为语言文化学中的“濒危语言”

蔡家语是蔡家人子子孙孙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且仅有蔡家人知晓的特色语言,是蔡家人必备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或交流平台,没有语言,蔡家人在封闭农村、落后环境中无法发展,因此,蔡家语对于蔡家人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然而,从蔡家人的家谱可以看出,蔡家人的语言仅仅有口头语言,没有文字的记载方式,世世代代蔡家人的“历史故事”和“特色文化”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当然在蔡家人居住的新时代拥有高度发达的汉语言文字和现代科技手段,从而用汉语和科技手段的记载方式逐步取代蔡家人原有的口头传承方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蔡家语尚留在世人之中的语言使用范畴逐步“萎缩”,使用人群主要是60岁及其以上的蔡家人的老人,课题组多次实地调研的情况表明,在蔡家人世居地赫章县、威宁县等边远农村,年龄越大的蔡家人,越能够“听得懂”“熟悉并善于运用”蔡家语。然而,现代的绝大多数蔡家人均“听不懂”“不能说”蔡家语了——这对于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蔡家语”语言来说在“濒危”的层面“雪上加霜”,长此以往,无疑会出现“语言文化”乃至“蔡家语文化遗产”的“逐步消失”,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社会文化现象。为此,建议国家应当从文化学、语言学的视角千方百计地挖掘、保护和延继蔡家语,留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之一。

根据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从语言学进行研究蔡家语的工作逐步开展,但是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文字记载方式,或者说目前尚未形成记载蔡家语的规范化标准,这对濒危蔡家语的挖掘、保护和延续继承来说,其作用甚微。

(二)蔡家服饰成为蔡家人生活中的“历史”

据悉,蔡家人是我国勤劳的、质朴的人民群众之一,仍旧喜欢文化生活,因此历史上“爱美”的蔡家人制作了蔡家人族群特有的“蔡家服饰”,同时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或汉族。但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未识别民族之一的蔡家人在历史的岁月中基于周边彝族、苗族和汉族等民族变化与发展,逐步被“现代化”,即蔡家人自愿地通过汉语方式在蔡家人族群、与其他民族交流环境中进行社会互动,并长期地喜欢穿上现代化的“中山服”“西装”“夹克”等服饰,继而逐步淡化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去”蔡家人文化,导致很多蔡家人的老年人服饰始终“沉睡在箱子里”,有的蔡家人服饰尘封已久,甚至很多蔡家人就丢弃了自己的蔡家服饰。在访谈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羊街镇某村的马氏夫妇两位老年人,他们与其他老人一样这样回答我们:“因为我们蔡家人很少有人穿,而且时间久了,衣服也旧了,有的又是破破烂烂的,我们就丢了。现在都是穿新的夹克衫、西装等衣服。”事实上,蔡家人的服饰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特有服饰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可以说,也是蔡家人祖祖辈辈发展的文化结晶,记载了蔡家人生产生活的历史,烙印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的蔡家人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文化。因此,作为蔡家人象征物之一的蔡家人服饰被丢弃或成为蔡家人生活中的“历史”,的确值得国家从文化学等领域进行保护和传承。

(三)历史发展中长期独有的擀毡工艺文化遗产逐步消失

从史料来看,拥有擀毡工艺的民族不少,但是长期地以擀毡工艺为生活必需、谋生必备的族群仅有蔡家人,其祖祖辈辈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从事擀毡工艺的经验与血汗,长期地烙印于蔡家人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祖祖辈辈的思想,这无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机械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高度发展冲击了原始的农村家庭作坊及其工艺,如蔡家人世代继承下来的擀毡工艺等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继而蔡家人为了生存发展与适应社会,唯有“去擀毡化”,即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才能发展自己,为此,当下基本上看不见“家家有擀毡”的现象,而且这些擀毡的工具及其工艺基本上“消失殆尽”。课题组实地调研多次,仅发现少量擀毡工艺等文化遗产留存下来的“残体”“残迹”。

擀毡等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释放了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虽然被新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工具取而代之,但擀毡等文化遗产仍值得挖掘、保护和继承。总之,我们呼吁国家对擀毡工艺等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延继,以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与原生态历史的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

总之,课题组进行了多次调研,但收集到的蔡家人文化遗产极少,很多文化遗产已消失。目前,尚存于世的上述三种蔡家人特色文化遗产也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国家进行保护。

三、蔡家人文化遗产消失的主要原因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区域文化的不平衡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当前正值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地球村”中的各国、各地区均凸显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势头。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之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更加富裕、文明和富强,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满,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之际却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文化多元化发展,作为边缘化的蔡家人文化遗产却逐步被淹没在社会发展中,或者说,蔡家人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很多蔡家人文化遗产逐步消失,这令人遗憾。

(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与竞争的必然趋势

世界文化在世界人民创造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晶,尤其是各种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或族群自私性、排他性,同时也极具世界文化的共同性和普适性。就是文化的排他性等特质,才在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文化入侵”,或者是是多种类型文化或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中,强势文化相对优势于弱势文化,导致强势文化的“文化胜利”和“文化占据”;诚然,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仍旧具有这种文化功能与文化效应。基于此,蔡家人文化必然在强势文化或主流文化的作用之下逐渐被弱化,甚至被取代,继而逐步消失于现代化的汉族文化或周边强势文化,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不可否认的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事实。

(三)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因素与现实需要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历史原因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同工作未处理好蔡家人、穿青人等的民族或族群的识别问题,导致了当下穿青人、蔡家人没有实现民族认同的目标。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落实中华民族统一体及国家认同的目标,未识别民族或族群根据自己的意愿逐步进行自我认同和实现民族认同,所以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后,绝大多数的蔡家人“就地”自愿地进行了民族认同,有的把自己认同为彝族,有的认同为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进而融合到自己所认同的民族之中,进一步为国家认同夯实基础。但是蔡家人完成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之后,自身原有的、特色的蔡家人文化遗产基于已认同的民族文化环境及文化需要而逐步消失。

(四)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冲击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蔡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织金县、大方縣和赫章县等边缘化农村实现了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取代了传统的生产力,很多地方被开发,农村出现城镇化发展大趋势,导致了蔡家人所住的“特色旧屋”等特色文化遗产相继被城镇化发展取代。例如,蔡家人的家庭式手工作坊——擀毡工艺,虽然可以“私人订制”,人工制作,但是这种小规模、利润低的生产方式已经被现代化的机械车间和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实现规模化生产“羊毛毡”等商品(擀毡能够生产的商品),实现更多更大的利润,这使得手工的蔡家人擀毡工艺等文化遗产必然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逐步消失。

(五)蔡家人散居等内部原因

首先,从现有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蔡家人长期散居在彝族、汉族、苗族等中,即便有集聚地方,其人数相对其他民族来说很少,导致了蔡家人文化在诸多强势文化的交流中被弱化。其次,蔡家人的散居居住导致了各家各户之间的关系相对不密切,相对于周边邻居的其他族群或民族来说交流较少,必然出现社会关系中的“社会隔阂”及“人际差距”,即出现了蔡家人的“心散”和群体的“一盘散沙”等社会心理现象。长此以往,特色的优势文化必然被取代,不能出现文化整体的整合效应,蔡家人文化会逐步弱化甚至消失。

四、蔡家人文化遗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应将蔡家人文化遗产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规划与发展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了汉族的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未识别民族的文化,如蔡家人文化。文化建设工作应从整体的视角审时度势,科学而全面地发展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尤其是“人无我有”的特质性优势文化与原生态历史,值得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深度挖掘本土的优势文化,实实在在保护好,可持续延继好这些文化,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二)各级职能部门落实好规制

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文化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方面的政策。尤其是民族、文化及旅游的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收集、整理和保护以及充分利用蔡家人文化遗产等,为建设伟大祖国添砖加瓦。

(三)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助力蔡家人文化遗产保護和传承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务必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进行文化建设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动员社会力量提供资金等人力、物力和财力,捐赠蔡家人文化遗产给国家相关部门,全力为蔡家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做贡献;专家、学者,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研究、挖掘蔡家人文化遗产,为挖掘、保护和延继蔡家人文化遗产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价值。

(四)蔡家人的“自我作为”

蔡家人在做好自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作为蔡家人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继承,主要责任在于蔡家人群体,基于此,蔡家人要高度重视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文化等方面的指示精神,踏踏实实地用蔡家语教育和培养孩子,身体力行将蔡家人服饰、擀毡等特色文化传给子孙。同时,要审时度势,终身学习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技能和知识,持续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创新蔡家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具或路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临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唯有进行自我变革,终身学习,提升自我及其群体的综合实力。创新蔡家人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继承的平台或工具,才能实实在在地保护和继承好蔡家人文化遗产,进而助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家人[EB/OL].[2021-01-0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4%A1%E5%AE%B6%E4%BA%BA/9750812?fr=aladdin.

[2]中国未识别民族:“蔡家人”(蔡族)考略[EB/OL].[2021-01-06].

https://www.sohu.com/a/219946349_758184.

作者简介:杨泽龙(1978—),男,穿青人(青族),贵州织金人,博士,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

杨厚坤(1976—),男,汉族,工程师,贵州织金人,单位为毕节市织金县能源局,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等。

龙秀(1978—),女,汉族,贵州织金人,单位为毕节市织金县以那中学,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中小学教育等。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现状问题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