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油污泥特点及处理方法

2021-01-09武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油田管理部黑龙江大庆163511

化工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含油污泥颗粒

武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油田管理部,黑龙江 大庆 163511)

0 引言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发展生存的基石,石油属于重要战略资源,未来十几年中将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其对于环境影响不断加剧,特别是含油污泥,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含油污泥中包含开发油田产生的落地含油污泥、污水站含油污泥、联合站罐底污泥等,每年油田污泥约500×104t,炼油厂污泥约为30×104t,新增污泥处理空间在50 亿元。含油污泥中存有诸多原油,未回收处理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应当明确含油污泥特点,选择合适处理方法,以提高环境保护效果。

1 含油污泥特点

1.1 开采原油含油污泥

开采原油中产生含油污泥来自于地面处理系统,处理采油污水中,会添加净水剂,结合净水剂絮状物、管道污垢、腐蚀产物、细菌等共同构成含油污泥,其具有粘度大、含油量高、脱水南、颗粒细的特点,不仅会对外输原油质量造成影响,还会造成污水及注水水质无法达到排外标准[1]。

1.2 炼油厂含油污泥

在炼油厂中含油污泥来自于原有罐底泥、浮选池浮渣、隔油池底泥等,也可称之为“三泥”,污泥组成不同,含水率约为40%~90%,含油率约为10%~50%,且伴有一定固体。

1.3 油田集输含油污泥

油田污泥来自于联合站油罐、接转站、污水罐、沉降罐、轻烃加工厂、隔油池底泥、天然净化装置所清理的油泥、油沙,作业钻井产生的含油污泥。在油品存储中,存在少量泥土、沙粒与机械杂质等物质,沉淀于油罐底部,构成罐底油泥。还有油田污泥来自于一次/二次沉降罐、洗井水回收罐等,成分较为复杂,包含诸多胶体、沥青质、老化原油、腐蚀产物、酸性气体、盐类、固体悬浮物等,处理污水中还添加了阻垢剂、缓蚀剂、杀菌剂、凝聚剂等药剂。在定期清洗3~6 年油罐时,罐内约有1%罐底污泥,其中5%为沉淀泥沙、25%为水,70%为碳氢化合物,6%为石蜡、7.8%为沥青质、4.8%为污泥灰分。

2 含油污泥处理难点

含油污泥不当处理将会污染环境,在环保法不断完善下,含油污泥的增加为企业带来严重经济及环保压力,处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成分复杂。在含油污泥中包含细菌、代谢产物、有机物、黏土、絮凝物、无机盐、阻垢剂、缓蚀剂、絮凝剂等,成分较为复杂,组分种类多[2]。

(2)臭味大。在生成含油污泥后,放置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硫醚、硫化物、硫醇等恶臭物质,发散在运转、存储及处理中,需做好设备选型及设计工作,提高设备密闭性,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3)脱水难度高。含油污泥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质,是多相体系悬浮乳化物,脱水难、粘度大,污泥中含水量较高,加上颗粒带电性与水合作用,使得污泥形成稳定分散体系,无法有效破坏体系稳定性。

(4)安全隐患大。在污泥存储中将会产生挥发烃,易混合空气形成爆炸气体,处理中设备不当运行,会为其埋下安全隐患,需做好工艺防暴处理工作。

3 含油污泥处理方法

3.1 高温热解处理

该处理方法是指在绝氧下分梯度间接加热污泥。温度在250~350 ℃时,可挥发芳香烃、短链烷烃、VOCs 等;在350~500 ℃时,高温裂解重油物;超过500 ℃挥发沥青质、胶质进而长链烷烃,在裂解为小分子烃类物质的同时,还会聚合为焦炭物质,冷凝气体物质后能够不凝气和回收油,残渣含油量低于0.3%,达到回用标准[3]。在反映中分为裂解与聚合两环节,超过250 ℃吸热高温裂解,断裂破碎自由基链,且产生聚合放热反映,重新组合为分子式。

筛选预处理污泥后,采取均质进料的方式,限制规格为45 mm,将储料器送入高、低温分区加热炉内,应用双层壳体设计方式,密封前后端,以冷凝分离不凝气为燃料,实现循环加热。在热流经过外壳体环控后加热内科,污泥此时可在绝氧环境下加热,物料热解通过冷却螺旋器排出系统,挥发产生油水混合物,通过冷静分离不凝气与液相,后者由低凝点原油与水构成,利用油水分离器后可再次处理。如,辽河油田含油污泥处理中,含水率79.32%,含油率13.53%,经过处理降低含油率至0.3%,含水率2%,实现80%减量,回收原油率超过99%。经过处理后不凝气成分为乙烷与甲烷,残渣为碳和灰分,可用于植被催化剂与吸附剂等工序中。

3.2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

该方法主要是提高水的压力、温度至超过临界点,压力与温度分别超过22.1 MPa 和374.3 ℃,为超临界水,其处于气态与液态之间,具备气态扩散性和液态溶解性,属于非极性溶液,能够溶解有机物、非极性物质、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4]。盐类无机质在该水中溶解度低,选择超临界水为截止,添加双氧水、氧气及空气为强氧化剂,可使污泥氧气、有机物与水构成均一相,从多相转移变成单相运动。此时,借助高温高压可提高氧化有机物速率,10 s 内氧化污泥有毒物变成二氧化碳、氮气与水,对含油污泥彻底、高效的处理。

在制浆车间首先将污泥加热稀释至90%含水率,滤除超过10 mm 的污泥颗粒,利用高压将泵把剩余物料打入换热器处理,换热器内和充分反映的超临界水热交换,生成高压氧气与物料输送至反应器内,降低温度后通过高、低压水油分离系统,将残余溶液进行液、气分离。借助排渣漏斗将反应器残渣冲如收渣槽,之后资源化统一处理。如,新疆油田处理含油污泥中采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控制pH 为10、压力为24 MPa,400%过氧比下处理含油污泥,残渣含油率低于2%,实现90%减容,回收原油率超过98%。残渣成分多为无机矿物质,可实现无害化处理。

3.3 调质-机械分离处理

含油污泥中存在胶质沥青质、机械杂质、硫酸盐还原菌,受到循环剪切、空气及硫化物影响,乳化状态较为稳定,亲水性较高,污泥颗粒与水具有较强结合力,需调至污泥改变例子表面物化性质,将交替结构破坏,进而提高脱水性[5]。在调质机械分离中,国外广泛应用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可分离不同密度液相物质,圆形的离心机筒体,使得油水两相可生成同心圆柱,内层为轻比重优质原有,外层为较大密度的固体颗粒,中间依次为油层、水油过度层级水层。设备运作中,螺旋输出器将最外层游离水与固体颗粒排除,具有良好分离固体颗粒与水油的效果。但是,该设备效率及处理能力有限,需配合其他处理方式。通过该方法处理含油污泥,可提高回收污油率,不同含有污泥选择恰当絮凝剂与破乳剂,通过适宜温度凝聚固体颗粒,总成固液相密度差,改善其分离性能。

3.4 多梯度耦合处理

该处理方式属于物理技术,原理是通过分子振动、电磁感应、惯性力新作用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优化耦合,借助超声波的电磁学、热学、力学及化学效应,分离粒径、重量及密度不同的成分,根据相同物性集聚原则,提高处理对象分离效率[6]。超声波热作用与裂解作用还能够断裂分子链,粉碎大分子,将原油粘度降低,促进渗透速率的提升,在空化作用下可推动解聚高分子物质和氧化还原反应,断裂沥青质分子链;机械效应可均匀分散胶体液化、液体乳化;海绵效应可团聚污泥颗粒,增大粒径,达到一定粒径程度,可使得粒径相互粘结碰撞,进而沉淀。

使用甩干机筛分干料,粉化破碎后超过70%物料直径在3 mm 以下,送入浆化撬高频振动筛筛分,超过3 mm 直径则反回破碎,在3 mm 以下则进入浆化槽内,通过高速搅拌生成均质粗浆料,经过浆料输送泵加压至浆化罐,进行高速搅拌切割,颗粒更为细致,成为均质细浆料,利用灌顶排送浮油装置,浮油排送至储油槽内。浆料耦合处理后经过输送泵送入三相离心机,实现水油泥三相分离,水进入水槽循环、泥进入洗地沉淀处理、油回收,以此实现多梯度耦合处理。如,辽河油田采取该方法,含油污泥含油率与含水率分别为25.77%和54.54%,经过处理降低含油率至0.83%,回收原油率超过98%。干化污泥还可资源化利用,用于免烧砖制作,可达到抗压强度15 MPa。

3.5 电化学生物耦合处理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处理油泥中有机物,包含石油烃等,将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物质转化,借助微生物代谢实现含有污泥降解。借助特有电化学交直流混合处理技术,添加快速去除重金属菌剂和石油降解菌剂,可深度处理含油污泥,提高污泥土壤肥力。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弥补生物法周期长的问题,且便于操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发展潜力较高。现场试验中,可选择辅助剂与优质菌剂处理含油污泥,质量分数降低为3%,符合污染物控制标准。

4 含油污泥处理展望

在石油化工业中存在大量含油污泥,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为协调环境保护与油田发展的平衡,需积极研究高效、绿色节能的处理含油污泥技术,已经成为该行业发展方向[7]。在研究与应用技术中,需遵循原则如下:

(1)选择处理含有污泥工艺中,选择二次污染环境小,可回收99%以上原油的技术。

(2)处理含油污泥涉及环保工程,工艺技术应用中需严格落实环保标准与法规,保证各项参数指标均符合环保标准,以此为基础研究新的处理工艺及技术。

(3)低污染土壤可应用运行成本低、操作便捷的处理方式,如电化学生物耦合法、生物固化法等。

(4)满足地质条件要求下,可应用注水井堵水调剖技术有效利用含油污泥。

5 结语

综上所述,含油污泥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高,当前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包含高温热解处理、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调质-机械分离处理、多梯度耦合处理、电化学生物耦合处理技术等。在处理过程中,可结合含油污泥特点,选择多种技术展开处理,不仅可节约资源,彻底讲解污染物,还能创造更多价值空间,提高处理效率。

猜你喜欢

含油污泥颗粒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分析
油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标准分析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anyi granules (免疫Ⅱ颗粒) for reversal of immune nonrespons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中国颗粒学会简介
含油污泥及热解残渣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页岩气田钻井含油危废旋转炉处理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近场散射的颗粒粒径分布测量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