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君昭教授从痰瘀论治郁病经验

2021-01-09李强梁君昭赵中秋樊秋娥曹雪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4期
关键词:运化气滞津液

李强,梁君昭,赵中秋,樊秋娥,曹雪艳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安区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言

梁君昭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药研究院实验中心主任,从事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 32 载,博览医书,精研医道,力求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系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对郁病的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梁君昭教授认为,郁病与痰瘀互结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病证互参,痰瘀并除,精准辨证,学术思想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痰瘀互结与郁病

1.1 郁病的认知

郁病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失衡所致,以心中烦闷、情绪不佳、胸部胀痛、胁肋满闷,或时怒时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堵塞等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属于西医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癔症等范畴。随着社会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剧增,在临床患者中郁病越来越多见。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1],全球目前患抑郁症患者超过3.5 亿人,且近十年来患病人数每年增加约18%。

郁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内经有言:“予谓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五郁之说,分为金郁、土郁、火郁、木郁、水郁。朱丹溪有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传化失常。”将郁证分为六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医学正传》首次提出了郁病病名。在《景岳全书·郁证》中将郁病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证,其中怒郁治疗中,若肝气郁滞,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汤,或越鞠丸。若肝火上炎,宜化肝煎。若痰火郁闭,宜温胆汤。若肝郁脾虚,宜五味异功散,或五君子煎,或大营煎、归脾汤;思郁治疗,若忧思伤脾,宜和胃煎加减主之,或二陈汤,或沉香降气散,或启脾丸。若肝郁血亏冲任失调,宜逍遥饮,或大营煎。若遗精带浊者,宜秘元煎。若思虑过度,肝肾亏虚,宜固阴煎。若思郁动火,宜保阴煎等;忧郁内伤治疗,若忧郁轻症,宜二陈汤、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之类以调之。若忧郁伤脾,宜温胃饮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肺,宜归脾汤、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宜五福饮、七福饮、大补元煎。目前多认为郁病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1.2 痰瘀互结的认知

《景岳全书》有言“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痰是人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它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痰为人体津液所化,离不开水谷精微的转化。如水谷精微运化正常,则形体强盛,营卫调和,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所以说痰本就是气血所化;如机体运化失司,则脏腑功能障碍,水液运化失司,气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痰的产生,皆由机体功能障碍所致。痰浊可随气行,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外至经络,内至脏腑,无处不到。痰浊致病具有反复、多变的临床特点,可变为寒热,为喘咳,为怔忡,为呕、吐,为风痫,为反胃,为嘈杂,为噎嗝,为嗳气,为眩,为肿满,为疼痛等等,皆痰之病变。血瘀皆因血液瘀滞运行阻滞所致的病证。气虚、气滞、血虚、阴寒内盛、外伤等皆可致之,而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紧密相关。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津血同源”系津与血同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精微上奉于心化生营血,充盈脉道;行于脉内的精血,溢出脉外便成为具有濡润作用的津液。痰和瘀尽管为不同的致病因素,但皆为机体气血津液运化失畅的病理产物。痰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机体气血津液运化失司则生痰,痰浊又可妨碍气行,气滞则血瘀;而血瘀日久,阻滞经脉,导致气机不畅,导致津液代谢失常而化痰,痰瘀互结由此而生。故《金匮要略》有言:“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

1.3 痰瘀互结与郁病

梁君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总结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高强度的工作、社交压力、精神紧张、情志不遂,以及饮酒、吸烟、大量进食肥甘厚腻食物、不规律的睡眠习惯等等不良因素,日久大多患者机体脏腑气血津液运化失司,痰瘀内生。肝主疏泄,喜条达,主情志,而高强度的工作、社交压力、精神紧张、情志不遂,导致气机不畅,肝气瘀滞,机体气血津液运化失司,痰浊内生,瘀血阻滞,日久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发为郁病;脾主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大量饮酒、吸烟、进食肥甘厚腻食物、不规律的睡眠习惯,导致机体津液失其运化,分布失司,痰浊内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以润养,心神失养,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发为郁病。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即是郁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并常兼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证。梁君昭教授认为,在郁病的发病初期以气滞、痰热、血瘀三方面为主,患病日久易由实转虚,耗气伤血伤阴伤阴,脾胃运化无力,脏腑气血津液阴阳失养,心脾两虚,甚至肝肾失养。郁病,病程缠绵难愈,迁延日久,正气亏耗,脏腑耗损空虚。叶天士曾言:“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2 临证分型

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始终贯穿在郁病发病发展过程中。郁病初起,因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失和,血不和则神不安,病变以肝郁气滞为主,兼痰结、化火、血瘀、食滞等,从心、肝二脏论证。郁病初期临床症状较轻,郁病患者年纪多较轻,发病时间常不超过1 月,预后良好。郁病患病中期,则因忧虑过度,伤及心脾,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功能障碍,痰湿内生,气血生化减少,心脾失养,气血不足,痰浊、血瘀郁结,此阶段以心脾两虚,兼见痰瘀、痰热、气滞等症状,梁君昭教授提醒,郁病的诊治,多应注重调治后天之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防止病程拖延或恶化,伤及肝肾。郁病日久,以肝肾虚损多见,久病则正气亏损,病情病程绵长,邪盛正虚,痰瘀互结日久,或损阴、损阳,甚或阴阳俱损,累计肝肾,此期郁病患者病程缠绵,虚实夹杂,预后较差。

3 辨证论治

对于郁病的诊治,梁君昭教授认为要在辩证论治的同时,每一个患者均应个体化治疗,均应探究患者发病的起因、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既往的诊疗经过。精准的把握判断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精准辩证病因、病机、诊治要点,并认清当前患者偏重,才能在治疗中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梁君昭教授治疗郁病,主张治病求本,主张以整体观来把握病情,见一而知三,症证结合,抓主症,兼顾并证,同时重视舌脉。郁病初期,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痰气交阻为主要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者,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畅,胸胁胀满闷痛,走窜疼痛,脘闷不舒,纳差,舌淡,苔薄腻,脉弦细。治以柴胡疏肝散,可加郁金、青皮、佛手等行气解郁药物;以气郁化火者,症见: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以逍遥散加减,如见热象明显者,可见川楝子、丹皮、栀子清火除烦。如见舌紫暗,舌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气滞血瘀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在基础方上,梁君昭教授常酌加法半夏、厚朴、川牛膝、枳壳,认为郁病痰瘀互结贯穿始终,法半夏化痰降气,枳壳、厚朴行气解郁,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调畅气机,总理全身气血运行,则气行则血行,痰浊、血瘀、气滞则化。郁病中期,多以心神失养、心脾两虚为主要病机。以心神失养为主者,症见:神志恍惚,善惊易恐,悲伤欲哭,舌质淡,脉弦。则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兼加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物。以心脾两虚为主者,症见:神疲乏力,心悸头晕,健忘失眠,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在此方去人参、黄芪补益之品。梁君昭教授认为,人参黄芪补益大多滋腻,对于痰瘀祛除不利。郁病日久,肝肾亏虚者,或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或四肢欠温,形体消瘦,舌暗,苔白腻,脉弱无力。多以补益肝肾为主,舌红者以阴虚偏多,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舌暗苔白者以为主,以肾气丸加减。梁君昭教授喜用桑寄生、盐杜仲、肉苁蓉以补益肝肾。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40 岁,近2 月以来因家庭琐事,精神抑郁,情绪不畅,胸胁胀满闷痛,疼痛固定,脘闷不舒,纳差,大便不畅,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遂来门诊就诊,既往体健。查体:血压:124/80 mmHg,心率:68 次/分,心律齐,心音可。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诊断:郁病,证属痰瘀互结,肝气郁结证,治法以化瘀祛痰,疏肝解郁。处方如下:法半夏8g,郁金9g,佛手9g,川芎 9g,川牛膝15g,枳壳12g,茯神15g,合欢皮15g,元胡10g,川楝子9g 远志9g,石菖蒲9g。6 剂,水煎,早晚分服。每日 1 剂。梁君昭教授予以言语疏导,嘱其调畅心情。二次复诊,患者诉症状较前改善,精神抑郁,情绪不畅较前缓解,胸胁胀满闷痛基本消失,未诉胸胁疼痛,进食增加。原方加减服用2 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未再复诊。病案中症状较为典型,郁病,多与情致失调有关,加之患者平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随情绪波动而发病。观其舌脉症状,痰浊、血瘀互结,肝气郁结。方中法半夏、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宁心安神。郁金、佛手、枳壳、川楝子行气解郁。川芎、川牛膝、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加茯神、合欢皮健脾解郁安神。

5 小结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郁病等心理疾病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见。常常诱发寐易诱发患者多种身心疾患,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梁君昭教授认为郁病,在治疗时需要精准辨识基本病机,结合临床表现、平素生活史、既往史等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端正患者良好生活态度,重视情绪调摄与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易筋经、八段锦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猜你喜欢

运化气滞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