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循环训练法提高高职学生体能状况的实践研究

2021-01-08薛菊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职生体能训练阶段

薛菊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各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逐步提高。尤其是高职学校的学生,体育能力普遍偏低,要从最基础的体育活动开始逐渐拓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理想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掌握不同学生在现实训练中的异处,以便逐一调动学生的体能训练积极性,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要求过低就失去了体能训练的意义。有效运用循环训练法提高高职生体能状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加高职生就业竞争的砝码,促进其职业发展。

一、循环训练法概述

(一)循环训练法的含义

近年来,循环训练法逐渐在教育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循环训练法是一种特殊的混合训练法,这是根据训练的目的目标,设立多个训练站和训练点,受训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设定好的线路,完成每个训练站和训练点的训练项目。这种方法早期曾经应用在军事化训练中,比如:铁人三项训练等,能够在不增加受训者体重的情况下,增强受训者肌肉力量,促进受训者脂肪消耗,从而达到提高受训者体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形式多样且活泼,训练的氛围比较活跃,能够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情绪,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感受到训练的快乐。

(二)循环训练法的类型

1.流水式循环训练

流水式训练法比较适合于受训者数量较多的情况。在采用流水循环式训练法时,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数量,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规定顺序从第一个训练站开始逐个进行练习。流水式循环训练的内容通常较多,训练所耗费时间比较长,学生需要承受的负荷也比较大,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训练有秩序地进行,还解决了传统体能练习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并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是增强学生耐力比较理想的方法。

2.分组式循环训练

分组式循环训练法指教师在体能训练中,将班级全体学生分成多个体能训练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时间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然后按照既定的顺序,在规定的轮换时间里进行循环训练。分组式循环训练在单位时间内受训人数较多,具有时间短、强度高的特点,而且可以连续或者间歇性进行训练,以此来调节训练的负荷。采用这种训练的方式对发展学生力量、达到训练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训练方法每个小组完成训练项目的时间不同,往往会出现小组之间相互等待的现象,教师需要在训练中做好时间的合理安排。

3.综合式循环训练

综合式循环训练是将流水式循环训练和分组轮换式训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体能进行训练时,通常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的班组,再将每个班组分成两个小组,然后从第一个训练站点开始,每个小组按照次序分别进行训练,完成第一轮训练后,这个大的班组进行轮换继续训练。采用综合式循环训练法所用时间较短,训练项目较多。

4.补充式循环训练

补充式循环训练指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的需求所采取的巩固性和强化型训练。比如:学生的耐力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需求安排补充式循环训练;再如:学生刚刚掌握跨栏技术动作,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采用这种补充式循环训练,巩固学生的跨栏技术等。

(三)循环训练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1.趣味性训练,提升学生训练热情

在体能训练当中,以循环训练法为基础,设置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不同的循环练习内容与方式,促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之间实现竞争状态,在你追我赶的活跃气氛中,能够有效加强体能训练的趣味性,进一步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热情投入到体能训练中。在循环训练法中构建不同的训练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等运动的快乐体会,进一步提高课堂练习效率,而作为影响到学生体能发展的体能训练来讲,循环训练法将学生分组后轮换站点进行训练,错开练习时间,对于学生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提升体能训练密度的同时,能够保障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得到有效升华,进一步实现体能训练的价值意义。

2.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运动负荷

由于高职院校长久以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校过程中的体育教学,因此,导致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器材等资源相对紧缺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训练环境;并且,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班级与课程人数相对较多,导致学生在较为匮乏的场地、器材环境当中削减了对体能训练的热情。因此,构建循环训练法,能够促使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当中自由选择场地器材,从而设计符合自身体能发展的相应训练内容,例如,若学校只有足球、篮球等若干球类活动,那么,体育教师则可以选择体能训练的错位实践教学,或将既定项目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当中有限的体能训练场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在组合性的训练活动当中,循环式训练法实现科学有效降低学生在体能训练当中的肌肉运动负荷,在组合性训练当中,同时也是按照学生下肢、腰腹力量以及小肌肉群所能承受的力量进行科学排序,从而分配不同的训练内容,进一步保障学生在体能运动过程当中高效预防损伤,延缓疲劳发生,除了心肺功能需要持续锻炼外,在体能训练当中,能够保障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实现轮流休息,避免学生在体能训练当中产生过于疲劳的现象,降低训练效率。

二、高职学生体能状况的特点

(一)力量的特点

为了能够清楚掌握高职学生的体能状况,教师将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对两组分别进行测试。在男生组测试中,教师设置了两个运动项目,分别是男子50米短跑以及引体向上;女生组则设置了50米跑和仰卧起坐项目。

在50米短跑的测试中,教师发现高职生的男生组和女生组均存在一个共性,每组的测试成绩不均衡情况比较严重,10%的学生50米成绩能够达到80分以上,55%的学生50米跑成绩在9秒30左右,在及格分数上下浮动;而35%的学生,尤其一些身体肥胖的学生,他们50米跑的成绩只有35~50分左右。

在男子组引体向上测试中,他们完成的平均次数仅为5次,根据这个结果计算出的得分仅为50分左右;而女生仰卧起坐每分钟不足30次,勉强能够达到及格标准。

(二)心肺功能的特点

在心肺功能测试中,教师采用的是中长跑项目,男子组设置的是1000米中长跑,而女子组设置的是800米跑。根据每个学生完成规定距离的奔跑时间来进行他们的成绩计算。在男子1000米跑中,他们用时平均在4分30秒左右,成绩刚刚达到及格标准,而女子组800米跑成绩在4分40秒左右,实际运动水平与达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BMI指数和肺活量的特点

BMI指数通常又被称为体重指数,指的是体重与身高的平方的比值,这是衡量人身体质量的重要指数。据有关数据统计,普通高中男生BMI指数平均为20.32,而高职男生BMI指数为20.96;普通高中女生BMI指数为20.68,而高职女生BMI指数为20.89。此外,普通高中男生肺活量指标为4332,而高职学校男生肺活量为4050;普通高中女生肺活量为3050;而高职女生则为2638。

由此可见,高职生的BMI指数普遍高于普通高中生,而肺活量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身体素质方面还需要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才能逐渐与同龄人缩小差距。

三、运用循环训练法提高高职学生体能状况的实践策略

采用循环训练法对高职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还能让高职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提升自身的体能,塑造高职生体型,给高职生带来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培养高职生终身运动的习惯。

(一)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是循环训练中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中注重对高职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侧重于给高职生带来身心愉悦感,激发学生对循环训练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具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体验阶段采用男女生混合方式进行,不加以区别训练,在体验阶段训练中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流水式循环训练或分组式循环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各项目运动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训练内容的需求,将本阶段分为4个站点。

1.第一站——拉伸练习

在循环训练中,有效热身既能让学生全身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拉伸,避免在训练中对学生身体带来损伤,又能让学生掌握热身的技巧,适应训练节奏,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运动感受。教师在设置拉伸练习内容时,可以结合下一站的训练内容合理安排,比如:采用坐位体前屈和压腿练习各15次,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舒展。

2.第二站——脚步灵活度练习

这一站主要针对高职生脚步灵活度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进入到这一站时,需要在原地进行快频率的高抬腿跑,持续时间为40秒;在原地高抬腿跑结束后,在原地左右快频率转髋10秒为一组,共4组。

3.第三站——跳跃能力练习

第三站注重对高职生跳跃能力的培养,这一站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设置,比如:三级蛙跳或者单腿跳跃。为了能够增加此阶段的趣味性,提升高职生运动体验感,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项目进行训练,比如:学生先做2组三级蛙跳,然后进入到放松环节,再进行2组单腿跳跃。这样能够让训练内容变化多样,更容易唤醒高职生的参与热情。

4.第四站——身体协调性练习

高职生运动能力的强弱与自身的身体协调性有关,尤其在中长跑运动中,身体协调性越强,学生在跑动中感觉越轻松。教师在设计本站训练内容中,需要注重本阶段训练的基础性,可以采用一些基础性的关联项目,比如:小碎步前进20米、横向滑步20米等,通过这些练习,能够锻炼高职学生的生脚步、躯干和上肢的运动协调一致。

(二)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旨在于提升高职生的运动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训练站点的动作难度,适当延长训练项目的时间,从而让高职生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教师在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每个训练项目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在本阶段初始阶段,可以降低训练强度,训练内容持续的时间可以稍短一些,随着训练的逐渐深入,可以延长训练时间,减少中间休息时间等,增加训练强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将本阶段分为3个训练站,对高职生进行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训练。第一个训练站为蛇形跑,以此增加学生在弯道处理方面的能力;第二个训练站可以设置变速跑,以此锻炼学生腿部肌肉的爆发力,让学生能够适应50米跑的冲刺阶段的急加速;第三站教师可以设计为原地摆臂快跑,从而锻炼学生上下肢摆动的协调性,增加学生50米跑的速度。

(三)进阶阶段

进阶阶段是循环训练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此阶段所用时间通常为提高阶段时长的数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体能提升情况加以判断。

在此阶段中,教师需要做到密切跟踪和准确观察,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加以准确判断,适当做出训练间歇和调整,避免在进阶阶段产生冒进,给学生身体带来损害。由此,在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负荷提高体能训练的强度,比如:在第一站中,教师可以采用负重高抬腿跑,学生的负荷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从开始的2kg,逐渐增加到5kg,逐步延长训练时间,以此锻炼高职生腿部肌肉的力量;第二站,可以采用男子负重引体向上,女子负重仰卧起坐,锻炼学生的上臂肌肉力量和腰腹力量等。第三阶段可以选择负重往返跑,锻炼学生在一定负荷下的心肺功能。

四、运用循环训练法提高高职学生体能状况时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掌控训练难度,保证训练质量

针对于高职学生的体能训练采用循环训练法时,需要体育教师能够适当把控训练强度,保证各个训练环节中的技术难度相对适中,才能够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保障体能训练质量。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提前学习循环训练法中的各个基本练习动作,涉及多种练习手段的循环训练法,有的体能练习动作相对简单,而有的则需要具有一定的动作基础,才能够保证训练到位。教师在前期教学当中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的体能训练运动逐渐渗透技术规范教学,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以更为规范的动作姿态进行体能训练,或是由教师亲自进行演练,在演练尝试过程当中不断调整训练次数以及难度等级,避免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产生运动损伤的问题。也能够预防学生在长时间的体力运动当中,由于体力下降产生各种突发意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效果。

(二)遵循人体机能规律,延缓运动疲劳

循环式训练法在高职学生的体能训练过程当中,同样也需要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人体机能规律的运动内容,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机能系统建设交替练习运动,促使人体的各个肌群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替休息与训练,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在长时间的运动过程当中学生产生疲劳的现象,有效增强课堂运动效率,避免下一节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

(三)配合职业化需求进行训练

为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为高效工作奠定的良好身体基础做出努力,因此,在循环式训练法中的体能训练需要教师结合不同职业工种的学生建设针对性的循环站点训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尤其针对于高职院校,在高空、高温等特殊作业环境下的工作,强大的体能素质能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需要积极适应不同职业工种的学生类型建设体能素质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

五、结语

循环训练法在提升高职生体能方面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了解高职生体能的特点,对循环训练法类型加以灵活选择,合理运用,训练要分阶段、有计划的展开,在提高高职生运动体验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高职生体能状况。

猜你喜欢

高职生体能训练阶段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