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假不认错”的逻辑基点

2021-01-07胡建新

杂文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残疾证造假者督察组

胡建新

若干年前,有位老兄忽生歪念,没有任何伤残的他想办一张残疾证,用以享受乘坐交通工具、游览名胜古迹等各种特殊优惠。他找到一位私交甚密的主管部门领导,这位领导非常干脆地直言相告:“我可以认假,但不能认错,只要你材料手续齐全、符合规定要求,我就照办不误。”此事终因材料不全而未能办成,但“认假不认错”一词却在圈内人中不胫而走。

我在此时想起此事,缘于最近官方媒体披露、广受舆论抨击的两起造假事件。一起是,今年4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昆明督察時发现,有家高尔夫球场长期违规经营,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为应付督察,球场临时栽种了大量树苗。督察组现场检查时,让当地一位官员用手拔“树”,结果那位官员轻轻一拔,没有根茎的树枝就被拔了出来。另一起是,在实行人才购房优惠政策的南京,部分中介公司通过“挂靠”高新技术企业、代考人才资格证书等方式,帮助购房者伪造“人才身份”,赚取购房差价。有分析称,那些“人才身份”造假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在于造假材料没有出现不合规定之“错”,身份之“假”便轻而易举地蒙混了过去。

纵观上述造假事件,虽手法不同、目的各异,但都与某些部门和官员“认假不认错”有关,从中可以窥见其待物处事的一个逻辑基点:错不可恕,假可宽谅。假,虽然有人故意为之,但却貌似无“错”——比如办证,材料一份不缺,程序一个不漏,公章一枚不少,看上去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经得起各种常态检查。尤其重要的是,造假即使被人发现,通常也只会追究造假者的责任而与认假办假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由于造假者提供的相关材料和手续都“合理合规”,一旦事发,认假办假者完全可以将责任推卸到造假者身上,大可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按规定要求办事,谁叫他瞒天过海、弄虚作假?

据一位书画鉴定专家介绍,鉴定名家书画作品之真伪,首先应当鉴别作品中有没有错笔、错款、错印,这其实并不难,只要熟悉掌握名家创作的特点、习惯、风格等要领即可甄别真伪;难的是整幅作品没有明显之“错”而全是乱真之“假”,那些真假莫辨、似是而非的赝品最难识别。我以为,识别现实社会中的弄虚作假事件,同样要比识别明显有错的事件难得多,就像识别插枝冒充植树要比识别有没有植树难得多一样。那些造假者每每毕其功于一役,竭尽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之能事,倘若没有深查细究的敬业精神、较真克难的责任意识和娴熟精湛的专业能力,是断然不能洞见其真相、发觉其假象的。

事实上,在“认假不认错”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宁假不能错”的价值取向。在某些认假办假者看来,假了,可以推卸责任、搪塞过关,最多戴一个检查不细、审核不严的帽子,终究只是“水平问题”或“作风问题”;错了,则可能被责罚为知错犯错、玩忽职守,这可是“态度问题”或“原则问题”。一旦事情上升到“态度问题”和“原则问题”,有些人就会心生畏惧,唯恐因此影响自己的光辉前程。而“认假不认错”,恰恰能够保证认假办假者无“错”可究,于是便可安然无恙。

“认假不认错”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除了某些用认假办假做人情、捞好处的心术不正者之外,关键在于有些官员只知计较事物表面的旁枝末节,不想深究事件背后的真假虚实,这样既可省心省事,又能安全自保。其实,任何弄虚作假都经不起深查细究。譬如,对造假骗取残疾证的,只需到医院做一次正规检查便可让其露出马脚;对伪造人才身份骗取购房优惠的,只需查一下“人才”来历便可让其现出原形。造假者们糊弄的常常是那些不愿意求真务实、用心尽力的懒政怠政者,习惯于蜻蜓点水、雾里看花的官僚主义者,擅长于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心术不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认假不认错”的逻辑基点,实质是形式主义的支撑点、官僚主义的立脚点、徇私枉法的肇始点。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者最大的危险,就是在错误的问题上作出正确的决定。”假与错,两个原本都是错误问题,可偏偏有人要在二者之间做出自以为正确的选择。莫非他们深谙“两害相较取其轻”抑或“两利相衡取其大”的道理?然无论如何,倘若任凭假风盛行,必将铸成大错。在此,只得吁请“认假不认错”者们三思而行、好自为之了。

猜你喜欢

残疾证造假者督察组
探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厄瓜多尔足球运动员 冒充残疾人
一人任残联理事长,全家10人有“残疾”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第四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年内将实现31个省份督察全覆盖
2016年中央第一批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情况反馈
本期导读
女子持下肢残疾证飞奔追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