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基本遵循

2021-01-06沈泉鑫郑岩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沈泉鑫 郑岩

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蓝图擘画与科学建构,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贯彻立足时代背景、立足基本国情的两大要求,始终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性原则。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确处理“古—今”“中—西”“理—实”三对关系,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基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35-03

现代化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不懈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就是现代化的演进过程。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走上现代化之路。世界各国在资本逻辑的裹挟下,竞相跌入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建构起以资本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了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垄断。由此带来的是,现代化异化为西方化,片面畸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一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发展的唯一预设标准。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发展逻辑,利用和驾驭资本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4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中,国际局势诡谲多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和基本遵循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崭新方案。

一、始终贯彻两大要求:立足时代背景、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时间表”和“作战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2]9因此,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要立足时代背景、立足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1.立足時代背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客观依据

时代是思想之母,科学的理论从来都不是凭空臆想得来的,而是在深刻审视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淬炼出来的真理结晶。恩格斯曾指出,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873,是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1985年,邓小平同志依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果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科学论断,并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促进了中国社会各领域的持续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2,在这变局之中,如何求发展、求复兴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反复思考、再三斟酌的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世纪、十九世纪有哪些不同,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有哪些变化,如何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5]48由此可见,时代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演进历程,只有立足时代变迁的鲜明特征,才能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立足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客观要求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6]633制定中国现代化新道路同样也需要对中国的具体问题和客观事实有一个清晰、理性、全面、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形成合理的认知。党建立之初,由于缺乏对本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主动放弃领导权,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段时期由于没有认清基本国情,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7]2-3经过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新认识,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成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并且要求今后的工作开展“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8]9。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体会时就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9]260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将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只有始终立足本国国情,正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方能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二、始终坚持三大原则:前提性原则、根本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回溯党的百年探索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发端于党推进社会革命的实践活动之中,由党的性质、宗旨等因素所决定,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规定,有助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守正出新。

1.遵循客观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前提性原则

规律是指社会各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而变化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存在于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在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得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必然要将遵循客观规律作为其前提性意义,否则道路的引领作用将会失效,甚至产生逆反现象,掣肘社会的长足发展。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遵循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为立足点。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遵循。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应在对客观规律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擘画出合乎现实逻辑的目标规划。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准确把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障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方式等主要内容。其中,发展目标是中心,发展步骤是保障,发展方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遵循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统筹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2.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根本性原则

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焕发勃勃生机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为现代化之路注入了科学之力。鸦片战争以来,众多救亡图存的政治学说传入中国,其中以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最具代表性,但都未能成功,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第二,党“四个自我”的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持续飞跃提供不竭动力。百年党史,即是党的自我革命史。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党自身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5]57,推动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跃升,为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在领导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历程中,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淬炼自身,始终致力于提升党的创造力、组织力、凝聚力。因此,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唯有如此才能始终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顺利完成历史、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方向性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显著特征。第一,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的目标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41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11]115的鲜明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向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演进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曾言:“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2]67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注重运用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突破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遭遇的桎梏与藩篱。

三、始終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古—今”“中—西”“理—实”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直接关系到党各项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必须在原有的现代化发展布局上革故鼎新,处理好“古—今”的关系;第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内生演化为主,外在镜鉴为辅,处理好“中—西”的关系;第三,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顶层擘画、中观完善、微观落实相统一,处理好“理—实”的关系。

1.在原有的现代化道路布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其核心在于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考察各个时期党的现代化道路之时,应当注重分析“新”和“旧”的区别,同时也要明确把握“新”与“旧”的联系,切忌分离、割裂历史阶段,忽略历史条件,从而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第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首要前提。无论是任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飞来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淬炼而成的时代结晶。第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最终归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与时代的碰撞中嬗变为崭新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样态。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运动中不断跃升。合乎实践逻辑的现代化之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不断调适,继而臻于成熟。因此,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要把握其前世今生,汲取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增进其历史厚重感;同时也要时刻坚持创新性,在与时代的激烈交织碰撞中,努力寻求全新的“生长点”和创新点,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内生演化为主、外在镜鉴为辅

处理好“中—西”的关系,其根本在于处理好内生演化和外在镜鉴的辩证关系。纵观党的百年探索史,我们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牢固树立内生演化为主、外在镜鉴为辅的底线思维,坚持自身主体性的价值意蕴。第一,坚持内生演化为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7]3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注重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调整,依据新的时代方位和时代背景,在保持核心本色和关键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适时变革自身。第二,坚持外在镜鉴为辅,适当借鉴西方经验,为我所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借鉴,其经验教训具有镜鉴意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演化适当接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有益经验,有助于规避发展陷阱与窠臼。第三,坚持内在演化与外在镜鉴辩证统一。内生演化是主体、是统领、是核心,外在镜鉴是补充、是从属、是次要,坚持内生演化与外在镜鉴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永葆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应当在坚持自身为主体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有益经验,以包容并蓄的态度拓展战略视域,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顶层擘画、中观完善、微观落实相统一

处理好“理—实”的关系,其实质在于处理好顶层擘画、中观完善、微观落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理论只要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终都将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5]46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应当时刻重视“理—实”的辩证关系,坚持顶层擘画、中观完善、微观落实三者有机统一,以构建协调共进、各司其职的和谐运行机制,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互动机制。第一,充分发挥顶层擘画的前瞻性优势,建构宏阔的现代化道路蓝图。顶层擘画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是立足时代与国情下的理性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提供方向性指引和战略性指导。第二,凸显中观层面的完善作用,制定契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中观完善是制定战略方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分解、细化顶层擘画过程中的现代化目标和步骤。第三,发挥微观落实的基础效能,贯彻行之有效的政策策略。微观落实是正确把握和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核心所在。在新时代,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要站在宏观领域向前看,发挥前瞻性思维,擘画道路蓝图;站在中观层面向后看,总结经验教训,谋划发展方针;更要站在微观领域向下看,坚持务实取向,落实政策策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如此,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兼具厚重的时代意涵、科学的实践特性与宏阔的未来视野,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飞跃凝聚起摧枯拉朽、气势磅礴的人民之力。

四、結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刻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寻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以史为鉴,远观未来,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方向引领和宝贵经验。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将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谱(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21-09-03

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2021-2022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DJD21029)

作者简介:沈泉鑫,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研究;郑岩,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