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孩子与脸谱化

2021-01-06齐世明

杂文月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脸谱化贴标签定式

齐世明

在地铁上听到一段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

俺家那熊孩子,真愁死我了!这开学第一考就考砸了,却想着女同学生日,在校园摘了一束花表心意,结果……

我家那熊孩子,不说了,不说了!你看我家邻居鸡出来的娃,课外班、艺术特长班,让上啥上啥,跟上了弦似的,连轴转!期中、期末,怎么考,都妥妥地……

熊孩子,还好解释,来源是东北和山东、河南部分地区的民间俚语,相似于“这倒霉孩子”。“鸡出来的娃”何谓?旁边一青年告诉我:就是父母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简称“鸡娃”,是网络用语,也是某些地方家长们开始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呵呵,想儿时,我们曾被以“祖国的花朵”“共和国的明天”来称谓。其后,是“接班人”是“希望”,到今朝,又有了“熊孩子”的比拟。从汉语词库来说,也许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丰富,但从社会文化心理来看呢?是一种脸谱化,一种标签化吧。

脸谱化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即是好是坏、是什么性格“一眼写乾坤”。这些人物还没有长成就已经定型化了?对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标签贴上头。

标签不可怕,可怕的是标签化。即指人们为了说明一件事物,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为何可怕?盖因“标签思维”,也是思维定式,即指对所有经历或看到的人、事物的思维作固化、定式判断。其局限性首先在于,轻率根据某个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在标签中很容易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甚至于大谬。

青灯有味似儿时。其实,在街心小广场或住宅区胡同里疯跑的孩童时候,谁没被人贴过标签?什么乖孩子、屁孩子,都是很经典也滥俗的标签。“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那么屁孩子便总是自己家的了。回看你的脚印,背着“屁孩子”的标签,不说学习了,便是生活的压力该有多大?

眼下,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的“熊孩子”,概念被无限泛化,個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也被称为“熊孩子”,从惹人讨厌到令人害怕了;而“熊孩子”等指代部分孩子的称谓充斥各类媒体和平台。如此随意给未成年人贴标签,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会给孩子们造成新的困扰与伤害。

放眼看去,这种脸谱化、标签化现象也无孔不入,直至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其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

“依样画葫芦”,同样盲目跟风的“贴标签”,我们听得不少吧:一要搞活动就肯定是搞形式主义,一提城管就是暴力执法,一遇女官员必涉“潜规则”,一说路人就是冷漠的,话及老人呢,就都是要讹人的……

此际,这种脸谱化、标签化就是“污名化”。对此,社会各界不能不察也。

猜你喜欢

脸谱化贴标签定式
小熊贴标签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我给酸奶贴标签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