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林周县怡扎南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

2021-01-06樊炳良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北东金属矿斑岩

陆 彪,樊炳良

(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 成都 610072;2.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西藏 拉萨 850000)

怡扎南铜多金属矿位于西藏林周县境内,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之唐古—次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区域出露地层以古生代石炭—二叠系为主,总体上为一套岛弧—弧后盆地的含炭质细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其中细碎屑岩以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变质砂岩、砂质板岩等为主;碳酸盐岩建造以中二叠统洛巴堆组灰岩为主;火山岩建造以始新世帕那组为主[1]。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在研究区南侧已发现蒙亚啊大型铅锌银矿床和龙马拉铅锌银矿床等[2],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始新统帕那组和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图1)。其中,古近系始新统帕那组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①始新统帕那组一段(E2ptpr+lapr),主要为安山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层理发育一般,总体倾向北西,倾角较小,约20°~40°,属于火山空落相岩相类型;②始新统帕那组二段(E2papr+lapr),主要为粗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夹有粗安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为块状构造,产状与始新统帕那组一段基本一致,为整合接触关系,属于火山空落相—碎屑流相岩相类型;③始新统帕那组三段(E2plait+lapr),主要为粗面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属于火山空落相岩相类型[3]。第四系残坡积物(Qp),矿区内广泛分布,为松散堆积物,其物质组分随基岩的不同而异;第四系冲积物(Qh),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及矿区的各大小冲沟,发育两级阶地,可见二元结构,为砂、砾、泥堆积物。

1.2 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南西向断层,为矿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北东—南西向断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中部,形成两条含矿蚀变带(编号分别为Ⅰ号、Ⅱ号矿化蚀变带),基本贯穿整个矿区,目前在该带中具铜、铅、锌、钼、银矿化。

F1断层,位于矿区南部,两盘均为粗面质晶屑玻屑凝灰岩。根据断层中发育的擦痕判断此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由于产状较陡,倾向未能测得。在该断层经过的山坡中见大量的孔雀石化转石分布。

F2断层,位于矿区北部,断层切割地层较多,根据擦痕等判断为左行走滑断层,段断距较小,普遍发育褐铁矿化。沿断层展布方向可见一条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酸性二长花岗斑岩脉。

1.3 岩浆岩

矿区内可见零星分布的中酸性浅成岩浆岩,呈脉状零星产出,分布于矿区东部及中部,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覆盖于其上,岩脉大小0.01km2~0.11km2,北东走向,呈椭圆状、脉状,产状不明。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岩体风化面呈红褐色、黄褐灰色、褐灰白色,在矿化地段“火烧皮”现象较为明显。新鲜面为灰白色、浅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蚀变较为发育,常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电气石化、高岭土化等发育。

图1 怡扎南铜多金属矿点矿产地质图

图2 Cu-1矿体中孔雀石化和铜兰矿化

1.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矿区内发育的变质岩主要有气液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气液热变质岩在矿区内广泛分布,主要是沿矿区内的构造破碎地段及矿脉两侧发育,形成碳酸盐化、硅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等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具明显的青磐岩化、绢英岩化特征。蚀变在空间上显示良好的分带性,由内往外大致分布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动力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矿化蚀变带内,岩石普遍形变强烈,发育裂隙,以碎裂岩为主,变质程度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

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区域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可知,怡扎南铜多金属矿位于Cu-Pb-Zn-Mo-Sb-W-Ag-Sb综合异常区范围内,该综合异常总体上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在空间上异常区范围与成矿有利构造等具有良好的空间耦合关系,异常面积可达48km2,三级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浓集中心突出,其中Cu元素峰值可达152.0×10-6、Pb 为 1670×10-6、Zn 为 1755×10-6、Sb 为 6.9×10-6、Ag为0.9×10-6、Mo为14.3×10-6,各个元素套合良好,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同时,根据在该综合异常浓集中心位置布设的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成果显示,Pb、Cu、Zn异常强度较高,最大值分别为149.00×10-6、58.90×10-6和213.84×10-6,且高值段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浓集中心一致,元素组合为Pb-Cu-Zn,指示了该区域良好的找矿潜力。

根据在成矿有利构造位置布设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可知,在该成矿有利部位具有良好的Cu、Mo、Au、Pb、Zn、Ag异常显示,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矿区含矿蚀变带具有良好的空间吻合关系,各个异常元素的三级浓度分带清晰,各异常元素套合良好,且在空间上与已发现的2条含矿蚀变带相吻合,显示出良好的找矿潜力。各元素背景值较高,异常峰值中 :Cu最高值达14349.75×10-6,Mo最高值达62.10×10-6,Au最高值达140.00×10-9,Pb最高值达1660.60×10-6,Zn最高值达2992.00×10-6,Ag最高值达30.20×10-6。

3 矿(化)体特征

矿区已发现含矿蚀变带2条,编号分别为Ⅰ号铜多金属矿化带和Ⅱ号铅多金属矿化带,初步圈定统多金属矿体1条,编号为Cu-1。

Ⅰ号铜多金属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已发现铜矿体1条(Cu-1),位于蚀变带西侧花岗斑岩体中。Cu-1矿体地表控制长约120m,宽度为18m~20m,矿体产状总体上呈北西西向,矿体倾角中等;Cu平均品位为0.77%,Pb平均品位为1.14%,Mo平均品位为0.07%,伴生有益元素较多,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的裂隙破碎带中,呈脉状、带状产出,含矿岩石为碎裂岩化、硅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花岗斑岩及火山碎屑岩。在裂隙发育地段可见孔雀石化明显,在硅化明显的地段可见黄铜矿等金属颗粒浸染于岩石中。Ⅰ号铜多金属矿化带中围岩蚀变较为发育,以绿泥石化、孔雀石化、硅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图2)。

Ⅱ号铅多金属矿化带位于Ⅰ号铜多金属矿化带北侧,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矿化带长约1700m,宽约10m~80m,蚀变带整体产状为312°∠53°;蚀变岩石为碎裂岩化、角岩化、褐铁矿化粗面质晶屑凝灰岩,但测试成果显示未含矿。

4 找矿潜力分析

综上所述,矿区内初步圈定受北东—南西向断裂控制的铜多金属矿体1条,虽然地表控制矿体规模较小,但是该区域具有良好的地球化学异常,各个异常元素的三级浓度分带清晰,异常浓集中心突出,各元素套合良好,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同时,根据矿化体地质特征可知,该铜多金属矿属于斑岩型成矿系列顶部的裂隙型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带含矿,推测目前的矿化为斑岩型铜矿上部的分散矿化,同时与冈底斯带邻区典型斑岩型矿床相对比,该矿点具很好的成矿潜力,进一步工作有望发现斑岩型大型矿床。

猜你喜欢

北东金属矿斑岩
基于准北东地系地面静态对准算法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缅甸中七号锡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西藏努日东钨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东昆仑益克郭勒铜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新疆西准噶尔斑岩成矿远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