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北乡村振兴中旅游绿色古道建设的思考

2021-01-0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喀左综合体驿站

郑 晓 非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理解,这是全面的振兴,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从乡村振兴的关键考虑,要求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重要的是以产业兴旺为首位,引领农村生产力发展。

目前,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已成为多地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辽西北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切入点,通过实施“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的基本策略,构建了一种复合产业新模式,积极探索适宜本地且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以这种“复合产业模式”为逻辑起点和需求视角,分析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喀左县段建设的初步设想,以期为更好地推进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路径。

一、 “辽西古道”概述

商周以来,辽西古道就是我国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商贸与人员往来的主要道路。历史上的辽西古道是从今天的河北北部到辽宁朝阳,再向辽宁中部延续,最终到达沈阳的古道。因辽西古道的主要出发地和通过的地点不同,大体有:①卢龙—平刚—柳城古道。商周时期已基本形成,是最早开发的辽西古道。此道从河北喜峰口沿滦河北上至平泉,到达右北平郡平刚(今辽宁凌源市的安杖子),东至白狼城(今辽宁喀左县的黄道营子),再沿大凌河到达柳城(今朝阳市),再由柳城越过辽宁西部的医巫闾山脉后,可达辽宁中部。②令支—平刚—柳城古道。该道在商周后开通,从令支(今河北迁安市)出发,沿青龙河北上,至上游进入大凌河西源,直达平刚;或沿青龙河中上游,再转向东北进入大凌河南源(汉代称白狼水)的今辽宁建昌县的要路沟,后沿白狼水到白狼城,继续向东北行直达柳城,再进入今辽宁中部。③古北口—柳城古道。该道是三条古道中位置最西北的,即从今天的北京密云县古北口向北,至滦河上游支流,后向东经过承德、平泉后,抵达平刚进入辽宁,进而向东到辽宁中部,也称古北道[1]。历史上这三条古道逐渐互通,并在现代滨海的辽西走廊“傍海道”未完全开通的年代,作为中原与东北之间往来最重要的交通道路。

历史上的交通道路,如“河西走廊”“茶马古道”“米仓道”“崤函古道”等历史古道上的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都极大地促进了地域间的贸易和技术的交流,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和民俗。辽西古道促进了早期的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文明、东北地区的渔猎文明的广泛交流。古道沿途地区形成了三个地域文明的兼容并蓄,其历史价值堪比“茶马古道”等著名古道资源,是辽西北具有底色意义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二、 旅游绿道及绿道网络建设

自然绿道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高,可以为人类、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的生态路径。旅游绿道则是依据自然绿道的属性,沿着诸如历史古道,或河滨溪谷,或山脊线等自然地带,也或是沿着城市周边的道路、沟渠,串接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地、古迹与村落及居住区等建设的线型开放空间,用以满足人们骑行、休闲游憩、登山远眺的高品质生态廊道。这样的多条旅游绿道连接起来,可以形成绿道网络。

在区域性的全域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增添“绿道网络”建设已是重要规划项目之一,它有助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危机的解决。绿道的建设不强调对景观的改变和控制,而是把主要视角放在河滨、山谷、路边等环境敏感区,从而降低了获取土地的难度,同时也不减弱自然环境特征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建设了联通主要节点的、形式多样的区域性绿道,成为大众假日游憩、休闲锻炼、多项赛事和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海南等建设的旅游绿道, 则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广东省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 到2022年,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5 200千米的骨干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到2025年, 营造全省河段水清岸绿, 建成7 800千米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碧道; 到2030年,全省规划的1.6万千米碧道网络基本建成[2]。 在辽宁丹东,按照《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了鸭绿江旅游绿道, 辽宁阜新彰武县建设了北部草原苏鲁克牧场旅游大通道。 辽西北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加快辽西古道资源的旅游绿色古道规划建设, 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

三、 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建设的理性思考

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产业地域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3]。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建设,是指依托“辽西古道”历史遗存和重要建筑遗址,结合区域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生态建设、道路建设等规划,通过古道及遗存修复工程项目,复原古道沿途的遗存,将主要村镇(田园综合体)的农业产业和旅游景区串接起来,形成服务于全域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其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重大。

1. 支撑辽西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发展为核心,产业兴旺为抓手,可以通过“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产业兴旺”需要多产业融合,是对乡村物质的再次强化优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据辽西北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积累的比较优势,建设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可以提升沿途村庄的新兴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成果;通过突出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加坚实的农业产业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2. 改善辽西北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

全域旅游规划是以整合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创新转型、协调升级、绿色共享、提质增效发展,构建新型的旅游产业格局。建设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对因地制宜地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筛选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

通过区域性的旅游绿道建设,可以连接起众多的旅游景区景点、民宿村庄和田园综合体,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养老休闲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区域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 优化辽西北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建设现代化农村田园综合体是遵循乡村历史发展规律,打破边界,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与旅游产业为一体,有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的产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发挥乡村富集的独特资源优势,建设“旅游+、生态+、产业+”等模式的现代化农村田园综合体,以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辽西北的一些村镇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已经将现代化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重大项目试点示范。

建设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可将多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田园综合体相连接,优化布局,进而构成一条绵延数十或数百千米的田园综合体带,成为旅游热线。田园综合体带与旅游绿色古道相互促进,旅游带动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支撑旅游,实现经济增长润泽富裕乡村,生态宜居、生活美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四、 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建设的初步设想

遵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发展县域乡村旅游业。宏观层面,要积极向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借鉴学习;中观层面,要加强与国内旅游发达省份的比较,实现追赶超越;微观层面,要积极挖掘地区旅游发展潜力,补齐旅游产业短板,促进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4]。辽西北旅游绿色古道前期建设建议以喀左段为核心,初步设想如下:

1. 旅游绿色古道和驿站建设

西汉时期,在喀左就建立了较完整的,以传递官府公文为职能的驿使体系。喀左境内沿大凌河谷的古代驿道,是东北通往华北与中原的主要通道[5]270。清顺治到康熙时期,以现今喀左西南部的桃花池村驿站为中心,有海岛营子—桃花池—南公营子驿道,山嘴子—桃花池—黄道营子驿道,其中桃花池属“五路驿站”[5]270,是驿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清代之前,喀左县即为关内外往来的交通要道,境内的辽西古道主要的一条是:由今天的凌源市三家子镇的天盛号村后,进入喀左县山嘴子村,后大致沿西南—东北走向,经桃花池—山湾子—平房子—三台—黄道营子—大成子—东山嘴—水泉等村庄,通往朝阳县的木头城子,再达朝阳市。道路大致沿蜿蜒的大凌河谷分布[5]271,与现今喀左境内的北杨公路—绥珠公路—熬喀公路大致平行。

喀左县旅游绿色古道和驿站建设应通过查阅地方志,实地走访,深入探究境内的古道、古驿站等历史遗存和遗迹,同时调查核实古道的具体分布和路线走向,驿站建筑物的地点、数量、形态和功能,进而分析当前村镇与古道古驿站之间的空间分布,了解村镇的社会发展基本状况。

可以以古道遗迹和现有村路为基础选线,沿北杨公路—绥珠公路—熬喀公路,融合山嘴子镇、桃花池村、黄道营子村等古驿站村庄,建设适宜自驾车、骑行和徒步的旅游绿色古道。仿古驿站建设则以古驿站遗迹村为基础选址,以“古驿站休闲民宿”为旅游绿色古道核心,仿古驿站建筑物为主题进行规划布局。其中水泉镇水泉村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润泽花海;南亮子村的辽西最美湿地凌河第一湾及依湾农家;西地村的东北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发现地点,以及十万年前人类居住遗址鸽子洞;兴隆庄乡章京营子村的东山嘴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南哨镇白音爱里村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城子镇的精严禅寺佛塔、天成观和清安寺;平房乡黄道营子村的汉代白狼县城址等历史文化遗址等景区或景点都可以作为喀左旅游绿色古道古驿站建设的亮点。

旅游绿色古道与古驿站休闲民宿的建设,要依据突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按照全域旅游两个“规划”总体要求进行布局设计。顶层设计要遵循“整体协调,路段差异,个体独特,彰显历史,灵活多元”的原则。

2. 开发融合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

喀左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初期属匈奴左地,汉武帝后为塞地,境内始设有白狼、石城和广成等县[5]47。隋初时,属建德郡龙城县,后为辽西柳城县[5]47。唐代属营州柳城县。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置塔子沟厅[5]48。1958年,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5]49。

“喀喇沁”一词原是当地蒙古族一个部落的名称,汉语可译为“保卫、看守”之意,左翼是指地理方位。喀左县境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中蒙古族人口最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喀左多姿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厚,蒙满汉交汇融合的文化魅力;自然旅游资源则以“清幽、野趣”为主调,展现出“雄旷、奇险、幽秀”等自然魅力。通过深入挖掘辽西古道沿途兼容的中原农耕文明、内蒙古游牧文明、东北渔猎文明等资源,开发融合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活动、民间技艺、民间故事等旅游产品,结合古道和古驿站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凸现旅游绿色古道“人无我有”的历史文化底色。

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传承中心。大城子镇白音爱里村,全村人口中,蒙古族村民占90%左右,特色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依托这个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古老与现代融合的蒙古族村落,通过世界上蒙古族乌家最大的族谱—乌良哈部济勒玛后裔族谱,以及著名的范阳世系图—汉族邹家族谱来讲述蒙古族与汉族融合发展的故事。重点则是要通过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形成大众文化艺术组织,为旅游者表演蒙古族民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成观’庙会”大型歌舞表演。喀左天成观庙会始创于清初[6]561,历经300多年形成了以民间舞蹈、音乐、武术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性的民俗仪式。2012年,经喀左县文化部门组织完善后,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极具民俗文化品位,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为品牌,形成夜晚旅游文化产品,延长旅游者停留在喀左的旅游时间。

建设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红土泥塑”与喀左紫砂艺术实践基地。喀左县有丰富优质的紫砂资源,喀左紫砂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仅使用的矿料颜料就有战国红、大汗泥、大漠黄、草原绿等30多种;品质独特,与岫岩玉石、抚顺煤精琥珀、阜新玛瑙、本溪辽砚等均为辽宁瑰宝。既有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陶瓷系列产品,如红山文化系列“玉猪龙”,中国画系列“花鸟源头”,也有大众喜爱的日用系列产品,如紫砂茶壶、茶杯和茶盘,紫砂花瓶、花盆,紫砂餐具和砂锅等,更有其他多种紫砂制品,是喀左的一张靓丽的金名片。可以以紫砂艺术实践基地为核心,推出展示紫砂产品制作与购物服务等旅游产品,并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推进喀左全域旅游发展。

讲好“古驿站民宿”故事。借鉴北京房山区良乡固村的“京西别墅”—“明朝固节驿站”的旅游开发模式,即通过“夜话”当地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故事等,形成受旅游者青睐的旅游项目。喀左“古驿站民宿”故事可以选用曹操北征乌桓、格格陵传说、天成观庙会故事。由县文化部门通过历史考证,组织编撰更多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引导当地群众开设说书茶馆,或排演戏剧,为“古驿站民宿”提供夜间休闲旅游文化产品,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建设森林中的喀左高铁站

随着运行时速300多千米的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喀左到北京只要1小时39分钟,喀左真真切切地融入了京津冀经济圈;喀左到沈阳最快仅需1小时37分钟,向北可快速到达黑龙江省哈尔滨等众多城市,还可通过建设中的朝阳至秦沈凌海南站高铁连接线,直接到达辽宁南部城市大连等地,喀左连通了东北城市群。这条连接北京、哈尔滨和大连的现代化交通大动脉,对喀左旅游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辽西北的旅游客源地也会因此而显著增加。

作为喀左全域旅游接待的第一地、 旅游绿色古道建设的重要承接地点, 喀左高铁站已经成为全县的门户, 承担着为各地旅游者留下对喀左第一印象的职责, 是诸多旅游者打卡的第一点, 所以这里需要有震撼感及高质量的生态景观。 打造“森林中的喀左高铁站”无疑是提升喀左站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有效举措。

目前,许多新建的高铁站像城市中的宫殿,越来越大, 周边通常是停车场、高架桥和大广场。 但在追求地标性建筑的同时, 更应该追求优美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舒适宜人的环境, 使之成为人们愿意停留、放松休闲的旅游空间。 目前的喀左高铁站还需提升各项功能,完善周边生态环境以满足旅游服务需求, 建设吸引游客打卡的景观。

喀左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浙江嘉兴正在建设的“森林中的嘉兴高铁站”的设计建设森林中的喀左高铁站。在充分考虑喀左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先试,将森林中的喀左高铁站建设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绿色古道建设相衔接,遵循古老驿站的历史文脉,参考古驿站历史资料,建设一个与现代化高铁站相呼应的“古驿站广场”。广场以森林为主体元素构建空间内部和边界,将部分交通功能置于地下,腾出地面公共空间形成地域特色凸显、自然生态优美、尺度宜人舒适、方便休闲停留、交通便捷的公共空间,成为旅游绿色古道的一个驿站。

同时,再建设以附近的金杖子村为中心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与森林喀左高铁站这个旅游绿色古道上的第一个“驿站”共同构成特色的旅游景区,既可以发挥现代交通服务功能,也可以作为游客观光的打卡地,同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宣传作用,为提升喀左,乃至辽西北旅游影响力服务。

4. 古道古驿站与田园综合体协同建设

现代农村田园综合体是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培育产业新动能,推进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是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喀左以旅游绿色古道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其与古驿站、现代农村田园综合体协同建设,统一规划“一张图”,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梳理喀左县的特色村镇建设布局、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以及立足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好每个项目、优化每个景区、美化每个村庄,为此而取得旅游全景覆盖、旅游全民联动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建设旅游绿色古道两个端点桃花池村、水泉村的现代农村田园综合体。

桃花池村田园村位于拟建的旅游绿色古道西南端点,村内有渗津河、北杨公路、绥珠公路穿过,魏塔铁路设有桃花池站。地形为开阔河谷、山地,农作物丰富,水果种类多样。清朝初期,桃花池村曾为高级别的“五路驿站”,是驿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可以建设以“仿古驿站”街为核心,特色的“一村一品”美食支撑下的旅游绿色“古驿站民宿”,并通过引导当地群众开设说书茶馆,排演戏剧,讲好“古驿站民宿”故事,形成田园综合体夜间休闲游特色。

水泉村田园村位于拟建的旅游绿色古道东北端点,村落集中分布在大凌河的东西两岸、牤牛河的南岸。地形为淤积小平原,附近有西汤山。水泉村曾是古驿道通往朝阳的驿站。目前,村内已建有观光采摘、餐饮住宿综合性的农业花海观光园,并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汤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旧石器中期人类文化遗址鸽子洞等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花海观光园有5个月花期的优势,遴选突出本村特色的“一村一品”农产品美食,依托旅游绿色古道和驿站,建设“花海体验、休闲购物”“古驿站民宿美食”“鸽子洞遗址考古”的田园综合体。

喀左县通过旅游绿色古道古驿站与田园综合体的协同建设,达到突出地域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植入田园综合体,引擎资源集聚;通过传承优秀文化,彰显历史底蕴,形成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最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旅游区、特色民宿村庄,以“特而强”的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兴盛、乡村振兴。

5. 古道建设与辽宁乡村振兴任务协调实施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挥辽西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将朝阳、阜新、葫芦岛率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建设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辽西旅游大环线,打造吸引京津冀居民休闲旅游康养的后花园[6]。为辽宁未来振兴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

辽西旅游绿色古道建设可以与2021年全省具体的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宜居、新改建农村公路、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改善行政村村容村貌, 让传统村落宜居、让乡村特色永驻、让乡村建设留得住乡愁等任务统一实施。 通过整合使用交通建设资金, 融合旅游、农业、水利、林业等生态保护专项发展资金, 协调规划辽西旅游绿色古道。 规划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高标准设计, 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 根据地区的实际加以推进。

开展辽西旅游绿色古道建设调查规划专题研究,并纳入《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加以实施。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等也应把握时机,筹措经费,尽快组织开展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尤其要重点调查喀左县境内辽西古道的历史遗迹,为下一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路径。

猜你喜欢

喀左综合体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喀左县自然资源局获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喀左县卧龙岗元代窖藏清理简报
B CAMPUS教育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