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勇挑重担中奋发,在各展所长中奋进
——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综述

2021-01-05赵杨洋段云思

人民与权力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办理代表

本刊记者 赵杨洋 段云思

又到秋收时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到此时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并享受丰收的喜悦。

从今年4月开始,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重点处理的9项32件代表建议,在各方面的有力推动下,正在从纸面跃向现实。

时针拨回到几个月前。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代表们共提出653 件建议,会后提出4件建议,共计657件,数量创十年来新高。

唯有把代表提出的建议办好,这些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按照职责分工,这些建议交由96 个单位依法办理。同时,省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会同相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及省政府督查室共同研究,聚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遴选重点建议项目。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确定了9 项32件代表建议作为2020年重点处理建议。

近六个月的时间里,为办好9项重点处理建议,省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督办,各承办单位主动与代表们面对面谋发展、商对策,自觉担起使命、拿出作为,共同刷新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崭新图景。

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答卷”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发展的质量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专题会议听取安全生产汇报,近百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安全生产作出重大部署,把安全生产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覆盖了安全生产方方面面,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极端重视,也凸显出安全生产对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极端重要性。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陈斌、徐亚平、赵小九、沈彬等代表聚焦我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4件代表建议。这些建议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和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小敏牵头督办,吴政隆省长和樊金龙常务副省长领办。这是继去年之后再一次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牵头督办、省长牵头领办代表建议。在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时期,办好这项代表建议,对于提升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要落在高效行动上。娄勤俭亲率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南通检查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并就此项重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督办。

在中天科技集团,娄勤俭强调,随着企业跻身不同门类产业,要筑牢全链条、可检查、能落地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举措,切实做到不留盲区。

走进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检查组深入联钢精密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制造车间,查看安全生产各项举措落实情况。娄勤俭要求,园区在对各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园区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实帮助企业查找安全隐患。

考察海门临江科技产业园时,娄勤俭强调,园区创新创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一定要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安全发展。

省政府围绕建议办理工作认真部署、狠抓落实。吴政隆赴泰州调研,就办理好安全生产重点建议组织召开座谈会,充分征求人大代表的意见。樊金龙与委员、代表们到扬州仪征检查调研,共同推动建议转化为工作举措。省应急管理厅作为重点建议的承办部门,成立重点处理代表建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专项方案,深入基层调研,并向人大代表主动沟通汇报,积极解决问题,以点带面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快形成长效机制,4 件重点代表建议得到有效办理。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做好代表建议‘后半篇’工作,把问题有没有解决、工作有没有改进、代表是不是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建议办理工作的标准,强化举一反三,切实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在汇报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时,政府相关负责人的话既是承诺,更是决心。“把代表建议办理好,向全省人民交上安全生产合格答卷,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打开构筑经济发展格局的“未来之门”

“十三五”时期,我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区域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为“十四五”江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几个月前,《省政府关于赋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省级管理事项的决定》出台,首批273 项省级管理事项赋权给自贸区;年初,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江苏14个项目榜上有名,上榜数位居全国第二……人们不约而同地一次又一次将目光投向这个沿海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尤其是今年面对疫情防控“大考”的形势下,我省多道经济发展的“必答题”更须奋笔疾书。

“如何在保持产业发展冲劲的同时实现华丽转身?”“如何培育优质领军企业?”“如何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这些问题成为邱成、周荣、周波等企业界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将这些相关建议合并列为重点处理代表建议之一,由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小敏和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蒙蒙牵头督办,省政府副省长马秋林领办。为做好建议督办工作,5 月下旬,李小敏常务副主任带队专程赴常州调研,先后考察了快克智能装备、恒立液压、星星充电等企业,实地了解推动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听取提出建议的省人大代表及部分企业家的意见建议。

三季度即将收官之际,在承办单位的组织办理、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督办下,建议办理工作进入“交卷时刻”。“省工信厅将此次建议办理列入厅长办公会重点议题,多次听取汇报,确定由3 位分管领导分别牵头推进,与人大代表保持密切沟通联系,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全力将代表的建议转化为工作举措,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并针对重点建议提出了专门办理要求,编制办理工作方案,确保专人负责。”……在8月26日的督办会上,各相关部门详细梳理工作“足迹”。

有布局就有行动。“省科技厅积极推动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数控机床工具等1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真正做到了把发展‘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省工信厅牵头制定了关于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短板装备突破、产业基础再造、高端软件自主替代等18项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为我省培育出一批真正具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下基础。”“工程建设项目从原需审批的124个事项压减至59个事项;开办了企业‘全链通’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取消银行开户许可;今年安排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近20 亿元。”……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人大监督办理,共同打开了构建我省经济发展格局的“未来之门”。

如何做到让产业与城市如影随形,结伴同行?江苏自贸区建设选择用创新搭桥。去年8月26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实施范围119.97 平方公里,涉及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一年来,自贸试验区“1+3+N”政策体系加快建立;115 项制度创新成果总结形成;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正在破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立法工作进展顺利。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足以说明我省自贸区“后发”的强大韧性。当然,更好更快地推动自贸区改革开放创新,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今年省人大代表普遍关注的议题、省人大常委会聚焦的重点。为此,关于自贸区建设的相关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合并列入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负责联系督办,省政府副省长惠建林领办。

“目前,我省针对自贸区建设有132项任务清单,今天参会了解到已经有124 项启动实施,落地率达到了94%。揭牌近一年来,取得这样的成果十分不易。”建议督办会上,省人大代表、省苏盐连锁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颜之博感慨道。其他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这充分体现出各相关部门的办事水平和效率。”“对于这次建议的办理,我不仅满意,而且非常感动。”办理过程中,各部门主动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对接,疫情期间也不放松,采用视频连线等形式与代表保持对话联络,听取代表意见建议,认真回应代表关切。

在各承办单位从创新、法治、服务等方面全面“解码”自贸区建设的同时,江苏三块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改革开放“试验田”,相继开启了差异化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频频亮出自己的成绩单。而为了实现“后发先至”,让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相关部门仍在埋头答卷。相信未来,这块“金字招牌”会越擦越亮,美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众人期待!

企业的发展壮大,创新创业的持续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帮助企业打破准入“玻璃墙”,我省从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着手,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一窗通办”真正落地见效。然而,部分人大代表注意到我省还需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大数据统筹发展,加强数据有序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并相继提出建议。

为此,省政府负责领办的樊金龙常务副省长专门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办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捍东带领一行人员实地考察了省政务办办证大厅和大数据中心,并听取相关情况介绍。省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实现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59 个省级政务部门以及13个设区市的对接,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一照通办”和个人“一证通办”,通过电子证照互认共享等方式让企业群众少交、免交实体材料……一系列实招硬招,展现着我省为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力度和气魄。

诠释问计于民的“江苏样本”

最美不过夕阳红。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老有所养”列为民生“七有”之一,体现了发展养老服务对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

从“一张床”到“一个家”,从“保基本”走向“高标准”,从“老有所养”变为“老有颐养”是江苏不懈的追求。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周相民、陈祖新、龚旭初、赵园园等代表提出了养老服务方面的6件代表建议,被列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主任会议决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燕文牵头督办,省政府副省长赵世勇领办。

从4 月起,带着问题,调研组的身影出现在了许多养老院中,一并带去的还有关怀。“养老院有多少床位,多少名护理人员?”“如何收费,入住的老人有多少?”“主要困难有哪些?”……

每到一个地方,调研组成员都深入社区、养老机构看望老人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负责人交流。在常州市武进区金东方护理院,在张家港市优居壹佰·吉祥家院和大新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在海门乐颐荟老年公寓、海门申辰护理院、海门三星镇敬老院、如东县宾山老年公寓……调研组认真考察养老机构和护理院的经营管理情况,同时,召开座谈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面对面谈问题、提要求,找方法。

“当前,我省正处于第一次和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间隙,未来两三年正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窗口期。”“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人口发展大趋势和老龄化规律,加快完善养老事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财政投入、制度供给、人才培养、要素支撑,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的话语铿锵有力。相信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下,我省将不断推动解决制约养老服务工作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养老事业发展的迫切期盼,让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守护百姓健康,为幸福“加码”是代表建议里永恒的主题,是人大监督不变的重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尽管江苏目前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院“零感染”的目标,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然而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何加强防控和救治能力?如何提高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水平?如何壮大公共卫生力量?”这些问题一直是省人大代表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有的在疫情暴发前就超前建言,有的则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及时献策。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将邵蔚、周其佳、冯景文等代表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列为重点处理代表建议之一,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牵头,带队赴盐城、扬州等地积极开展督办。省政府高度重视建议办理工作,陈星莺副省长作为领办人专门作了工作部署,各承办单位均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详细办理计划,各办理单位对建议一一分类,逐条逐项分析当前工作情况,研究提出具体落实举措。

为“检验”建议办理成效,8月7日,许仲梓带队到南京市第二医院开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督办活动。站在医院里一片宽阔的建筑工地上,大家欣喜地看到,由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邵蔚等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南京市暴发烈性疾病科楼和医学隔离中心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前病房改造给予财政支持的建议”已经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办理,一项包含暴发烈性疾病科楼、留观病房楼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扩建工程已经完成项目立项。不久的将来,一个集医、教、研、防、管、康“六位一体”的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将会平地而起,这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立下“战功”的医院将会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的防护网和隔离墙,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公共卫生事业步履不停。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督办会上,陈星莺副省长带领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与代表们共同谋划、商量对策,用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支撑起一个能让百姓充分享受健康红利的幸福家园。

“逐步实现‘一种垃圾、一种车辆收运’,努力避免‘前端细分类、后端一勺烩’现象。”“到2022年,创建13家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继续推行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逐步提高覆盖面。”“下一步,将结合新固废法的宣传贯彻落实,组织修订《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6 月29 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室里,关于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督办会正在进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别汇报了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打算,引起了社会关注并得到人大代表们的认可。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能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事关当下,影响长远,意义重大。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牛玉华、吕凤显、董彩凤、陆丽瑾等6 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被列入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并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春宁牵头督办。调研组在南京、无锡开展了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办理情况汇报,为代表建议督办做了认真的准备工作。省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建议领办人,费高云副省长要求省各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详细办理计划,明确办理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节点。通过深入市县开展调研,相关承办部门全面了解我省垃圾分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与人大代表充分沟通,进一步听取意见建议,同时对代表所提建议逐一进行研究和回应。

“要更加注重在制度设计、体系打造、机制构建、社会协同和氛围营造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回应代表关切和群众期盼,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加快垃圾分类立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弘扬文明健康风尚,推动形成全民重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督办会明确了任务书和时间表。期待能以这次重点代表建议督办为契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消除公共卫生风险这一“健康隐患”,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绘就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美丽乡村是美丽江苏最鲜明的底色,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农村住房改善。过去,苏北农房普遍是典型的“一门两窗、六十平方,前面柴房厨房、后面猪圈茅房”,且多为砖木结构,安全性舒适性差。为补好这块短板,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列为我省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件大事之一,并继去年之后再次将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十项民生实事之一。“从事农房技术巡查及考核验收工作,让我看到了苏北粉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小院的新农村风貌,也感受到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持续办好办实。”“我长期生活工作在苏北农村地区,深知农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特别是希望能够早日补齐农村住房这块短板。”7月中旬的建议督办会上,代表们道出了当时提出苏北农房改造相关建议的初衷。

百姓有呼声、代表提建议、现状需改善,这项民心工程必须尽快启动、尽早落实。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把这类建议列为2020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震宁联系督办,省政府副省长费高云具体领办。

苏北农村住房改善工作重在“改善”二字,要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从“有房”到“好房”的获得感。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省住建厅督促各地在深入开展入户调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优先完成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优先推进“小散远”、改善意愿强烈村庄的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此外,苏北五市和指导组各成员单位围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项目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协同推进的要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在省农业农村厅出台的《2020年苏北农房改善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中,还将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规划等内容作为农房改善项目立项评审内容。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苏北五市还新增了216个农房改善产业项目。

改善住房条件是“外安其身”,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才是“内安其心”。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省文明办组织苏北五市文明办对新型农村社区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将新型农村社区主体所在的村全部纳入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村预申报范围,按照省文明村标准进行管理。

放眼广袤农村,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居替代了陈旧的农房,一片片留住传统文脉的乡村风貌与田野、河流汇成亮丽风景,一个个彰显特色的配套布局焕发生机……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北农房改善的蓝图正在加速呈现鱼米之乡的亮丽新模样!

站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补齐农业生产短板、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620 万亩,总量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6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提高了100 斤左右,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振兴。然而,多年从事农业研究及农产品养殖的省人大代表夏晴、姜东深感,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存在长效制度建设亟待加强、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等短板和不足。就此提出的建议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联系督办,省政府副省长赵世勇领办。

建议提出后,田间地头里接踵而至的脚步带来的是建议办理热度的不断升温。在成立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今年5 月,相关承办部门专程赴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市调研农田建设管理情况,实地考察项目施工现场,与项目建设参与单位、农民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管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农田保护等方面的情况。7 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海门市三星镇、通州区十总镇、宝应县小官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深入了解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与夏晴等人大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代表提出建议的想法,询问其对建议办理情况的意见。

应该说,无论是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前列,还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做到示范引领,全省上下都积极作为,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目前,在加强农田规划设计单位管理,规范项目监理管理监督的基础上,我省积极开展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工作及项目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同时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耕地保护“责任+激励、行政+市场”新机制,并及时将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纳入“一张图”系统统一管理,按照国家要求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此外,为实现科技赋能,让农田成为充满“智慧”的沃土,全省建立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稻田+”综合种养、稻-麦(油)、稻-菜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代表性地区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相关数据库及不同生产模式下高标准农田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等,加强农田地力提升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据了解,下一步,数字化和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也将相继运用到农田地力提升中。

建议督办会上,代表们纷纷对相关部门办理建议的认真态度和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表示满意,并希望接下来能够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为“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为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

一言一语间,一来一往中,代表的“金点子”“好点子”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嵌入了政府工作中,落实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以让代表满意、群众受益的自觉,持续加大建议办理工作力度,才能让这些倾注代表心血、反映群众心声、传递社会关切、推动江苏发展的好建议真正落地生根,托举起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人大常委会办理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切实增强办理实效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