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1-01-04李金珠刘红梅陆元松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监护室气道人工

李金珠 刘红梅 陆元松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由于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情均较为复杂且严重,而人工气道是通过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是确保患者维持呼吸顺畅的一个重要操作[1]。但由于在使用期间常对患者的上呼吸道屏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造成呼吸性肺炎等不良症状,严重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集束化护理操作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能显著提升重症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2]。目前,我国对于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次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临床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重症监护室行人工气道的480 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135 例,女性占105 例,年龄为22 ~78 岁,平均年龄为(53.2±3.9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占142 例,女性占98 例,年龄为21 ~75 岁,平均年龄为(52.8±3.8)岁,所有患者中,225 例患者属于脑卒中疾病,182 例患者属于颅脑损伤,29 例属于多发伤,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属于重症患者,并进行人工气道护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前,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疫功能较低患者;肺出血;肺部肿瘤等。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无菌护理操作,翻身扣背,按需吸痰,湿化管理,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日常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无菌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时,要特别注意在更换物品、加药以及吸痰等操作时尤为注意无菌性,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和防护服,注射必须采用一次性针管和医用棉签,每次操作之前,要对需要使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另外要定期检查气道导管,保证患者气道持续保持顺畅。②口腔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要时刻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问题,定期为患者清理口腔异物以及分泌物,并选用效果较好的漱口水进行清洗。③吸痰护理:采用专业吸痰器定期为患者进行排痰操作,避免患者因痰液而发生呼吸阻塞等危险症状。④气道雾化护理:雾化护理主要是为了确保患者气道的湿度和温度刺激到气道,并对患者的气道做湿化处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几率。⑤体位护理:危重症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时虽没有明确体位方面的禁忌,但床头需抬高30 ~45°,此方式可有效避免胃液反流而发生的误吸危象,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产生。⑥导管护理:为了防止患者在翻身或移动时造成导管脱落,护理人员可将胶带将导管固定起来,调整好气管插管的外露长度及松紧度,另外,为了以防万一,护理人员还用轮流巡视患者的导管情况,并不定时检查导管插管的深度以及固定是否牢固,避免导管脱落,导致危险事件发生。⑦心理护理: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由于患者不具发音功能,难以说出内心需求,因此则需要护理人员通过患者的眼神及面部表情等,并观察患者在治疗时的情绪,耐性向患者讲解病情的发展,并定期安排患者的家属进行探望,鼓励患者增强治疗的自信。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并观察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发生感染的几率以及气道损伤、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均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当P <0.05 时,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通过两组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对比(±s,d)

组别n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2408.0±2.615.1±6.4对照组24013.5±4.920.6±3.9 t-8.66248.9981 P-0.0150.018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通过对比数据得出,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并发率为7.50%显著较低于对照组32.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表[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O2、PaCO2 比较

两组治疗前PaO2、PaCO2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PaO2、PaCO2 对比(±s,mmHg)

表3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PaO2、PaCO2 对比(±s,mmHg)

组别nPaO2PaCO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4053.1±8.5 93.4±5.652.4±6.3 35.4±6.2对照组24053.6±9.5 80.7±4.552.1±6.6 43.1±6.5 t-0.38427.3870.50913.279 P-0.70080.0000.61070.000

3.讨论

临床重症监护室患者常为脑血管出血、颅脑受损、恶行肿瘤、呼吸衰竭等疾病,病情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常进行气管切开术,导致患者术后需建立人工气道来保持治疗期间呼吸顺畅[3-5]。但由于人工气道极易对患者气道造成损伤,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免疫机制,加上常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最终引发其它并发症等危险情况,危及患者生命[6]。因此,人工气道建立完成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升患者的恢复情况,而由于常规护理通常就是吸痰及体位护理,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为严重,而集束化护理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方式,尤其是在针对病情较重患者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通过采用集束化护理能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将潜在的风险进行针对性护理,如:加强固定导管,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落、移位等;通过维持气道湿雾化,可有效缓解人工气道温度变化对机体产生的刺激;而无菌操作的执行以及口腔护理清洁,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加强吸痰护理操作护理,可维持患者持续保持呼吸顺畅。本文经过相关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操作能明显降低人工气道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7,8]。

综上所述,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监护室气道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