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优质护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效果探讨

2021-01-04王利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全程血肿微创

王利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属脑血管疾病,多是激烈运动、排便用力、情绪激动所致,特点是起病急、进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内即可达到高峰,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1]。高血压性脑出血表现为两侧瞳孔缩小、躁动、昏迷、剧烈疼痛等,若治疗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预后极差。临床多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其特点是疗效好、创伤小,但微创血肿清除术始终存在有创性操作,患者及家属多存在担心、焦虑心理,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且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症较多,为促进手术顺利开展,提升手术安全性,实施护理干预意义重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多行伤口护理、生活护理等普通护理,存在片面性,而全程优质护理则贯穿微创血肿清除术全过程,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手术效果[2]。因而本研究在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抽取5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旨在探究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2020年4月抽取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随机分组,每组25 例。全程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38 ~69 岁,平均年龄为(54.73±4.96)岁;高血压病程1 ~16 年,平均病程为(7.14±2.03)年;发病时间0.5 ~27h,平均发病时间(13.82±2.08)h。常规组男性14例,女性11 例,年龄37 ~68 岁,平均年龄为(55.19±4.72)岁;高血压病程1 ~15 年,平均病程为(6.84±2.26)年;发病时间0.7 ~28h,平均发病时间(14.02±2.79)h。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一般资料完整度高的患者;知晓同意本研究;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及批准。

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晰患者;沟通不顺畅者;治疗依从性不高的患者;肝肾功能无法正常运转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全程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情绪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是脑部严重疾病,且存在较多并发症,微创术后需由他人照顾,易让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联合家属鼓励肯定患者,讲解成功治疗案例,增加家属与患者的陪伴时间,给予其充足的安全感,增强其信心。(2)血压护理:对患者血压行定时监测,监测频率为半小时一次,在静脉滴注时通过微量泵对滴速进行控制,以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3)早期功能训练:训练过程遵循被动到主动的原则,健侧训练后行患侧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幅度及训练量,继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4)并发症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口腔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堵塞;通过纤支镜行吸痰处理,同时行抗生素治疗,避免肺部感染;术后禁食2 ~3 天,避免消化道出血;术后行导尿管留置,定时观察记录尿量及出入水量,同时行肾功能检测,以维持机体电解质及水出入平衡。(5)病情监测:完善患者心电监护工作,当患者瞳孔光反射消失或光反射放大,可能存在脑疝情况,若生命指标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异常,则可能存在颅内再出血,要求护理人员科学评估患者实际情况,预防颅内再出血、脑疝先兆的发生。(6)头部引流管护理:无菌引流袋用三通针管连接,位置应在头部下方约20cm处,完善头部固定工作,避免引流管拔出或脱落。引流管冲洗清洁后需进行4h 的夹闭,每天更换穿刺点的无菌敷料,对引流液性质、颜色进行准确记录。在拔管时还需开展闭管试验,避免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引流管护理、伤口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发症及治疗有效性。依据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治疗效果评价标准:(1)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超过90%,躁动、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病残症状。(2)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在46%~90%之间,存在轻微躁动、疼痛等症状,病残程度在3 级及以下。(3)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在18%~45%之间,存在明显躁动、疼痛等症状,病残程度在3 级以上。(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以SPSS20.0 进行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使用χ2、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

护理后,全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s,分)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全程组2528.73±4.0110.13±3.04常规组2528.59±4.2316.41±3.62 t-0.12016.6425 P-0.90490.0000

2.2 两组并发症分析

全程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常规组(24.00%),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分析(例)

2.3 两组治疗有效性分析

全程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常规组(80.00%),差异显著(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有效性分析(例)

3.讨论

作为神经系统严重性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血管破裂让脑实质中流入血液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症状,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耗时短、创伤小、出血少的优势,可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应用较广。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属创伤性治疗,术后患者存在情绪差、血压反复升高、并发症多等情况,需行对症护理[3]。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会带给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及经济压力,导致患者存在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共同鼓励及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可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为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血压稳定性,要求护理人员每半小时检查一次血压,适当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并遵医嘱行降压治疗,能稳定患者血压。在早期康复训练中遵循“被动至主动”、“健侧至患侧”的训练理念,可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在术后恢复中清理患者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行纤支镜吸痰及抗生素治疗等操作,可避免呼吸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术后适当的禁食则能保护消化道,避免出血情况的发生,此外导尿管留置、尿量记录、出入水量记录、肾功能检测等操作,能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提升机体电解质及水量出入平衡的稳定性[4]。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存在病情变化突然的特点,为避免安全事件,需对患者心电监护工作进行完善,若患者存在瞳孔反射消失或光反射放大的情况,提示存在脑疝;若患者生命指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异常,则提示颅内再出血的存在,为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要求护理人员科学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并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需使用无菌引流袋,为避免引流管拔出或脱落,要求护理人员调整引流袋位置至患者头部下20cm 处,并固定头部。引流管冲洗清洁后行夹闭处理,更换穿刺点的无菌敷料等措施,可避免梗阻性脑积水,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5]。

综上所述,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经全程优质护理后,并发症有所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改善,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全程血肿微创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