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ESD 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1-01-04岳绍林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消化道部位

岳绍林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断恶化,这些风险因素直接导致了目前消化道疾病高发。统计资料显示,消化道肿瘤疾病已成为高发性恶性肿瘤,而消化道早癌的及时发现对于控制消化道肿瘤恶化具有重大意义。消化道早癌的病变部位多在黏膜层,传统的外科手术针对于消化道早癌的手术治疗策略,其创口较大且患者术后恢复不理想[1]。目前针对于消化道早癌主要采用內镜技术,而有报道证实,ESD 术由于其內镜微创手段有效改善患者的受创与术后恢复状况,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2]。现采取我院2016年1月—2019 年1 月期间500 名消化道早癌患例分组研究,取得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500 名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250 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49 例,女性患者101 例,年龄范围为24 ~72 岁,平均年龄为(46.13±3.17)岁。病灶直径0.9 ~2.7cm,平均直径为(1.3±0.2)cm;对照组男性患者143 例,女性患者107 例,年龄范围为22 ~73 岁,平均年龄为(47.24±2.98)岁。病灶直径1.1 ~2.9cm,平均直径为(1.6±0.3)cm。两组患者一般要素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具备消化道早癌临床指征与手术指征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时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包括胃早癌,直肠早癌等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变诊断标准;②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③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2cm,病灶部位未见溃疡;④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家属均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病理诊断为中晚期癌症,患者存在黏膜下淋巴结转移;②病灶部位最大直径超过2cm,并且病灶部位见溃疡;③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治疗方案不耐受;④患者有外科手术禁忌证;⑤患者病灶部位抬举征呈阴性。

1.2 方法

1.2.1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利用影像学对病灶部位定位及相应术前准备后,切开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对病灶部位的癌变组织进行全切或次全切,切除后缝合,切除组织送病理检验。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与抗感染处理。

1.2.2 ESD 术式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术式手术治疗,相应的术前准备后,利用內镜辅助与窄带成像指导病灶部位的有效定位,等待边界清晰显示后使用D 刀电凝标记,利用肾上腺素,亚甲蓝,氯化钠的混合注射液对标记外缘进行多点注射,确定剥离范围;患者病变抬举后,使用IT 刀在标记外缘界开始环切处理,待黏膜下层暴露后反复注射并进一步剥离,离断基底,待完全切除分离后常规止血处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验。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与抗感染处理。

1.3 考察指标

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手段后,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病患,观察统计病患的一般手术指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治疗率(临床症状缓解,术后3 个月内未复发新的癌变部位),同时使用QLO-C30 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此项研究中所获得的多项数据均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7d,平均手术时长为87.5min,平均住院费用为1.8 万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3d,平均手术时长为178.8min,平均住院费用为5.7 万元,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n住院时间(d) 手术时长(min)住院费用(万元)实验组25016.7±1.687.5±9.61.8±0.1对照组25023.3±2.8178.8±12.75.7±0.2 t-13.988726.513730.5564 P-<0.05<0.05<0.05

如上表所示,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且手术的费用更低(P <0.05),也就是说,从患者在接受手术的安全性方面、患者的经济负担方面以及手术效果来看,都是实验组更优。

2.2 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多项预后统计指标显示,患者多项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消化道出血率由对照组11.6%下降至4.4%,同时食管反流率由对照组6%下降至1.6%,消化道穿孔率由对照组5.2%下降至1.2%,同时患者有效治疗率由对照组76.4%提高至90.4%,病人的生存质量指标显著上升,其中患者生存指标总体评分由对照组64.7 分上升至74.8 分,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见表2、表3。

表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有效治疗情况统计对比[n(%)]

如上表所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0.4%,远高于对照组的76.4%,因此,实验组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P <0.05)。

表3 患者术后QLO-C30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患者术后QLO-C30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n认知功能 情绪功能 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 总体情况实验组250 71.4±3.7 73.5±4.6 72.8±2.9 75.6±3.6 74.8±4.1对照组250 62.3±6.1 65.8±2.7 63.6±1.9 61.0±3.3 64.7±4.3 t-9.74613.48510.50211.2359.778 P-<0.05<0.05<0.05<0.05<0.05

如上表所示,经过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QLO-C30生存质量量表的总体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证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讨论

统计资料显示,消化道肿瘤疾病已成为高发性恶性肿瘤,而消化道早癌的及时发现对于控制消化道肿瘤恶化具有重大意义[3]。消化道早癌的病变部位多在黏膜层,传统的外科手术针对于消化道早癌的手术治疗策略[4,5]。消化道早癌的肿瘤浸润性较浅,病灶直径较小,因此使用传统外科手术疗法针对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治疗,对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大,治疗成本也更高,同时术后的风险因素也增多[6,7]。

本次研究中,使用ESD 术的实验组各项预后指标数据统计显示,消化道出血率由对照组11.6%下降至4.4%,同时食管反流率由对照组6%下降至1.6%,消化道穿孔率由对照组5.2%下降至1.2%,有效治疗率由对照组76.4%提高至90.4%,病人的生存质量指标显著上升,其中总体评分由对照组64.7 分上升至74.8 分,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结果表明通过采取ESD 术微创手术治疗,手术的精准性得以提升,同时对于患者的创伤减小,这使得ESD 术在显著降低了患者治疗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的同时,患者术后的多项并发症发生率有了显著的下降,这也直接导致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同时其防止术后新发病变的治疗有效率也较传统手术疗法更为可观。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揭示了ESD 术在治疗消化道早癌上由于此降低治疗成本,提升治疗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因此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消化道部位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猪的消化道营养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动物外科手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