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1例

2021-01-03杨家宇孙小淳张冬冬张爱臣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膜内分泌免疫组化

杨家宇,孙小淳,张冬冬,张爱臣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妇产科,吉林 长春130033)

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较常发生在胃肠、胰腺、肺等器官,而原发于女性生殖器官较罕见,最常发生在宫颈,其次为卵巢,发生在子宫内膜的神经内分泌癌则更为罕见,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0.8%,国内外报道此疾病不足150例[1]。该疾病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本文结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例病例,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寻找诊治该疾病更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因“阴道排液5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入院。妇科彩超提示:子宫大小10 cm×7 cm×5 cm,宫腔轻度呈Y字形,宫腔内探及内膜样反射,厚约0.8 cm,回声欠均匀,于宫腔偏右侧探及大小约2.3 cm×0.9 cm的低回声。因患者近期有生育要求,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遂先行宫腔镜检查术,术中见:宫腔内可见不全纵膈,约1 cm,左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宫腔内可见多个息肉样物,最大的位于右侧宫角处,大小约1.5 cm×1.0 cm,表面可见多个异型血管。因子宫内膜息肉多发,且形态上不除外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故先行刮宫术,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可疑恶性肿瘤,大部分变性坏死,形态不清,边缘少许内膜腺体呈非典型增生。患者家属拒绝继续手术,要求待石蜡病理。术后病理:圆形细胞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 G3伴子宫内膜样腺癌,局灶性腺体增生伴异型。免疫组化:CK(-);Syn(+);EMA(小灶状+);Vimentin(-);CD10(-);LCA(-);Ki67(40%+);P53(80%+);ER(-);P16(灶状+);CgA(灶状+);TTF-1(-);CD56(+)。加行全腹及胸部CT,未见胸腔及盆腔外转移。遂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术中见:见盆腹腔腹膜、子宫浆膜、双侧输卵管卵巢表面大网膜下级至根部均可见散在多个直径0.5 cm左右的灰红色转移结节。子宫前位,大小约10 cm×7 cm×5 cm,表面凹凸不平。术后病理:子宫内膜全部取材,镜下子宫内膜见炎性创面,局部见少许恶性肿瘤。结合免疫标记结果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G3。侵及子宫肌壁全层达浆膜下。局部脉管内见瘤栓,未见神经累及。并见少许子宫内膜呈非典型增生。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瘤(2枚)。宫颈间质可见肿瘤累及。慢性宫颈炎。宫旁组织局部可见肿瘤。双侧卵巢局部均可见肿瘤。双侧输卵管慢性炎。一侧伴泡状附件。(大网膜)网膜组织内见多发肿瘤结节。术后诊断: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癌G3 Ⅳ期。术后加行化疗,具体方案:依托泊苷0.17 g连续静点3天,卡铂600 mg静点。化疗耐受尚可。

2 讨论

目前,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组织学起源尚无定论。有研究表明,同胃肠道、肺一样,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也存在能够分泌神经氨类物质或者神经递质的NECs细胞,这可能就是子宫内膜小细胞癌的来源[2]。有研究认为其来源于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的神经内分泌化生,因为大多数的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癌伴腺癌或鳞癌细胞[3]。还有一些学者[4]认为其来源于苗勒氏上皮的神经内分泌化生。其起源还需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疾病的平均发病年龄超过60岁,偶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常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不规律、下腹胀痛[5]。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还以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表现,如视网膜病变、小脑神经病变、Cushing综合征、膜性肾小球肾炎、盆腔炎等[6],因此,绝经女性如出现顽固性盆腔炎或难以解释的Cushing综合征,需考虑此病的可能[7]。术前超声可发现子宫增大,内膜增厚,术前CT常可帮助明确是否有远处、淋巴结转移,以及肌层的浸润情况。部分患者术前肿瘤标志物CA125、NSE、CA199升高,对诊断有提示意义[8]。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常呈阳性的免疫组化标记有 CgA、CD56、Syn、p53、p16[9]。Van Hoeven[10]提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标准:(1)肿瘤由单一的中小型细胞组成,呈片状或巢状;(2)免疫组化至少有一个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3)有原发于子宫内膜的明确证据,可排除其他部位小细胞转移癌。本案例中,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相关化验及辅助检查,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符合原发性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诊断。

当前针对此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生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为辅。推荐的手术方式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如淋巴结增大或有高危因素,可加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如已发生远处转移,则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量切除肉眼可见的病变。如无法满意行手术,术前可行新辅助化疗缩小病灶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参照2013年NCCN肺小细胞癌推荐:EP(依托泊苷+铂类)、IP(依托替康+铂类)、IC(伊立替康+铂类)。分子靶向药物亦被证实在本疾病中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最广的单克隆抗体是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后可降低VEGF的活性,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有利于肿瘤血管网的重建,从而丰富肿瘤组织内部血供,强化了肿瘤细胞药物输送能力和氧化作用,促使肿瘤中有效渗透化学药物,充分发挥抗肿瘤效果。在本病例中,术前加行全腹及胸部CT,提示:未见胸腔及盆腔外转移,遂先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术后采用EP方案化疗3周期,用药为依托泊苷170 mg,连续静点3天,卡铂600 mg,无明显化疗副反应。

原发性子宫内膜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无特异临床表现及肿瘤标志物,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亦难以明确诊断,需术后通过病理学、免疫组化明确诊断。该病侵袭性极强,转移早,易复发,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该类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该病确属罕见,还需寻求更好的诊断及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网膜内分泌免疫组化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保留大网膜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稳住内分泌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