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音乐通识教育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分析

2021-01-02陈卓敏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高职教育

陈卓敏

摘要:音乐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课堂。本文基于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音乐通识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就当前《音乐鉴赏》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有效率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音乐通识教育  课堂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131-04

教育部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音乐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美育工作主阵地的《音乐鉴赏》教学课堂现状却不容乐观,受生源质量、教学模式、教学软硬件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等条件的影响,课堂教学情况普遍呈现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差的状态。因此,研究如何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课堂参与度,是当前音乐通识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职院校音乐通识教育课堂参与度低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高职教育阶段的《音乐鉴赏》课堂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近些年受到信息化教学倡导的影响,看似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到了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其实不过是将书本的文字信息换成了多媒体的视听资料,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二)保守的教学内容

现行的音乐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长时间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使用的教材也大多选用本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材,不能匹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导致课堂的教学材料更多依赖于授课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由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很好地处理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缺乏尝试、不敢创新,单一的将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作品作为授课内容,而这些经典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普遍使高职学生产生距离感、陌生感,无法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自然也就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中,音乐课虽然开设了,但是长期不被重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階段接触音乐的机会非常少,音乐基础十分薄弱,对于旋律、节拍、和声、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概念知之甚少,识谱能力普遍缺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起点能力也高低不一,这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正向的反馈。在音乐课堂上短暂的新鲜期过后,就对音乐学习失去了兴趣,难以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而由于音乐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羞于在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害怕甚至抵触在课堂上演唱或表演,导致音乐实践活动开展困难,课堂的活力不能被有效的激发。

(四)音乐教学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音乐教学软硬件条件并不完善,缺少专门的音乐教室,或者只提供少量的电钢琴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专门的音乐功能室,没有专门的乐器供学生学习、了解,不能提供完善的音乐实践活动条件。这一因素进一步导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言语教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

(五)教师专业素养“专”而不全

我国的音乐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多元化的特点,而当前各高职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大多是从高等音乐教育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专业素养的表现上呈现出“一专一能”的特点。声乐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乐器演奏、器乐法等知识掌握不足;音乐学等艺术理论专业毕业的教师做不到开口演唱、或者乐器的演奏示范;民乐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缺少合唱指挥的技能和素养;大多数非戏曲专业毕业的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中国戏曲文化的时候只能依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多媒体资源,缺乏引导和帮助学生实践的能力和技术。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不全面,极大的限制了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几点有效途径

(一)重视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音乐鉴赏》课程不同于其他需要以理性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科,而是需要用到感性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的主要信息大多以静态的书面文字来呈现,而音乐信息是以动态的声音表现方式来呈现的,音乐教育以认知为手段,以审美感受为目的,这些特征都决定了音乐学科应该具有与认知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为例,在讲授“音域”的概念时,传统的以语言信息为媒介的教授法会告诉学生“音域是指音列的范围”,但这样枯燥的表达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但在讲授这个概念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唱出高、中、低不同音域的音列,在实际的音乐活动参与中去感受和理解概念性的知识,学生会很快掌握,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上。“节奏”和“节拍”也是在音乐教学初期学生很难分辨的两个概念,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用语言描述这两个概念并要求学生背诵这两个定义,学生也仍然不能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分辨。在讲解完概念后,由教师编写一条简单的节奏,要求学生口念节奏同时用手击打节拍,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将类似的比较法、练习法、举例法取代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用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即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音乐实践活动

通过音乐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只是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还要使学生获得用音乐来表现的能力,因此音乐实践活动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一个高参与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设计音乐实践活动时,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充分考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起点能力,选择合适的音乐材料进行改编、改写,创新思维、拓展视野,以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为媒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并且能够参与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

以贵州水职院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音乐鉴赏》课程标准中,将该课程75%的学时定为实践学时。通过教学团队多次的研究探讨,选取了penbeat(节奏击打游戏)、阿卡贝拉练习等多种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且不需要大型的乐器和排练室等硬件设施的音乐实践活动编排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客观因素,例如在“编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学团队将传统的“写作”式作曲题创造性的改变成“选择”式的音乐素材匹配题,运用制作交互视频的信息化手段,将事先编创好的音乐素材按照逻辑和流程制作一段交互式互动视频,要求学生参照视频画面的内容或主题,在视频的各个节点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进行匹配,最终合成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由于视频中可供选择的音乐素材风格种类各异,因此学生完成的作品结果也各不相同,这样的“编创”模式弱化了对学生专业技能上的要求,降低了编创实践可参与的门槛,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一首音乐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同时也仍然一定程度上的保证了音乐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使《音乐鉴赏》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教学周期结束后,也收获了学生对于课程的高度评价,更有不少学生表达出对于音乐终生学习的意愿。

(三)创新教学材料的选用,把握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音乐的审美情趣有高低之分,但是音乐的风格类型却没有好坏之别,任何时期、任何风格的音乐中都有优秀的作品。而在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许多教师错误的认为“古典”的就是高尚的,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来进行阐释和解读,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阶段流行的、易学易懂的通俗音乐一概弃之门外,使得课程内容单一、枯燥,不能贴合学生的兴趣点。

音乐教育的理念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应当认识到音乐通识教育不是在培养演奏家、歌唱家、艺术评论家,而是期望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启心智进而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枯燥的乐理知识、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复杂的结构,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以贵州水职院的《音乐鉴赏》课堂为例,在介绍民歌艺术的内容时,除了给学生介绍和播放各地传统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还会让学生欣赏以广西客家山歌为元素创作摇滚音乐的九连真人乐队的作品,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感受中国民歌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国民歌文化的鲜活与生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民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鼓励机制

传统的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一个教学周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综合考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高职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音乐实践活动开展难度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完成一篇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总结性报告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考评难以对教学效果做出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也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以贵州水职院为例,为了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形成“活动参与—正面反馈—兴趣提升”的正循环,教学团队尝试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设计侧重于学生审美态度、突出平时实践成绩权重的评价,将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部分。过程性评价由教学过程中的考勤、课堂表现、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性评价等部分构成,占总评价的70%,过程性评价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实时公开,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要求教师及时进行打分和点评,并且强调评价的鼓励机制,使学生能尽快的在音乐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正面反馈,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总结性评价是教学周期结束后为明确教学成果进行的综合性考评,占总评价30%。在评价时也要看到音乐才能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才能两大类,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前起点能力差异,重点突出评价机制的鼓励作用,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在正面反馈中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和终生学习的意愿。

(五)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构建一个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率高的有效课堂,很大程度还要基于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本身。一名优秀卓越的音乐教师除了要有自信而充分的教师职业理想和师德水平,还要具备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及教学知识、能力,既要有全面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操作技巧,还应极具创造性与个性、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不间断的加强,补齐短板、补全技能,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术,且能够在时代不断发展、新学术思想不断涌现、新技术手段不断变革的现代社会中一直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其次,教师应当关注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只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下的音乐通识教育课堂了,必须加强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技能,对音乐的各个艺术门类中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歌唱、器乐、戏曲、音乐编创、民间音乐文化等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做到在任何需要展示自己的技巧技能时都可以游刃有余,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充分的引导、感染和示范的能力。

综上,提升学生在音乐通识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改变观念,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中真正领悟音乐的美,不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彭蛟,臧真博.基于ISM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学生课堂参与度改进研究[J].科技资讯,2021(11):127-130.

[3]王慧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J].艺术评鉴,2020(20):146-148.

[4]张莉.谈音乐教师的自身成长[J].音乐天地,2013(03).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度高职教育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参与度研究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