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乐化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21-01-02张东方范双燕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张东方 范双燕

摘要:在伟大祖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培养在高校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改革在不断推动,新课标的导向也非常明确,美育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让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事半功倍,音乐以其独有的特点,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的载体,对高校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校美育  音乐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99-04

一、音乐艺术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和经济领域都进入了全球化对外交流的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互联网及其他媒体使得时间、地域都不再受限制,年轻的大学生们在网络上面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难以把握,难以判断,只有思想政治深入学生的心里,才会有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因此,不论教师的专业分类,都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作为美育的一部分,音乐艺术不仅仅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辅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方式方法,从形式上进行改进,并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创新要求,建构良好的美育德育体系。

二、音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思路的拓展

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中,普遍通过网络进行资讯交流,各种媒体的产生使得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为了适应大学生群体要求,思政教育也必须拓展渠道。傳统校园课堂的“说”、“教”,大多是强调思想的灌输,方式较为单一,效率不高。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本身作为美育教育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教育的内容,以美育又培养了德育。用丰富的形式使得思政内容真正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一)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发挥音乐的特性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期,全国高校都以各种方式歌颂党,感恩党给我们带来的和平年代,更感谢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强国之路。地域性、历史性呈现了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作出的不同的贡献,而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党的发展史,也同样可以借助音乐来表述。

不论是线上的音乐党史课形式,还是线下开展的合唱比赛、音乐剧展演等活动等,层出不穷的都以各种形式进行思政教育,而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每一部音乐作品有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以歌曲形式的展现更容易深入人心。因为歌词内容本就是历史内容的讲述与情感的叠加,再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达,可谓是事半功倍。朗朗上口的歌曲不断重复在师生们的脑海中,并且一传十,十传百,唱活了历史,感动了人民。身处在和平年代的广大师生也许没有体会过战争动乱年代的不易,对历史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深入。因此,新时代高校实施思政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和方式使青年学生们在和平年代同样能感受到爱国爱党的重要性,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从音乐自身特性出发,辅助思政教育

历史溯源,在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中,音乐,作为文艺的一个类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很多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如《卖布谣》《九一八》《二月里来》《黄河大合唱》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人们内心所想所感以及社会背景。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传唱性,通过传唱作品使思政教育得以寻找到不同路径,教授者整合多方面资源以供思政教学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是灌输给年轻一代的一个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必须扎根在历史的基石之上。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历史课程并不是每一个专业的必修课。脱离了历史根基谈思想,谈政治,这样“填鸭式”“应试式”的教育显然与现如今的高校学习要求脱节了。这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得不进行改变,时事政治,老一辈革命的思想路线固然需要牢记、传承,但方式可以变得多样化。音乐的加入,就让学生和老师们多了一种途径进行学习,并且是主动的学习。学多大学生对音乐艺术实践本身是不重视的,尤其在学校规定完成的学制内并为要求通过音乐实践取得学分时更不会刻意的去关注音乐教育。

用音乐带动课堂学习积极性,“以乐化人”,打破填鸭式、应试式等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是与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政音乐课堂,从历史角度出发看待现存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不论是演唱或是演奏,都可追溯历史,巩固所学的思政知识。

三、“以乐化人”的具体表现

当代高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正成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身的,正值国家飞速发展,国力迅速变强的几十年。和同学们一样,这些教师也未曾亲身体会到解放前中国的状况,未曾切身了解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发展的艰难。学生需要思政教育,教师同样也需要。“以乐化人”,即用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展现来自于生活的人、事、物,社会背景、社会现象等现实反映。音乐是这些生活内容的载体,就好比是一个记录事物的存储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再现作品所有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正是因为有了传播性和传承性,思政教育需要这样的载体进行教学配合。学校、教师、学生构成了思政美育教育的校园体系,共同努力探究音乐艺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是能否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同时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保障。

(一)提高音乐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

音乐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仅充当了载体,起到了辅助作用,它同时也是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作品本身以及音乐实践行为可以传递积极正面的思政内容,当音乐以美的姿态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时,这样的行为本就是美育的内容。反之,以思政教育为基础的美育,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意识形态,共同提高审美,巩固思政意识。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本质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为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育部颁发的文件明确指出不论教师的专业分类,都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一门课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得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反之,思想政治课也需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美育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综合素质包括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教授方法的掌握,对教授对象的了解,对讲课形式的灵活运用,但最根本的,是教师自身是否对所教课程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思政课是高校课程中“特殊”的一门课,它是学生建立正确意识形态的基础课,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引路課”。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即便是思政课的老师仍旧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音乐,了解音乐,在多媒体新时代的今天,在课堂中带入音乐元素,以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对教师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政老师需要学习音乐,音乐专业的教师也同样需要思政的引领。尤其是学习西方艺术的教师,在展开本专业的教学时须时刻牢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教授、传播本专业领域内容的同时,展开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思政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思想觉悟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

(三)有效组织开展校园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实践活动看似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或是音乐特长生的专有活动,其实则不然。丰富校园文化,全国各地的高校经常组织跟音乐相关的活动,例如,合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红歌汇演、原创音乐剧展演、器乐作品展演等,甚至很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还组织成立了大学音乐社团,自己创编作品,并进行彩排合演。在如此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音乐艺术实践无处不在,表现形式多样,生动的思政课不必完全锁定在教学课堂内。从某种角度而言,在校园音乐实践活动中加入思政内容会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体会。例如,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中通过歌词直接描述了侵略者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同时又描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且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歌曲的节奏、强弱、演唱顺序、真切的情感表达和直击人心的气势都是课堂里用纯文字表达很难达到的效果。生动的思政课、生动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提高了,意识境界升华了,事半而功倍。这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是作为表演者还是观众,他们都会受到积极正面的教育。

(四)有效组织开展音乐艺术社会实践活动

音乐艺术社会实践是有针对性的通过音乐艺术在校外平台所展开的活动。大学生以学校为起点,扎根社会。积极响应和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互鉴,从“走出去”和“走进来”两个方面,开展音乐文化活动。无论活动的范围大小,级别的高低,音乐艺术的实践本质不变,以文化交流为目的。中国的音乐艺术底蕴深厚,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歌以及民族乐器。对外交流,是弘扬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对内,则是服务地方音乐发展,传承保留经典作品和流派。宣传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通过音乐来实现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思政教育的加入则是稳固了根基,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传承的方向,使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不会盲目从洋媚外,而舍弃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这一举措,既达到了从高校出发,巩固中国音乐文化地位的目的,又能真正从实处做到以点到面,让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以乐为用”服务地方

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会不由自主的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去。为了让学生“有备而战”,各所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音乐艺术创作、表演、赛事等方面积极拓展影响。尤其具有音乐专业学科的高校,更是义不容辞地将地方性服务与学生的学习要求联系在一起,逐步让学生参与全国性的各项音乐文化活动,在本地区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做好了准备,更以音乐为服务手段,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思政教育。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会以良好的状态应对各种挑战,唯有政治思想观念正确,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六)“以乐育人”建设校园,增强师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意识

育人是高校最根本的目的,积极响应习近平新时期教育思想,将“以美育人”与学校师生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想结合,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音乐文化审美心理的构建作用,提振师生精神,涵养师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音乐美育的导入,使音乐艺术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潜意识,不但能从音乐艺术上受益,更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加深思政学习,建设校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每一所高校所期望的。

“以乐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探究音乐内涵、展开实践活动,真正实现营造教学氛围、加强思政建设、陶冶道德情操为目的育人核心目标。使得音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渗透价值得到充分展现,跟上新时代教育的趋势和发展,使高校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浩.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音乐生活,2019(12):62.

[2]杨妙菲.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析[J].音乐生活,2020(09):67.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