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探索

2021-01-02张小燕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四史声乐教学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对声乐课程教学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四史”元素,将“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是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途径。围绕红色经典歌曲的“时代红、主题红、艺术红”的特征,力求系统性、计划性地开展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声乐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效果。

关键词:四史教育  声乐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75-04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效果。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四史”元素,将“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要途径。

一、“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将“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必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效果,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通过“四史”元素的融入深度挖掘声乐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选准矿、深挖井”,抓住关键,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舞台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师生对中华民族英雄的崇敬之心与追随之意,把专业小课堂与历史大课堂贯通起来。优秀的声乐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流价值追求,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高尚情感境界的追求,正如黄自先生所说:“一个时代的艺术就展示一个时代的生活”。开展不同主题“四史”元素融入教改实践,用最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让声乐专业课程成为直抵学生内心、有现实性和感染力的“行走的思政课”。

二、“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的探索

“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需要选择蕴含丰富“四史”元素的红色经典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这类作品主题进行梳理,做到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因此,按照红色经典歌曲具有时代“红”、主题“红”、艺术“红”的特征,围绕这些特征选择相应的曲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专业性和思想性融合起来,是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效果的关键。

(一)紧扣红色经典歌曲时代“红”,感受历史画卷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明确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而红色经典歌曲正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

红色经典歌曲的时代“红”,是指“红歌顺应了时代需求,顺应了人们对高尚的情感境界的追求,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红色歌曲的时代“红”,就是红色歌曲蕴含的丰富四史元素,“它在漫漫长夜的黑暗中如同一颗闪烁的星星,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希望,而在光辉灿烂的日子里,它又像一杆杆猎猎的战旗,带给人们奋进的力量。”从艺术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时代精神和追求。

不同时代的红色歌曲,唱出了不同时代的追求,在声乐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优秀的红色歌曲,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声乐课程的教学中,演唱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不是将专业课程上成“思政课”。因此,根据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四史”元素,是实现两者同向而行的关键。

声乐教学中,对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演唱表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在选择不同时期的作品时,选择既符合学生个体演唱能力发展需要的,又能体现“四史”元素的作品,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不同时代的红色歌曲,深入研究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及相关历史知识、艺术特征、声乐技能训练价值等,拓宽自己的选曲视野,才能在备课时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作品。按照“四史”的历史发展时期,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历史阶段进行优秀声乐作品的梳理和学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的声乐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主题,包括以描写五四运动、红军革命和生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历史背景的众多优秀声乐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工农联盟歌》《国际歌》《映山红》《十送红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松花江上》《五指山歌》《五朵花儿开》《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生动地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代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的声乐作品,唱响了热爱祖国的旋律,迸发出人们的工作热情,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保卫祖国为主题。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我和我的祖国》《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优秀声乐作品,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建设热情、保家卫国的奉献激情。

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1)唱响了弘扬正气、追求幸福的历史主题,《祝酒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等等优秀的声乐作品,展现出一幅幅时代历史画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2021),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一切献给党》《共筑中国梦》《不忘初心》《武汉!武汉》《爱同行》《走在复兴大道上》《心愿》等优秀声乐作品,展现这个时代党领导人民追寻“中国梦”、抗击新冠疫情、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画卷。

(二)追求红色经典歌曲主题“红”,坚定理想信念

“四史”元素融入声乐教学,不仅是通过不同时期红色歌曲反映的历史内容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还应将红色经典歌曲的主题“红”,从歌曲的历史内容、蕴含的情感上,融合到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中。

習近平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优秀的声乐作品对人具有积极的影响,而靡靡之音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红色歌曲具有主题“红”的特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红色歌曲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递的积极情感,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歌曲,阅读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歌词表达的思想内涵,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课中重视歌曲演唱的情感体验,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音乐作品“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作用。

红色经典歌曲主题“红”即“红歌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有着鲜明的红色主题。它借助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引发共鸣,激发人们勤劳、奋发、奉献,弘扬着正气、骨气、志气,传播着修身、齐家、爱国的真理。”选择主题鲜明,传递爱国、爱党真理,弘扬中华优秀儿女正气、骨气、志气,赞美人民勤劳、奋发、奉献,传递善良、真诚、热情情感的红色经典歌曲,是“四史”教育融入声乐课堂的必然选择。

《我爱你,中国》《爱我中华》《我的祖国》《走向复兴》《红旗飘飘》《天耀中华》《共筑中国梦》《我爱你,中华》《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云》《乡恋》《多情的土地》等一首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歌曲,传递着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不同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一首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怀念战友》《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红星歌》《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蓝色的海洋》《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赞歌》《强军战歌》《小白杨》《军港之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一首首军歌,弘扬了中华优秀儿女的正气、骨气和志气。《南泥湾》《二月里来》《军民大生产》《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勘探队员之歌》等等表现了勤劳善良的中国军民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形象。

不同主题的红色经典歌曲,传递着丰富的积极情感,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起到“以歌化人”的作用。

(三)感受红色经典歌曲“艺术红”,与积极情感共振

红色经典歌曲的“艺术红”,源自这些优秀声乐作品和其时代“红”主题“红”融为一体的音乐特征。“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容易诱发兴奋、愉悦的正性情绪,而旋律低沉、节奏缓慢的音乐容易诱发个体忧伤、哀婉的负性情绪。”红色经典歌曲正是具有优美旋律、鲜明节奏的声乐作品,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战斗的力量和坚定的战斗步伐,采用了鲜明的节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追求真善美,真挚的情感,节奏都与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密切联系,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这样的声乐作品催人奋进,充满积极的情感共振,这是音乐的美育功能所决定的。

红色经典歌曲是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在一起的声乐艺术作品,将“四史”教育融入声乐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声乐艺术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特点,用歌曲饱含的真挚情感、积极向上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热情,自觉唱响主旋律。

(四)优化相应的声乐课程教学评价

首先要根据声乐课程思政的要求,明确声乐课程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声乐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因此,开展声乐课程教学评价,既要实现声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还要实现声乐课程的专业技能、艺术学习的教学目标。

其次,围绕上述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既要检验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是否达到要求,更要检验学生的思政学习目标是否达标。在评价时,要遵循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声乐课程学习内容包含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发声方法训练、歌曲演唱训练、歌曲舞台表演训练,含有多种形式实践,包括外演出、合唱比赛、新生汇报演出、毕业音乐会、教学班音乐会、第二课堂、个人实践等,因此,应建立起相应的过程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期末展演进行考核评价,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演唱能力及思政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思政学习目标的检验,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红色经典歌曲作品的内涵理解以及真情演绎作品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和综合表现,关注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团队合作情况等,全方位开展综合化的平时成绩考核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师要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就需要加强对教师“教”的评价,目前通常采取的是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都是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师自身,要通过同行、督导、学生的评教,找到自己在教学中改进的方向,通过自评开展教学反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教师必须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四大共同特质为标准,立志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三、结语

“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教学,在声乐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更好的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更好地实现声乐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要声乐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和研究,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认真研读“四史”,从而更好地将两者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Z].学习出版社,2015:

[2][3][6]张小燕.红歌艺术价值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57-60.

[5](战国)荀子著,孙红颖解译,荀子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26.

[7]曹丽丽,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22.

作者简介:张小燕,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成都大学2021年校级一流课程资助项目《声乐》课程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四史声乐教学课程思政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