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资源开采企业专利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02乔林珂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29期
关键词:煤炭企业煤炭专利

杨 军,乔林珂,黎 丽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北京100083)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大能源,在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57%左右。煤炭行业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在机械化开采、自主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其创新能力。专利技术成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行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煤矿开采领域作为传统艰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生存难、发展难、转型升级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专利技术的培育、利用和保护的问题[2-4]。

1 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各个领域和行业专利申请的数量逐渐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2017年起国家全面开展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专利事业发展从过去的注重数量累积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特别是对于同时具有高技术价值、高法律价值和高经济价值三个属性的高价值专利得到广泛重视[5]。虽然目前专利的申请数量增速降低,但仍呈现增长态势,PCT专利数量逐年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查询,自2000-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为299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为955万件,实用新型专利为1315万件,外观设计型专利为724万件。

2 煤炭企业专利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专利数量少且质量偏低

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查询,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3373处以煤炭开采为主导的企业,其中拥有核心自主专利技术的主要集中在37家上市企业,占比仅有1.10%。煤炭行业专利的总数量和企业占有率比例远低于互联网领域、通信技术等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煤炭企业的专利授权比例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6-7]。可见,煤炭企业的高质量专利培育迫在眉睫。

2.2 涉及学科广难以形成专一的方向

能源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煤炭的开采集合地质勘察、采掘支护、机械制造、矿物加工、交通运输等多个学科门类,且在经济领域里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环境保护、建设工程、旅游服务、医疗保健等多个产业领域。通过关键词检索可知,煤炭领域里的专利申请范围分布广泛,授权的专利也都呈现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在专利申请时难以形成专一的方向,更难形成高价值的企业专利池。

2.3 企业缺少专利战略发展意识和内部培育环境

目前,大部分煤炭生产企业缺少利用专利战略布局发展的意识,或是只单纯重视发明专利而忽略其他类型专利的创造。煤炭生产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而忽视专利创新来谋求企业发展,未来将很难在竞争中存活。同时企业对专利的忽视导致企业内部缺少专利培育和创造的环境,很多煤炭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往往依赖片区的资源垄断和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而对企业自身的研发部门重视程度不够[8]。而这种低技术门槛和一味地追求劳动工人长时间工作的办法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造成煤价下跌,进而影响企业效益,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如果缺少专利战略意识,忽视专利的创新,就很难为专利的培育提供必要的资金、场所和人力支持。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专利战略布局,利用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优质的内部培育环境。

2.4 高层次发明人匮乏且流失严重

发明人是专利创造的源头,专利的培育除了与专利权人的原始技术创新有关以外,高水平、高质量的专利撰写同样是专利产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没有高层次的发明人撰写有价值的技术方案,就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专利技术授权。要想成为发明人,撰写出高水平专利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9]。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煤炭行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煤矿采掘工人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占16.9%,具有高级技师和技师等级证书的工人占比为2.62%。在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比仅有1.4%。煤炭行业是传统的艰苦行业,近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呈现下滑趋势,除了面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留人难的问题。煤炭企业为国有企业,招录机制严格,提拔和晋升速度相对较慢,在最需要财富和认可的年纪,有的大学生虽然进入煤炭行业,但在很短时间后就跳槽离开,部分企业流失的人员数量占据当年录用人数的15%。特别是一线工人中的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型人才去往其他如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技术泄密问题,使得煤炭企业本就举步维艰的专利创新事业发展雪上加霜。

2.5 缺少外部培育环境

每一项专利都是在其完成了申请、授权、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后才被认可,而这一周期短则三四年,长则十数年。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扶持和倾斜,企业很难负担长线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煤炭开采矿区往往所处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生活比较不便,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实行政策倾斜,努力营造专利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特别是针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煤炭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应为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兼顾一线职工的收入状况,重视和保障安全生产的投入,提升一线从业职工的福利待遇,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专利孵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推动煤炭企业良性循环发展[10]。

2.6 忽视对已有专利的保护

企业研发部门重视自身的新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而忽视了对企业的现有专利保护,呈现出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和管理水平滞后的特点,一旦遭遇专利侵权问题,企业创新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11]。原本企业有比较好的技术创新点,但如果没有对专利的保护,不仅无法真正实现保护企业智力成果的目的,更不能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新的高价值专利的研发和对企业已有的专利技术保护双管齐下,才能够让专利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

3 煤炭企业专利培育的途径

3.1 企业的自主创新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培育高价值专利最直接的手段,企业自身应重视专利布局在企业不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开展有效宣传和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和员工的专利意识。制定专利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向技术研发部门的投入适当倾斜。不断挖掘和培养发明人,鼓励员工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工程技术中的科学问题。企业如果运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克难攻坚,一定能逐步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12]。

3.2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培育专利

企业要走出过度依赖劳动力发展自身的舒适区,积极寻求和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外界多方面的协同合作,探索专利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模式,这是企业培育专利最有效的手段。企业通过与煤炭开采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多方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专利培育模式,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的科学问题出发,搭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研究平台,建立互利共生的专利创新协同联盟,分工协作不断形成煤炭行业技术领域专利池,在应用中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13-14]。这样既解决了领域内专利方向不专一的问题,又增进了行业间的沟通与联系。用好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培育专利,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发展,有助于高校发展,有益于国计民生[14]。

3.3 收购专利

企业从外部收购已有的专利,是企业培育高质量专利最快速的手段。借助专利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短期难题的攻关、市场竞争的快速化解和发展瓶颈的突破,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宝贵的优势。高价值专利的产出需要很长的培养周期,专利收购可以快速帮助企业解决专利创造的来源问题,缩短周期,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主专利研发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育模式一定要及时跟上,待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高价值专利后,完全可以实现专利的自主化,再围绕企业自身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部署,提升企业形象和自身定位[15]。

3.4 委托专业机构代理

目前煤炭领域单独设有负责管理知识产权事务机构的企业数量还不多,从业人员也较少,素质相对不高。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缺乏足够意识,获得科研成果以后,不是去进行专利申请,而是热衷于论文发表和成果鉴定,这将会造成新颖性的丧失,如若监管不到位,还将会使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外泄。聘请资质健全、经验丰富的专利代理机构,一方面能缩短高价值专利的研发周期,提升专利撰写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借助于专利代理机构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法务部门的通力协作,建立起专利保护的铜墙铁壁,避免专利侵权对企业造成的形象和经济损失,巩固已有专利成果,保护企业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16]。

4 结论

围绕我国煤炭领域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领域企业的专利申报数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煤炭开采领域企业中拥有自主专利权的仅占1.10%。专利数量的稀少和质量偏低阻碍了煤炭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2)企业自身缺乏专利战略布局、过度依赖劳动力而忽视对专利的培育,在专利事业方面的投入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和易流失以及外部扶持力度不够是煤炭领域企业专利数量少和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3)针对目前煤炭领域企业专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专利培育的路径。在提升企业自主专利培育能力的同时,要积极进行企、政、校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培育产学研用一体式专利培育基地,也可以短期采取收购专利的形式抢占市场先机,聘请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逐步完善企业专利布局。

猜你喜欢

煤炭企业煤炭专利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