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中的辩证法思想

2021-01-02

关键词:党管总书记人才

赵 亮

(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平稳发展的保障,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驱动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高瞻远瞩的历史视角,对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做出诸多指示,形成了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他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马克思还强调人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价值,认为人具有能动性特点,能够成为生产力其它要素构成的主导力量,离开了人,生产力的其它要素——不论是劳动对象亦或劳动资料(比如机器)——都是无意义的存在,无法在劳动生产中发挥作用。[2]

对于“人才”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才”概念的解释可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人才与社会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其二是,人才特指在这个社会中掌握了专门技术的人群。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人才”概念的理解,在其它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中仍有佐证,都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人只有在与社会的联系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个人发展,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技术,最终成长为“人才”,进而对社会构成进步意义,而众多人才的形成和汇集最终将凝聚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反过来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撬动所有资源的密钥,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决定性资源。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改革……就需要人才”,面对党在每个历史时期确定的各项任务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在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资源是人才资源。[3]348他还多次引用中国传统典故“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等加以诠释,同时对党如何吸引人才,组建一支强而有力的干部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示——求贤若渴地寻找人才,各尽其能地使用人才,[3]344实现寻才、爱才、用才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充分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执政人才观和以才兴邦的用才意识。

人才是引领科技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所创造的,被人所应用的,离开人这一主体,科学技术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才。

二、善于抓重点,坚持党管人才

(一)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坚持党管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为人才工作是关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具有战略意义,要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国家发展的最优先位置,努力培育和聚集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力全面的创新人才。对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在于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就要求在选人用人等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管人才,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人才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以及坚实的群众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征程中取得了丰富而伟大的成就。因此,作为一项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工作,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从宏观上来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人才工作的重点,才能充分明确人才工作的方向、目标、要求以及任务。

坚持党管人才,有利于把握人才工作中的政治方向、发展方向。把握政治方向,即在人才工作中,各级党委要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协调的优势,适度强化政治引导,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人才的政治凝聚力。把握发展方向,即在人才工作中,各级党委要实现不断强化各类人才对党和国家总体发展趋势和奋进目标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人才自身的成长和推动我国人才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坚持党管人才要善于抓重点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不是毫无重点和无的放矢,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唯物辩证法,看问题和做工作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党管人才要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即有重点地管。具体来说,党管人才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在宏观管理方面、政策协调方面、服务方向方面、人才战略规划方面制定和落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趋势的重大政策和方案。

其次,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人才来讲,所谓“德”,首先应是政治品德。如果一个人政治上有问题,那么他的能力、职务越强越高,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就越严重。因此,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政治标准第一性的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忠于党、忠于人民,有牢固理想信念的人才,而对政治上有缺陷的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坚持党管人才,要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路,为人才工作的突破创造了充分条件,提供了良好契机。人才工作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自觉把人才管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改革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人才改革试点项目、稳步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难题。人才工作的改革创新还要突出重点,比如将“如何吸引人才流向基层”、“人才工作如何简政放权”、“如何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等纳入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使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不断稳步向前发展。

三、用联系和发展观点集聚人才和激发人才活力

(一)坚持普遍联系观点做好集聚人才工作

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国家繁荣富强离不开各方人才的集聚以及人才的贡献。做好这项工作要处理好人才集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人才集聚与环境、开放等社会现实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是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前提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和集聚优秀的人才。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能力,有利于通过人才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稳固强国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之良好环境氛围。

关于人才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政策开放的重要内容,[4]不论国家还是单位,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人才结构、质量或数量上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因此,从古至今,汇聚人才,广泛凝聚人才的力量,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和保障,而增强人才的开放度将为人才集聚提供前提保障,秉持以“广”聚“精”的基本策略,必能水到渠成汇聚济济人才。

(二)遵循规律是集聚人才的基本手段

遵循规律是集聚人才的基本手段,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把握人才集聚的基本规律。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竞争、供求和价值规律是市场规律的重要体现,这与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异曲同工的。集聚人才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只有顺应市场规律自主调节机制的人才集聚模式,才能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人才资源。

聚集人才除了遵循市场规律之外,还应该承认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并最大限度发挥其在人才工作中的作用。要承认和尊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承继规律,认识到“师门”的传承和同行间的“传帮带”,能够使被传承和被带领的一方在其专业领域内得到迅速而有效地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有助于形成“传承型人才链”;要承认和尊重人才涌现过程中的扎推规律,人才的成长通常有着在某一特定空间和时间内集中、扎堆、成批出现的现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发现和获取人才;在看到个人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环境对人才创造力发挥程度的影响,看到人才的成长最终是取决于个人努力和社会环境的“合力”。

四、用对立统一规律评价和管理人才

(一)界定人才既不拘一格又严谨庄重

对于人才的界定,既要无格,又要有格,是不拘一格和严谨庄重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人才的举荐、界定和使用应“不拘一格”,认为“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总是拘泥于一格,会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压制。他多次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工作中,应该打破旧成见、旧观念、旧标准,强调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和界定人才,应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让每个人都公平地享有成才的机会:既重视取得成就的人才,也关注有潜力的人才,不断开拓选才和用才的渠道,用更高的站位、更宽宏的态度,使优秀的人才能都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表达出他在人才界定问题上所遵循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原则。

但是,全然无格则无法真正把握评判人才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优秀的人才都应具备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才的基本品格。“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5]第二,爱国是人才的基本精神。优秀的人才不论身在何处都有一颗“中国心”,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第三,拥有专业技术或专门技能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我国当下“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大环境下,各个领域的人才应具有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体现了他在人才界定标准上的严谨态度。

(二)评价人才既重视成功又宽容失败

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创新型人才,也就谈不上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竞争中也无法获得主动权。基于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大力鼓励各行各业各类人才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

对于科技人才在科技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做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给予高度重视。他强调,要鼓励科技人才多出成绩,不仅要用事业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毅力,同时也要注重物质回报,使人才能够“名利双收”。所谓的名就是获得相应的荣誉,而利则是获得物质上的奖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有人才管理机制应进行适当改革,改革的目的和重点是使人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对于科技人才在科技实践中的暂时失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宽容失败。对于现代科技发展来说,其涉及面相较以往更加广泛,受到外界制约或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失败的概率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同一科研课题,实力相当的两位科研带头人可能因为客观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得出两个偏差极大的成果,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历史上,科学发展也始终是在失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进步的。因此,对于科研乃至任何事物来讲,并没有永远的成功和失败,两者总是相对立而转化,相统一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一基本原理,允许科研人才试错,表达出他对高端人才的最大关爱和信心。

(三)管理人才既促进流动又鼓励开发

人才流动和人才开发是人才管理工作中的两大核心问题。人才流动指的是人才工作性质、地点等重要因素发生改变,代表了人才管理工作中绝对动态的一面;人才开发指的是将人的智力、知识、技能等作为一种资源,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加以挖掘,代表了人才管理工作中相对静态的一面。新时期,在人才管理工作中把人才流动和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对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大有裨益。

2016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推出一系列健全人才顺畅流动的政策,旨在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障碍,真正将自主权还给用人主体和人才。比如,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松绑户籍制度;为各方面人才的自由迁徙、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扫清障碍,让创业创新的机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共享的改革红利;让各方面人才均能各尽其才,充分迸发创造和创新的活力,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人往高处走”是正常的人才流动趋势。人才流动越频繁,说明在这个社会中人才自我成长的速度越快,而人才成长速度越快,一部分在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缺乏优质资源的地区和单位因人才外流带来的困境就会表现得愈发明显。因此在鼓励流动的人才管理趋势下,如何把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和压力转化为人才发开的巨大动力和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早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相关思想和举措,认为对于一个客观条件不占优势的地区和单位(譬如当时的正定县)来讲,本地人才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提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积极鼓励和扶持自学成才”,[6]只有这样,才能化弱势为优势,使地区和单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浪潮中不至丧失发展的基本动力。总的说来,人才流动和人才开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才流动加速了人才开发的需要,人才开发的成果又能为人才流动提供源源不竭的新资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广度,秉持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人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诸多重要论述,为我国人才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夯实基础、开辟道路。

猜你喜欢

党管总书记人才
人才云
不断提高党管武装工作质量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声音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抢人大战”要抓住党管人才的“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