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言教学艺术分析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课堂教学

王 瑜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甘肃 庆阳 74500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新的形势下,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教师的语言缺乏艺术性,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过于朴实平淡、不够丰富,致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一现状,关注教学中的语言,不断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性,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概述和现状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概述

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在《礼记·学记》中指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关注自身的教学言语,确保借助简洁而通达、精微而完美的语言开展教学。由此可见,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语言尤为重要。因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艺术,才能借助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构建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最终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面对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需求,教师语言教学得到关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并不十分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语言比较平淡、朴实,缺乏丰富性。在这种枯燥的教学语言中,致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难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所采用的课堂语言不够规范,常常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所采用的教学语言也存在颠三倒四的现象;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借助方言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常常存在吐字不清晰、发音不准确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有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照本宣科读课文,教学语言十分呆板,缺乏灵活性、感染性和启发性,不仅难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

二、高中语言教学遵循原则分析

高中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真诚善意。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应有、必备的心态。因此,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时候,应对学生抱有一片赤诚之心、善意之心,借助循循善诱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活跃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原则二:尊重原则。尊重是提升课堂语言教学艺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采用的语言必须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切忌对学生进行侮辱和伤害,以免学生在语言软暴力下受到伤害。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课堂语言时,应以尊重学生作为基础和前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育语言,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原则三: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语言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准确、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开展教学。否则,一旦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就难以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坚持语言可接受原则上,还应关注教学语言的通俗性。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开展教学,避免语言生硬、抽象,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原则四:多样化原则。教师在优化课堂语言的时候,还应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语言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中,达到最佳的接受效果。

三、高中语言教学艺术改进策略研究

(一)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

在2017年教育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针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具备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正确的发音,还应进行清楚的表达,不断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且在开展教学时,能够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启发性、有效性等,力求借助规范的语言,将意思表示清楚,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含糊其词的语言,包括或许、大概、可能等。另外,在规范性语言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正确运用语法知识,切忌教学中出现病句、逻辑错误等,还应坚持简洁的原则,避免课堂教学语言冗长、拖泥带水,导致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糊里糊涂的现象。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备激励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研究中,曾经明确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时候,应明确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大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将内心最为真实的观点、想法、态度等明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要富有感情,具备极强的激励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评价进行改进,使其成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包括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具体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的时候,切忌千篇一律、敷衍了事,必须要坚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或者利用激情的口吻,或者采用温情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感悟到来自教师的关怀、鼓励等,进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提升课堂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教师的语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也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借助清晰、精准、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艺术,带领学生逐渐走进知识的宝库中。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应结合每一篇课文内容,结合其具体的感情色彩,或运用绵绵春雨般的语言,或者采用激昂的语言,或者采用深沉的语言,促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中,快速走进文章的学习中;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标准化、生动性,还应适当增添一些幽默,借助幽默、个性化的语言,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些乐趣,使得学生在幽默的语言中,逐渐消除学习的疲劳,进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结合课堂教学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语言

基于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规范性、生动幽默性,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语言,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课前导入中应关注语言的趣味性

课堂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基调。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教师所选择的导语尤为重要,良好的导语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带入到教学中。基于此,高中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言时,应避免千篇一律的语言,应结合学生的成绩、学习目标等,借助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前导语的时候,应灵活借助常见的谈话法、激发法、提问法、故事悬念、猜谜语等方式,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自然而然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语言的时候,就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周杰伦的音乐《枫》。接着,教师说道:“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如此,学生的欲望得到唤醒,开始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对有关秋天的诗句进行联想”。学生一一回答,说出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最后,教师说道:“自古以来,秋天都会让文人墨客产生悲凉、抑郁的感受。那么,我们伟大的领袖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其中抒发了他什么样的胸怀?展现出怎样的抱负呢?”如此一来,学生的欲望被彻底激发,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继续学习中。

2.课堂提问时应巧妙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带领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产生学习热情。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常常出现“提问语言杂乱无章、提问语言磨叽”等现状,致使课堂提问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为了真正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语言进行设计,真正做到“简问、巧问”,切忌问题语言繁杂、杂乱无章。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语言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激发式语言开展提问。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提问语言,确保这里语言能够指引学生进行思考辨别,能够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就对语言进行了设计: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重重障碍,面对这些障碍物,我们是选择一一除去,还是另辟蹊径?

第二,借助类比式语言提问。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类比的语言: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今天来游览一下苏州园林,看看园林有什么特色,美不美,美在哪里。如此,通过类比的语言进行提问,创建了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

第三,循序渐进语言开展提问。教师在开展课堂提问的时候,切忌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教师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语言开展提问。例如,在《灯》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语言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语言组织方式:本文中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情?注重对灯的特点进行了哪些描述?灯又象征什么?赞美灯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如此一来,真正提升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语言的精准、优美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将新知识、新理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必须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确保语言的精准、优美性。因为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必须要具备鲜活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生命力,不仅仅精准简要,还应具备极强的美感。具体来说,应包括:音美(主要是采用普通话开展教学)、意美(教师的语言必须要足够准确,能够精练、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形美(主要是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应避免枯燥、一味平铺直叙的方式,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得语言更加多样化,更加优美)、情美(主要是指教师所选择的语言应具备道德美、情操美)。虽然说语言美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将每一堂课都打造成一篇精美的散文,也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保持准确、精要、通俗和幽默,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艺术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自身的语言,还应遵循一定的语言原则,不但提升语言的规范性、激励性、精准性和优美性,还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语言,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语言课堂教学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