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30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意境诗歌

陈 伟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因为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教学质量评判的根本。但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长期盲目地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不但会使学生对诗歌知识理解上出现问题,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误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语文学科中诗歌教学的发展。针对这一个问题,教师要对诗歌教学方面进行研究,能够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知识。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指出并且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利用诗歌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几千年来各代文人的象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取到诗人所投入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发现古代的文化背景,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诗歌的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逐渐地产生出一种高尚的品格,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逐渐地提高。

二、诗歌教学应针对哪些方面

(一)诗歌鉴赏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诗歌最明显的环节就是诗歌的鉴赏,诗歌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所使用的每一个句式都是那么的优美。在高考对诗歌的考核中,诗歌的鉴赏开始逐渐地受到了重视,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进行练习和总结,他们可以逐渐地加深对诗歌中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诗歌鉴赏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出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诗歌教学的发展。

(二)诗歌朗读方面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教学的环节,对于诗歌方面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读写背诵,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感情,让学生无法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朗读是指让学生有感情地去阅读诗歌内容,通过渗透自己的情感来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使用正确的语感、语调和语速来找到正确的朗读技巧,让学生逐渐地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提高对诗歌的学习效率。通过诗歌的朗读还可以逐渐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利用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不仅仅是成绩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审美这一方面,优秀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歌教学当中,诗歌中有着众多优美的语境和意境,教师通过这点内容就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进行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诗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使用一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诗歌内容,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通过诗歌传承优秀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承担的任务,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将优秀的文化素养进行传承,而在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当中,每一首诗歌都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文化素养,它们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将这些内容传承下去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要承担的义务。因此,在进行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文化传统作为教学的方向,能够使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诗歌内容,从而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

三、高中语文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一)在课堂构建出空间情境

每一首诗歌都有着所对应的意境,而针对这些意境教师就可以创建一个相似的空间情境,通过创建出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情境来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歌时,这首诗的主要学习目的是理解诗人运用联想、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表明政治抱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领悟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实质。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屈原这个人物特征和楚辞的知识,并且根据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从而能够建立一个情感情境,激发出学生的感情共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当中去认真地学习《离骚》中的知识内容。当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课堂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所创建的情感情境中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在情境当中让学生学习到屈原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能够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激发出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出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的学习需要一个目标,盲目地学习只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只有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够快速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根据所要教学的诗歌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个问题来对诗歌内容进行探究,让学生能够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从而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仍以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歌为例,教师先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离骚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就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问题的思考中获取到丰富的知识。例如: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兮”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楚辞和屈原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能够总结出:“兮”是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用在句中时,能够起到语音延长的作用;用在句间时,能够表达语意未完的意思;用在句尾时,就起到感叹的意思。在《离骚》这篇课文中,“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结束。“兮”的应用不仅增强了生活的色彩,还能使诗歌内容在阅读时起到抑扬顿挫、婉转动人的效果。通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诗歌的探究和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诗歌活动促进鉴赏能力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这句话就能够发现,真正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鉴赏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帮助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能够增加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主动对诗歌进行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比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这首词是李煜所写的词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在课堂开始前,教师组织一场朗诵活动,比一比谁投入的感情最能体现出李煜的情感,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这个活动当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对于“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中,反映了诗人悔恨、追思、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得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这9个字,把全词所表达的感情都映入在其中。通过这种对单个句子进行朗诵,先理解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对历史背景和作者所经历的事情来进行思考,联系全文所要表达的含义来总结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知识积累促进鉴赏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正处于一种巅峰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因此,在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经验,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认知面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素材,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能够在知识的积累中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氓》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按照段落帮助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内容,例如第一段是定情的意思,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第二段是恋爱的意思,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第三段是懊悔的意思,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第四段是被抛弃的意思,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并且说明了男子对待爱情的不专一。第五段是劳累的意思,叙述了婚后的劳累、悲苦的生活,体现了女子的善良和勤劳。第六段是决裂的意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在学习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看待这篇课文,能够不断地积累到诗歌的知识,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将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融入感情进行朗读

朗读是诗歌学习中必须要拥有的一个环节,但是朗读并不是随意地进行阅读,它需要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抒发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投入自己的感情,利用正确的语调和语速来朗读诗歌,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这篇诗歌时,它是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有感而创作的,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结合巧妙的手法,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的爱情悲剧体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其实就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可歌可泣的爱情赞美的思想。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前,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这篇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正情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情感投入到朗读当中,教师利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抒发这种感情,从而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促进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发展,并且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利用诗歌意境促进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高中学生要重点掌握的一个能力,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当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句子诗人都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境,这些优美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在进行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诗歌的意境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地理解诗歌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这首诗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它描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别情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这首诗写了诸如皎月、白沙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意境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能够逐渐地感受到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春江月夜图,并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能力。

总之,诗歌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对诗歌教学的方向进行研究,让课堂教学逐渐地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利用诗歌中所包含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的研究,找到正确的教学思路,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到诗歌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促进诗歌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意境诗歌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诗歌岛·八面来风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