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探究

2021-01-02陈本钰

课外语文 2021年3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情境素养

陈本钰 卫 佳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一、语文思维培养的意义

语文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中,思维始终都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掌握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便是其中之一。

语文思维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加工的过程,审美和吸收的过程。相对理科思维的严谨的态度,语文思维是富有想象和情感的,并且是多元的包容的综合的思维。语文思维培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素材进行思维的加工和思维的训练,从而获得对语文的审美体验,并掌握语文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今天要谈的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掌握一定的汉语使用技巧,并在对汉语的建构与运用,以及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富有情感、想象、审美等等具有语文特征的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某个思维能力,而是多种思维能力综合的结果。语文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思维能力的一般性,也具有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能力从广义来看,包括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力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能力,而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内在核心的能力。因此,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思维能力有感悟力、概括力、反应力、转化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语文思维能力是由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所决定的,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扎根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语文要在“听说读写”四个行为方面进行学生的素养的提升。后来大家补上了“思”,认为“思”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素养之一。这里的“思”具有一个广泛的含义,可以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价值等等方面。这体现了,语文学科不是简单地要求外部行为能力的提升,还有内部思想层面素质的要求。大家意识到语文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所承担的责任。从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主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扩展。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语言技巧的掌握,更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语文思维培养的原则

语文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语文思维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语文思维培养要以具体的语文实践为依托。也就是说,语文思维培养不能脱离语文课堂教学,脱离了课堂的教学而凭空进行思维的培养是虚假而没有意义的。语文课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无论是小说、诗歌和散文,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将随着实践的不断扩展而深入和发展。因此,语文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应该在语文实践中去探讨思维的培养。例如将语文思维培养与古诗词相结合,以古诗词作为手段,从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究语文思维的培养。古诗词具有含蓄性、凝练性等特点。且古诗词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语文思维培养要与语文知识教育相结合。这是为了避免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出现为培养而培养,只关注学生的思维,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的现象。我们进行思维培养,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不能矫枉过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的人,饱读诗书但是思维木讷愚蠢,有的人虽然思维灵活,却大字不识,没有一点文化。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必不可少地要去谈高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了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与思维培养并不冲突,反倒是相辅相成的。应做到通过知识的教育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第三,语文思维培养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相结合。语文思维培养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主要的培养对象。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思维特征,应该根据学生的阶段思维特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比如“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形象思维获得较快发展,二、三年级时他们的思维趋于基本稳定和成熟”。语文思维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征来进行,要把握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迅速发展,学生进入高级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进入一个剧烈地发展、变化和成熟的阶段,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思维培养中,要关注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思维的培养要以具体教学实践为依托,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并且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

三、语文思维培养的过程

我们根据思维的发展,将思维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按序为境遇、启发和迁移。根据思维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符合特征的教学模式。依次分别为情境教学模式、问题启发模式以及文本对比模式。

(一)思维的境遇——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境遇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有一个前置的环境,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陌生感。相应地在这一阶段,可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境遇主要是指能够诱发思维的一些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主要指思维者的空间环境、情感境界、内心境界等等。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用得最多的是情境教学模式。在学界对情境教学有很多解释,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是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情景,这些情景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智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情境教学是富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情境创设的方法多样,各有千秋。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能够置身到教学的情境之中。

在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情境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老师用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课堂的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飘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余映潮老师选择一段优美的语言描写为导入,将同学们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这段文字的选择,是富有意境和氛围的,同学们在朗读之后,思绪一下子进入到一个朦胧而幽怨的环境中,为之后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奠定基础。境遇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基础。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融入语言的情境之中,在语言的情境中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身的体悟和感受,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境中,更好地领悟到文字背后的魅力。情境教学模式的使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到语文教学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初步的感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境遇,为之后的思维的启发和迁移奠定基础。

(二)思维的启发——问题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产生思维的境遇之后,需要对思维进行启发。思维的启发,是进行思维培养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可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常言道:“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问题和疑惑往往是思维活跃的条件。设置问题往往能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可以引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问题设定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和冲突,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启发思维。当然问题的设置是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难度要适中,时间要适宜,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多,一般设置两个核心问题即可。核心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最根本、最直接的问题。

于漪老师在教学《如梦令》时设置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这首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想法?小组先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派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写下来。”该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但是贯穿整个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设置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得到启发的过程。问题的呈现激发着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激发我们的情感与灵感。问题可以引发我们去记忆和感知,去观察与体验,去注意与探寻,去思考与想象,去发明与创造,去操作与控制,去交流与沟通,去合作与竞争,去协调与超越……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促进思维的启发。问题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不一样,主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思维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思考。问题教学法,可以贯穿课堂的核心,同时也可以撬动学生思维的关键。

(三)思维的迁移——文本对比模式的运用

思维的境遇是开端,思维的启发是关键,那么思维的迁移是目的。思维的迁移,是思维得以发展和延伸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可采用文本对比模式。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高级形态。在心理学上,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学习迁移的现象。学生思维的迁移,是学生由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关键。我们的大脑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不是简单对知识进行储存,而是需要将知识内化于心。在今后不断地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和新的问题时,旧的知识和经验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本对比的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那么何谓比较阅读?可以这样阐释: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即把教学中的一些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材料、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同类的学习中,而在多样式的对比中获得思维的迁移和发展。对比不是教学的目的,但却是教学中促进思维迁移的关键。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不能单一地死板地进行对比。对比的形式和角度不同,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对比形式多样,需要我们灵活使用。在教学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将《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进行对比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是学生初中时所学过的作品,学生较为熟悉。分别从词的内容、风格、情感等方面来对两首词的异同进行对比。

比较是进行思维培育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思维形式,它是很多方法综合使用的结果,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采用文本对比模式,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入展开。学生实现思维的迁移,是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思维能力的体现,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

四、结语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思维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过程,根据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以及文本对比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情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培养思维能力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