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组教学,让理解更深刻

2020-12-31徐晓林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徐晓林

【摘 要】题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中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知识归拢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对知识的对比训练,让学生能够分层次的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题组教学;学生;小学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来源于不断的练习,大量的练习只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对练习精心的进行设计,将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知识归拢到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题中发现知识间的规律,通过前后知识的对比,提升解题技巧,强化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题组教学,提升了知识的系统性,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水平强化知识理解,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对比性题组,强化知识认知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对于错误的发生,教师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批评学生,而是应该正确地分析错误,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纠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间有着共通之处,学生很容易混淆,常常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的题组,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的认知题组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理解,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爸爸的体重是7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3/7,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对于学生来说,这道题目比较简单,但越是简单越是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可设计不同的问题强化问题认知:(1)爸爸的体重是7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3/7,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多少千克?(2)爸爸的体重是70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4/7,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3)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4/7,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明体重是爸爸的3/7,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由一道题目延伸出更多的题目,数量关系不变,但解题过程却发生了改变。学生通过题组进行对比,轻松的掌握了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计题组,将不同解题思路的相似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似题目间的关系,对此类型的题目有了更清楚的认知,降低了学生出错的频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拓展性题组,激发创新意识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源于课本教材,但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为学生呈现的只是必要的结论和概念,并没有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但这也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以此为基础,教师可进行拓展性题组设计,直接呈现教材内容的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知识”时,有一道题目:植树节到了,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植树,六年五班一共栽了200棵树,其中成活了190棵,请问所栽数目的成活率为多少?这是一道求百分率的题目,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可依据此题目进行相关拓展训练,如:(1)在此次植树过程中,六年五班一共栽了200棵树,其中有10棵未成活,请问树苗的成活率为多少?(2)在此次植树过程中,六年五班一共栽了200棵树,假如成活率是95%,请问成活了多少棵树苗?(3)在此次植树过程中,假如成活率是95%,想要成活190棵树苗,需要栽多少棵树?(4)在此次植树过程中,假如成活率是95%,请问未成活的树苗是多少棵?如此设计进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中,知识内容的讲解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定,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一题目多种问法,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递进性题组,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在学习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时,更是感觉思维压抑,不能很好的进行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递进性题组的设计,让学生逐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都会有所收获,能够找到不同知识间的本质差异,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内容时,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的形式教学: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你能够将它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略做思考回答: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提问: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直角三角形两者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稍有迟疑后回答:一半。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所拼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发现两者的底和高是一样的。教师再次提问:假如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或是两个钝角三角形会组成什么图形?是不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逐层深入,学生不断思考,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认知。

递进性题组的设置,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层次感,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来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题组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思考过程富有一定的层次性,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申万泽.小学数学课堂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 2019 (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陆洪闸小学校)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