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盛旅游之文化“魂”
——乐山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0-12-31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乐山文化遗产资源

张 舸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乐山,“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四位一体,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乐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实地调研中却发现,乐山在文旅资源开发、打造支撑性文旅产品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如何让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开发中真正“活”起来,是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亟待思考的课题。

1 乐山文旅资源优势

1.1 文化积淀深厚

乐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素有“天下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中国唯一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乐山大佛、峨眉山、东风堰)。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孕育产生了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代表的佛禅文化,以峨眉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郭沫若、革命烈士丁佑君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山水环城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民族民俗风情为代表的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这形成了以名山名佛名人名城为代表、有深厚底蕴的乐山文化。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1]有不可移动文物2 645项,其中古遗址183项、古墓葬850项、石窟寺及石刻171项、古建筑829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0项,其他遗产92项。[2]

1.2 旅游资源丰富

乐山旅游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市,居四川省第二。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各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各1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3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2处。[3]沙湾郭沫若故居、金口河大峡谷、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沙湾美女峰、沐川竹海、五通小西湖,以及犍为罗城古镇、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等特色景区与3处世界遗产串珠连线融为一体。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 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6%。[4]

保护好古嘉州的传统街巷、古老宗祠、古村乡情、碧水蓝天的乐山,在景色宜人的同时,必能成为一座“动听”的城市。2018年6月,四川省委赋予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使命,打造以文旅融合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典范,乐山底气十足,未来可期。

2 乐山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现状

2.1 保护意识不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受到较好保护外,省、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影响力有限。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认识“误区”,统筹区域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上着力不够。特别是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历史街区伴随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重大工程建设而消失于“现代文明”中。据资料显示,乐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与第二次普查相比,30年间,文物点消失了30%以上。

2.2 保护资金有限

资金投入不足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一直以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分级责任制,中央财政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由于省级财政投入保护资金有限,市(县)级财政投入保护资金更为困难。对乐山来说,乐山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相对容易些,但境内众多省、市级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由于保护经费有限,维护修缮不济,部分遗址破败现象突出。如乐山中心城区龙神祠曾是乐山城市文化的名片,在2014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成为永远的遗憾;市中区罗汉镇的宋氏祠堂年久失修,风化严重,已不复往日风采。

2.3 保护利用商业化

部分县(市、区)政府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出于商业和土地开发的考量,重开发建设,轻保护管理,部分承载着老乐山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老霄顶、文庙、皇华台,如今已深藏在繁华商圈中。有的地方盲目跟风建设“仿古一条街”, 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一些地方将非遗项目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开发利用,忽略对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重心偏移,弱化非遗文化内涵,导致保护传承中的走样变形,使非遗丧失原真性。

2.4 保护传承断代

乐山现有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23人、市级传承人118人。目前,乐山绝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年过花甲,传承后继乏人。如夹江年画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川渝地区曾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列为三大年画派别。现今的夹江年画随着岁月更迭,传承者寥寥无几。曾经受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青睐的嘉州宋笔,随着20世纪90年代企业转制,制笔厂名存实亡,仅剩几名制笔工人勉强艰难地坚守。后继乏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

2.5 多头交叉管理

乐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大多由文化部门管理,部分由文化、文物、经信、民族事务、宗教、旅游等部门管理,由于历史权属原因,仍有个别文化遗存由不同的机构(单位)管理。受制于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形成“多张皮”现象。如2014年烧毁的上百年建筑“龙神祠”归属乐山中百商场有限公司管理;乐山文庙和老霄顶由园林部门管理;文幼章故居由乐山市人民医院管理等,这些单位对文物的管理仅限于权属层面,文保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处于无人过问或无力过问的状态。

2.6 文旅融合不深

地处乐山大佛风景区的千年古刹乌尤寺以及雕饰精美的汉代麻浩崖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城区众多古城墙、古城楼、古民居等大多为断壁残垣,大部分景点仅融入单一历史遗迹,没有将影视、艺术、文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故事、舞蹈、歌曲等融入其中,游客参与互动与体验性不强。文旅融合低层次、表面化,产业链小,品牌少。

目前,乐山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只是简单的粗放整合,深度融合不够,重自然山水、轻历史文化,重观光游览、轻文化体验,重单一建设、轻系统规划,门票经济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渗透力弱。传统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后,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二是文旅发展滞后,经济效益不乐观,高新技术文旅企业数量微乎其微,文化旅游驰名、著名商标和重点文旅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只能“待字闺中”。三是科技融入低,“文化+科技+旅游”业态发展滞后,没有真正形成产业。

3 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保护为先,完善机制力促保护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消除认识误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是狭隘地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是要深度发掘、适度保护性开发利用,让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并转化成生动的文化、教育与经济力量。对乐山来说,只有开发利用好禀赋的历史文化资源,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色,形成乐山新的文化竞争力。二是创新工作机制。要按照国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要求,切实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涉及的体制机制、规划编制、保护资金等工作落到实处。理顺乐山景区(景点)与旅游管理体制机制,革除文化资源多头或交叉管理体制,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市境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维修、利用等工作的研究、咨询、监督和技术指导,完善市民、游客和舆论对乐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机制。三是完善规划编制。修订完善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峨眉山古建筑群保护、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峨眉山世界遗产保护等专业规划,以及乐山大佛、峨眉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分类编制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抢救修缮工程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为乐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力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四是落实专项经费。市级财政应落实乐山市历史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金以捐助或投资等形式参与公益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经费,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建立乐山市所有不可移动文物与馆藏文物以及非遗项目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互联网+”在文物、非遗展示中的应用,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手段,加快推进文物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发高品质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文化需求。

3.2 植根历史,兴盛旅游传承记忆

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的符号,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乐山钟灵的山水、灿烂的文化。依托“名山、名佛、名人、名城”最显优势的世界级生态和独特历史文化,兴盛乐山文化旅游。一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不仅要依靠自然生态资源,更要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体现乐山城市的历史凝重感和文化彰显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文为魂,深挖乐山佛禅文化、名人文化以及彝族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纸文化、盐文化等具有“乐山符号”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做实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增强乐山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二是修缮历史文化街区。探寻乐山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的“魂”,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重点修整张公桥、县街、玉堂街、御史巷、白塔街等历史文化街(巷)、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历史建筑较为密集,能够反映古嘉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和古街风貌的恢复和修整,让旅游者在不同街区感受乐山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三是开发历史景观资源。乐山城区来薰门、育贤门、万景楼、文庙、叮咚井、张公桥、草堂寺、桂花楼、龙神祠、麻浩崖墓,以及祭祀陆通、扬雄、郭璞、李白、 邵博、苏轼、黄庭坚、晁公武等八位先贤的“寓公庙”,还有嘉州古城墙、会江门上的唐代荔枝楼、清代铁牛门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与文物景点,涉及大量历史人物、诗词、典故,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复原这些名人遗存,修缮文物古迹,展示乐山积淀深厚的历史底蕴,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为世人留下思景怀古的昭示。四是开展民俗和非遗文化展示。在传统民俗节日以及乐山旅游节庆中,将“嘉阳河”川剧艺术、沐川草龙舞耍、峨眉武术表演,以及夹江竹纸、夹江年画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引进嘉州长卷和嘉定坊文化旅游街区,开展技艺展演、体验,并分门别类打造以非遗为主题,以人的文化活动为主导,静态墙面展、非遗实物展为补充,动静结合的传统文化展示馆(含传习所),延续古嘉州历史街区原有的文化功能,传承历史街区所包含的文化血脉与精神,让旅游者充分领略魅力乐山的旖旎、文化名城的灿烂历史,兴盛乐山文化旅游。

3.3 规划引领,文旅互动创新格局

一直以来,外界曾赋予乐山“佛大城小”的“标签”。乐山大佛举世闻名,城市建设相形见绌,无法承载起“名佛”应有的大旅游氛围。一是规划引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做好景城、山水、佛城一体的科学规划,充分展示乐山“半城山水半城绿”,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相依的独特韵味,让更多人慕大佛之名而来,为城市人文历史、美景而停留,消解乐山旅游“上山不进城、进城不过夜”的“半日游”尴尬。二是文旅定位。要围绕“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以“四川旅游首选地”和“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支撑,挖掘和传承乐山传统历史文化,特别要找准“四川旅游首选地”和“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两大内涵定位,突出佛禅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致力打造兼具国际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嘉州新城。三是构建体系。围绕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和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景城一体及对旅游景区项目的依托支撑作用,致力构建乐山国际旅游产品体系、形象品牌体系、交通体系、服务体系、城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推进乐山大佛国际旅游度假区、峨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建设乐山旅游集散主中心、峨眉山旅游集散副中心,形成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是全域旅游。发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旅游线”的辐射效应,统筹做好峨边黑竹沟景区、五通桥“小西湖”度假旅游区、犍为古文化旅游区、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沙湾郭沫若故居、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沐川川西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区等特色旅游区建设。整合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线路,串联犍为嘉阳小火车、同心桫椤湖、沙湾沫若文化苑、峨边黑竹沟以及沐川川西竹海等区域特色旅游板块,推动乐山旅游由“一山一佛”到多点多极的全域旅游发展。[5]

3.4 整合资源,依托市场创新产品

以“佛文化”为灵魂,整合提炼民间民俗文化、生态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一是做精“遗产游”,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佛禅文化、山水文化为核心,引入遗产城建设理念,分步实施遗产公园、遗产廊道、遗产城镇等遗产体系建设,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创新文化遗产城市建设,开发城市遗产游。二是做优“古文化游”。以嘉定坊—嘉州长卷、峨眉院子、郭沫若纪念苑、犍为文庙、峨眉武术文化小镇、乌木珍品博物苑等为主体,串联乐山麻浩崖墓、五通古汉陶窑址。农耕文化、儒学文化、餐饮文化,以及犍为蒸汽小火车和煤矿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让乐山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弘扬和传承。三是做实“体验游”。放大一座山(峨眉山)、一尊佛(乐山大佛)效应,衍生打造峨眉山—沙湾美女峰—马边大风顶—峨边黑竹沟—金口河大峡谷生态探险风情游,开发攀崖、蹦极、探险、文化与科考游、自驾游等户外旅游产品,以及峨眉山—市中区—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文化民俗体验游,夹江县藏羌彝文化产业园—千佛岩—东风堰—马村纸坊文创旅游,突出藏羌彝文化、佛教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和非遗文化等特色。四是做细“彝区游”。市境内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所在的小凉山地区,是彝族先民生活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俗和文化,创造了丰富的典籍、礼仪、服饰、风俗、制器等文化,成为小凉山彝族文化的源头和宝库。利用这些极具魅力的彝族传统文化优势,着力发掘民族风俗民情,打造彝族特色民俗文化产品。五是做强“古镇游”。以市中区苏稽镇、峨眉山市罗目镇、犍为县罗城镇和芭沟镇、沐川县箭板镇、井研县千佛镇等省、市历史文化古镇为主体,以保护性开发利用为前提,突出古镇传统历史文化,打造乐山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升级版。六是做活“遗址游”。乐山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历史底蕴丰厚。要启动工业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整理保护、挖掘开发、弘扬传承等工作。“三线建设”时期,一批重要的大型国防军工、机械电子和原材料等企业,主要依托成昆铁路高山深谷地带,及大渡河、岷江流域两岸布局,分散在乐山城郊及峨眉山市、五通桥区、沙湾区、夹江县等区域。要充分利用这些三线建设背景下的老工业厂区、设备、遗址等,建设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打造差异性、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产品,让“矿区”“厂区”变“景区”,传承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七是做大“红色游”。以五通桥区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井研县熊克武故居、井研竹园烈士陵园、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为主,同时,将抗战文化与武汉大学内迁、市中区安谷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相融合,拓展“战时故宫”、武汉大学内迁、天津永利川厂(新塘沽)内迁遗址游,让红色历史文化激励后人。八是做靓“演艺项目”。打造国际化和“乐山符号”的实景演艺项目,在成功打造“只有峨眉山”实景演艺的基础上,推进乐山大佛实景演艺项目建设。强化乐山文化传播,做好佛文章、演好佛文化,讲好乐山故事,为乐山旅游增添一抹文化亮色。

4 结语

唯有旅游方能激活文化资源价值,因此,融历史文化资源于旅游活动中,挖掘、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以历史文化的旅游表达,展现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魅力,为乐山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在这方面,乐山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乐山文化遗产资源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给资源分分类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作品
Tough Nut to Crack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