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取从阳明论治针刺法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0-12-30周莹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论治特发性面神经

周莹莹

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从2015~2020 年出现了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年发病率为23~31/10 万。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一侧为主要表现,又称“歪”[1]。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瘫或面神经炎,最常见的是面神经麻痹。该病与季节性气候无明显关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临

床上,儿童患此病在治疗上与成人不同。临床上许多面瘫患儿选择针刺治疗,而大多数患儿在急性期采用西药治疗,即急性期采用减轻神经水肿、滋补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采用抗病毒感染的方法。目前,针灸是否适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仍存在争议[2]。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采用从阳明论治针刺法治疗面瘫患儿,在静息期开始时,以面部三个穴位为主要穴位的针刺治疗,同时秉承从阳明论治的观点,即“针灸取穴,重视阳明”,主要的理论基础为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面,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由于生长旺盛因此对气血的要求非常多,针刺阳明可以调节脾胃气血,使面部经气气血充足,在不同层次上调整经气,因此“从阳明论治”是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关键所在,并且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选取80 例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儿,并比较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对其临床效果的意义进行评估,全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80 例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最小2 岁,最大5 岁4 个月,平均年龄(3.5±2.0)岁;病程7 d~3个月,平均病程(2.2±0.3)个月。试验组男21 例,女19 例;最小2.4 岁,最大4 岁10 个月,平均年龄(3.9±1.5)岁;病程6 d~2.8 个月,平均病程(2.1±0.2)个月。两组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患儿处于急性期,患儿5 个月~14 岁,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参照针刺面瘫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神经内科特发性面瘫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诊断明确,患儿H-B面神经功能期望值在Ⅱ~Ⅵ之间,患儿首次单侧面瘫并自愿接受治疗,消除中枢性面瘫,患儿贴膏药,及进行中药治疗。

1.3 排除标准 排除局部外伤、中耳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继发性面瘫及其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不配合治疗患儿。

1.4 方法 对照组采取减轻神经水肿、滋补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采用抗病毒感染的方法,试验组使用针刺治疗,主穴为:地仓(患侧),颊车(患侧),中脘,天枢,足三里,合谷(健侧),配穴:四白穴、承泣穴、迎香穴、巨髎穴、颧髎穴、阳白穴。操作方法:采取常规皮肤消毒,左手按压穴位,右手进针,留针30 min,疗程14 d。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H-B 面神经功能分级。H-B 面神经功能分级观察Ⅰ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级别越低效果越好。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来建立疗效标准。显著为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自由,哭笑时无口眼歪斜,即双侧额线、口角对称,闭眼和饮食正常;有效果为患儿面部静态观察基本无异常,哭笑时双侧额线和鼻唇沟基本对称,眼睛闭合不足,有轻微口歪;无效果为患儿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患儿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儿H-B 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n(%)]

3 讨论

西医对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之前有研究人员从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外膜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的发作可能是由急性病毒感染,和乳腺孔面神经水肿引起的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紊乱,导致面瘫。西医治疗面瘫采用激素抗炎治疗,用B 族维生素或神经生长因子营养修复神经治疗减轻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3]。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可以加用抗病毒治疗,对于细菌感染的患儿,可以加用抗病毒治疗。该病在中医学记载比较多,《灵枢经·京津》记载“足阳明筋”是面瘫的外因(寒、热),巢元方云:“风邪人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啮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小儿杂病四中风口》中还提出“小儿中风,口歪,是风入颌颊所致”,“手三阳脉更急,口歪”说明阳明经受邪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手、脚的阳经都在头、脸上,当气虚,脉不足时,卫气不足导致风寒湿邪趁虚入面中经络,导致经络受阻,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发生面瘫。《景岳全书》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药可愈”[4]。指出小儿用药和针刺均有相同医理,因此作者采取从阳明论治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小儿的生理特点为阴阳童稚,身体脏腑娇嫩,各器官未发育完全,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因此治疗小儿面瘫要以阳明经论治,外感邪气入侵足阳明、手阳明之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采取局部取穴地仓、颊车、四白均位于足阳明胃经上,针刺起到调动局部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迎香穴位于手阳明经上,针刺可以有效的改善一侧鼻唇沟变浅的情况,手太阳之颧髎,足少阳之阳白,均位于阳明经上,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此外在配合远端取穴,作者选取足三里其为足阳明胃经,也是常用的保健穴,可以振奋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有源,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尚荣于头面部,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面部笔者选取天枢穴,为本经募穴,可以激发大肠经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中脘穴位于任脉上,并且行走于颜面,环绕口唇,其远端治疗效果明确,同时针刺健侧合谷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泻阳明之邪火,以上穴位同用,起到调理脾胃,使气血生活有源,扶正气,驱除邪气的作用,在加上小儿生理特点,“稚阴稚阳”之体,因此针刺中焦的穴位可以调节其饮食,因此针刺以上穴位可以从阳明论治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起到疏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谢素春等[5]在针刺从阳明论治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 例疗效观察中发现,采取从阳明论治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兰颖等[6]在小儿难治性面瘫30 例针刺研究中发现,采取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临床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同,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患儿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H-B 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采取从阳明论治针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儿面神经麻痹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论治特发性面神经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液病从虚劳论治的证治规律研究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的临床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