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0-12-30彭安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口病干扰素小儿

彭安民

小儿手足口病属于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因肠道病毒所致,此病毒会经肠道、消化道及呼吸道等方式进行传播[1]。当小儿出现手足口病后,会以低热、厌食、手足口多个部位小疱疹、口痛等为主要表现,对小儿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时,多采用干扰素治疗,实践表明,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配合炎琥宁,可以辅助提高治疗效果,使小儿症状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3]。本次以8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9 岁,平均年龄(6.51±1.2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72 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36.24±10.67)h。实验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8 岁,平均年龄(6.50±1.5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71 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36.54±10.08)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中,关于手足口病诊治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无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无心肌炎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脑膜炎者;合并肺炎者;严重的脏器疾病者;家长不愿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进行退热、补液、抗炎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用法:4 ml 生理盐水加60 μg 重组人干扰素α1b 注射液(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干扰素混合,将其装于小喷壶,冷藏保存,对口腔疱疹溃疡处进行喷洒药物3 次/d。实验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干扰素使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将10 mg/kg 注射用炎琥宁(重庆药友有限公司)加入到葡萄糖溶液(5%)中,静脉滴注,1 次/d,5 d 为1 个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 d 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与溃疡全部改善,3 d 内全部愈合,为显效;2 d 内患儿体温有所下降,皮疹、溃疡有所改善,5 d 后完全愈合,为有效;3 d 内发热、疱疹等症状与体征无没有变化,病情加重,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统计对比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即针对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 进行检测,取血液标准,进行血清分离检查。④统计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即收集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 反应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6]。⑤统计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白细胞减少、头痛乏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手足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显效28 例、有效1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0 例、有效13 例、无效7 例,总有效率为82.5%;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0,P=0.0253<0.05)。见表2。

2.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C 反应蛋白、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C 反应蛋白、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发生白细胞减少、头痛乏力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白细胞减少2 例、头痛乏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多发病、常见病,主要因病毒感染所致,当患儿出现此病症后,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不能及时治愈,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引起肺水肿、心肌炎等症状,对小儿身体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以往,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多以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常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整体效果。目前,临床采用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一定疗效。干扰素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是重组合成的,此药物可以结合细胞膜中的特殊膜受体,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干扰素还可以使K 细胞、T 细胞活性起到增强作用,在大量的免疫细胞上,得到K 细胞、T 细胞,使得病毒被杀灭,进一步增强抗病毒能力[7]。随着临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干扰素治疗基础上,增加炎琥宁,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炎琥宁可以抑制炎性、水肿的出现,增强毛细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强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最终发挥灭活细菌的作用[8]。此外,炎琥宁还可以清热、解毒,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发挥积极作用[9]。将干扰素联合炎琥宁后,可以提高药物协同作用,在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 进行机体内繁殖,增强T 淋巴细胞功能,有效攻击病毒细胞,最终实现病毒清除的目的;而炎琥宁在抗病毒的同时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有效减轻炎性因子对机体的损伤,辅助提高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对缩短治疗时间、促进小儿转归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口病干扰素小儿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干扰素 你了解吗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小儿涵之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