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的影响

2020-12-30王茹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苯磺酸视网膜视力

王茹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会造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型青光眼等,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1,2]。复方血栓通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过敏、烧心、反酸等不良反应。羟苯磺酸钙作为一种血管保护剂,能够改善微循环,下调还原酶的合成量,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对微血管高通透的作用,保护血管,还能降低血小板的高活性,预防血栓形成。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增强动脉舒张作用[3]。本研究旨在讨论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20 例(1491 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0 例,740 只眼)和观察组(410 例,751 只眼)。对照组男220 例,女190 例;年龄52~73 岁,平均年龄(60.33±4.60)岁;病程8~18 年,平均病程(12.70±3.06)年。观察组男201 例,女209 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2.35±4.18)岁;病程9~18 年,平均病程(11.55±3.4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已确诊为2 型糖尿病患者;经眼底造影检查证实为单纯型Ⅰ、Ⅱ、Ⅲ期眼底改变患者;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FBG)<9 mmol/L,餐后血糖(PBG)<12 mmol/L;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者、视神经疾病等其他眼部疾病者;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已进行手术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有药物过敏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17,规格:0.5 g),500 m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88,规格:0.5 g),0.5 g/次,3 次/d。1 个月为1 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参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2]由同一位医生对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查,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视力表数据为依据。评定显效:患者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渗血等症状基本消失,视野扩大10~15°,视力提高至少3 行;有效:患者微血管瘤、出血、渗血等症状部分消失,视野扩大5~10°,视力提高1~2 行;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没有变化或加重,视野和视力的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应用视力表检测并将视力值换算成LogMAR 视力;眼部血管瘤用X 射线拍片及电子计算机X 射线断层进行定位和定向诊断眼部血管瘤和出血斑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外周血5 ml,以3000 r/min 的速率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GF-1,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2%,高于对照组的5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ogMAR 视力低于对照组,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GF-1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只(%)]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gMAR 视力、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一种,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因长期高血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异常状态下引起的机体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得视网膜内聚集液体,血管受到阻塞导致视网膜缺血等。随着病程增加还会形成微血管瘤、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增殖性病变。严重者还可导致患者视力减退甚至失明。随之而来出现炎性因子的高表达、粘附分子的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死亡以及视网膜内的微血管发生异常等炎症表现[4]。复方血栓通胶囊由丹参、三七、黄芪、玄参四味药组成,其可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微循环、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部刺激反应、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羟苯磺酸钙,是一种血管保护剂,可用于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能有效抑制和逆转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高”因素:可降低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小板的高活性以及血液的高粘滞性。有助于减轻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及功能的紊乱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且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微循环,稳定视网膜屏障,从而减轻视网膜渗出和出血症状。羟苯磺酸钙还能改善患者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降低眼压,发挥改善视力和视野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ogMAR 视力低于对照组、出血斑面积及血管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状况,与郝晓军等[6]研究结果一致。炎症反应参与血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血清TNF-α 存在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患者的玻璃体、纤维血管组织及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TNF-α 的抑制使得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凋亡异常。血液中的IGF-1 是具有胰岛素样活性的单链多肽,对眼部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但因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得视网膜缺氧、缺血,视网膜组织中IGF-1 高度表达,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羟苯磺酸钙能够改善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延缓血管异常增殖,有效降低血清TNF-α、IGF-1 的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GF-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羟苯磺酸钙可有效调节糖尿病视网膜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且疗效确切,与胡菁等[7]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且疗效确切,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苯磺酸视网膜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保护视力等
视力测试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