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转锦鲤”现象的文化分析及现实反思

2020-12-30张克素何菁锦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锦鲤群体

张克素,何菁锦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自媒体是普泛化、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借助现代、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的信息。当代青年普遍使用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转锦鲤由来已久,从2013年微博用户“锦鲤大王”发布的带有锦鲤图片求好运的微博开始[1],到以支付宝“中国锦鲤”为代表的转发抽锦鲤活动出现,这种“转锦鲤”现象达到高点。因此有必要分析“转锦鲤”现象,并对其在自媒体时代对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

1 青年亚文化与“转锦鲤”现象

1.1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它是一种与社会主导文化既相异又互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总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自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呈现抵抗性特点。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主流文化的偏离和抗拒。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群体面对的是和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铸造了他们个性、独立的精神品质,加深了他们与父辈之间关于理想信念、生活准则、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的矛盾。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摆脱父母的安排,体现自身价值,他们寻求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抵抗的诉求。自媒体时代恰好给青年群体提供了这样的场所,他们可以通过各大自媒体平台找到形形色色的“共同体”,一同投身并创造带有抵抗意味的青年亚文化。

自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呈现娱乐性特点。在表达内容上,青年亚文化群体表现得更为个性化,更加偏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且偏爱用具有娱乐性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宣泄自己的情感,就连表达的目的也可能只为迎合娱乐的需要。这样娱乐性的表达方式也普遍为大众所接受,像社会人小猪佩奇、社交媒体的表情包、网络视频上的弹幕等等。可见,青年亚文化是用幽默、娱乐、颠覆的方式来消解正式、权威的事物,表达自身想法,获得具有仪式感的狂欢。

自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呈现消费性特点。青年群体通常用物品或某种特定行为来表示自己是某类青年亚文化的一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物品或行为被商业主义嵌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青年群体占社会消费的一大部分,为了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需求,许多商家都会根据流行在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现象来设计商品,或者设计推销商品的方式。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更加热衷消费,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商品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特殊的表达符号。

1.2 “转锦鲤”现象

1.2.1 “转锦鲤”现象的形成过程 鲤鱼最早产自中国,通过中国传到中亚细亚,然后顺势传入日本,日本食用鲤养殖者在19世纪初发现鲤鱼变异,身上多了几种颜色。于是不断研究,最终在1917年培育出了最原始的红白鲤。直到现在,经过长时间养殖、培育的鲤鱼颜色越来越丰富。而在远古时代,锦鲤只是鲤鱼基因突变的产物。

西汉初年刘向所著《列仙传》中将鲤鱼当作神仙的坐骑,记叙了鲤鱼驮子英升天成仙的传说。东汉的《三秦记》记叙了“鲤鱼跃龙门”的中国古老传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以鱼为纹样的彩陶……可见,自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很崇拜鱼。春秋时期,鲤鱼依旧深受人们喜爱,孔子的儿子孔鲤,就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从汉代起,鲤鱼变成走亲访友时具备文化气息的馈赠佳品。到了唐代,鲤鱼被奉为国鱼,常常为诗人所吟诵,此时鲤鱼已经成为观赏鱼,再加上鱼本身就有“有余”的寓意,所以锦鲤就象征着富贵和好运。

2013年,微博用户“锦鲤大王”发布的一条带有锦鲤图片求好运的微博,被转发了八百多万次,转锦鲤热潮正式涌起,“锦鲤”迅速成为网络上的一种“转运符号”,是网友转发求好运的吉祥物。之后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总是可以看到有人转锦鲤,且势头更盛,各大自媒体平台甚至出现专门发布“转运”图片的账号,通过发布各种“转运”图片与网友互动,不仅转锦鲤,网友还会“还愿”感谢锦鲤保佑。截至2018年10月有近300万转发量、3亿话题阅读量的支付宝转微博抽中国锦鲤活动使这种“转锦鲤”现象达到高点,不只是简单转发锦鲤图片求好运,网友还随时随地戏谑地转发热点人事物、天文现象等,大大小小的企业店铺也都加入转锦鲤行列,转发抽锦鲤的锦鲤式营销铺天盖地,商业利益成为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催生和形塑者。

1.2.2 自媒体时代下“转锦鲤”现象的特点 一是在表现上具有“俗信”特点。转锦鲤的种种内涵、表现,都与“俗信”轻缓平和、积极向上、感情的寄托和美好的追求极为相符。它凭借千百年来自然传承的习俗、习惯、制度和生活经验,受到民众广泛认可,并以现实朴素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信仰来评定其传承的合理性。它不存在规范虔诚的仪式,也没有严厉的后果可言,基本不构成或较少构成危害社会成分,总是以日常生活中合理存在的心理和习惯形式表现出来,体现着民众民主、科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二是在本质上具有抵抗和边缘化特点。“转锦鲤”表现出来的对民众民主、科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与“俗信”极为相符,但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转锦鲤”不仅是对外化追求的表达,更是对当今社会结构下巨大压力的拒绝与抵抗。现今人们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于是越来越多人“转锦鲤”缓解压力,并试图用温和的愿望表达来展现对社会压力的仪式化抵抗。在微博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发现涉及这类话题的人群的年龄段特别明显,其中87.62%的人群是12—34岁的用户[3],并且这些用户大多属于经济地位边缘化、政治地位边缘化或文化地位边缘化。因此,“转锦鲤”在本质上具有抵抗和边缘化特点。

2 自媒体时代下“转锦鲤”现象的文化分析

2.1 在表达形式上,青年群体习惯使用“文字+图像”的结构表达

“转锦鲤”行为通常表现为求好运图片加上文字转发到社交平台上,其中文字直观地表达祈愿者功利化的愿望,图像则充当美好的化身。“视觉符码”与“语言符码”共同组成一个表意单元,具有道金斯所称的“米姆”性质[4]15。网络米姆被士弗曼定义成“一组具有共同特点的内容、形式或立场的数字项目,这些数字项目在创造时为所有人所知,诸多用户通过网络对这些数字项目进行了传播、模仿和转化”[4]37。青年群体不断创造、转发,使得这种“米姆”广泛传播,甚至成为一种新型民俗文化,不仅仅是锦鲤这样具有传统意义的事物,就连热点人事物、天文迹象等都成为构建人们习俗和价值观的一员。因此“转锦鲤”的这种“文字+图像”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青年亚文化。

2.2 在情感追求上,青年群体热衷于仪式感的抵抗和消解情感

“转锦鲤”体现了青年群体情感方面的诉求,为了拒绝现有社会结构的压力,通过转发锦鲤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说就是一种仪式的抵抗和消解,从“锦鲤大王”的微博中经常可以看到:愿望交给锦鲤,你只管努力就好。可见,转发锦鲤、把愿望交给锦鲤只是一种精神寄托,成败、好坏都还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基本都由80后、90后组成,当现存的社会秩序、结构等不利于他们的权益时,他们体内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屈的个性就会表露出来。他们喜欢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行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喜欢在自媒体平台或其他途径上展现自己,适时宣泄自己的情感。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不断寻找自身存在价值,从而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偏离。通过自媒体平台寻找共同体成为现今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2.3 在自我追求上,青年群体渴望身份认同与情感满足

对于归属感的需求在青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需要被理解,渴望拥有归属感,因而需要参与到某个文化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考试前转发锦鲤以及转锦鲤求升职加薪都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求好运,还深藏着希望有人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关心自我、满足自我归属感的基本诉求,自媒体平台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一些在外漂泊的青年群体更是如此,他们迫切寻找个体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以摆脱流荡在外的无根性、剥离感,获得平等、自然、亲切、尊敬、自信感。由此看来,“转锦鲤”是青年群体意义寻求的表现,“意义寻求是人的本质需求,可以被理解为获得生命秩序感、目的感、有效感等意义性感受的心理过程”[5]。它也是一种鼓励、激励、认识、彰显自我的方法,是在社交朋友圈刷存在感,表明“我正在努力”“我即将结束水逆”的一种心理慰藉,他人的评论与回复甚至转发都会引起自我的认同感和心安。

另外,科学哲学家海德认为,人类具有强烈的寻求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6]。作为“日常迷信”的“转锦鲤”行为正是源于青年群体强烈的寻求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甚至还有挺多人把转运行为带来的假定因果关系认定为事实,进而演变为一种真实的迷信。这次成功了,多亏锦鲤保佑,发个朋友圈还愿,下次还要转发,由此逐渐形成社交圈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2.4 在社会追求上,青年群体需要娱乐放松自我

青年群体遇到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转发下锦鲤求求好运,顺带调侃调侃时事和当前境遇。可见,“娱乐是大众社会的必要消费品,它被用来消磨时光,而被消磨的空洞时光并非闲暇时光,是受生物需要支配的劳动循环中的空隙”[7]。正是由于青年群体的娱乐需求,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应运而生。青年群体承载着父辈的希望,学习和就业压力大,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往往疲于应对,压力巨大,这时就需要自由的自媒体平台,供他们自嘲、调侃和释放压力,由此形成了现今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在创作转发各式各样锦鲤的过程中,充分向幽默有趣、生动活泼、满足快乐方向靠拢,以展示他们游戏人生,娱乐自我和他人的心态。这种轻松、自由的表达氛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群体,所以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无可避免。

3 自媒体时代下“转锦鲤”现象与对青年亚文化的现实反思

3.1 自身应提高辨别力,有效利用青年亚文化

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是把双刃剑,对青年群体个人而言,有效利用则可以很快适应现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缓解压力,促进学习进步,增长见识。盲目投入则会害人害己,影响正常社会生活。所以青年群体应当清楚认识到青年亚文化的作用及功能,正确、适当地参与其中,不断锻炼、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媒介素养和道德素质,合理运用青年亚文化,丰富生活,学会辨别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信息的真伪、好坏,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自律、不盲从、不跟风,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高防范能力。

另外,青年群体应当注重锻炼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时间沉迷于社交网络,沉迷于自媒体时代虚拟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交往中,会导致现实的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容易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焦虑,不易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3.2 家庭教育应积极沟通,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青年群体大多还在学校或刚出社会,没有经验,面对沉重的社会问题,竞争的压力,往往手足无措,因而通过自媒体平台,参与到青年亚文化行为中去,用娱乐性、戏谑性行为化解。而青年亚文化中一部分消极因素如果没有被合理看待,青年群体的心里精神压力没减,反倒越发消极,甚至引起极端化的不良事件。因此家庭需要给予青年群体正确的文化价值引导,更多地关注他们,适当减轻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自由向上、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发言权,积极沟通,教会他们找到自我。

3.3 学校教育应扬长避短,发挥青年亚文化积极作用

规避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消极影响,学校方面尤为重要,因为学校生活是青年群体性格、行为塑形的重要阶段,校园是对青年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学校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使青年亚文化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青年亚文化在校园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自由,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但有些不良的青年亚文化却会误人子弟,使学生沉迷娱乐,不务正业。因此,首先,学校需要营造一个绿色、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熏陶、滋养青年群体。其次,学校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更好地实施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学生分辨能力,提高学生自制力,使其面对多种文化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高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关心关爱学生,对于偏离正轨、举止行为偏激、沉迷娱乐的学生适时适当进行沟通、谈话、监督。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教育好学生,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4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约束和规范

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有危害性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需要提高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由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时解决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出现的新问题。其次,开通官方自媒体平台,不断与青年群体沟通、互动,鼓励青年群体参政议政、为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建言献策,面对舆论,积极、及时回应。最后,坚持信息事件的公开透明性,将自媒体平台当做一种参政议政渠道,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政府公信力,降低青年群体因“触媒”效应形成的消极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方向,对许多青年群体乃至下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影响颇大,所以怎样对待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青年亚文化富含许多对青年群体发展有益的成分,其抵抗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力量和消费主义消解。因此我们需要以平常心对待它,遵循理性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适当地对其进行疏导、吸收,使其与主流文化能够互动共生,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猜你喜欢

亚文化锦鲤群体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亚文化,不可怕
有趣的锦鲤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小编,来条“锦鲤”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把脉“腐败亚文化”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