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商城方言本字考释

2020-12-30王雪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韵本字声调

王雪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南角,南与湖北省麻城县接壤,东和安徽省金寨县相邻,北部靠近本省固始县,其方言受安徽、湖北影响较大。《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将商城方言归为中原官话信蚌片[1],但学者在方言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地方言除了有中原官话的特点之外,还有江淮官话向西南官话过渡的特点。本文立足于商城方言词汇,挑选方言中人们经常使用的词作为考证对象,并借助字典辞书对有音无本字的情况加以考释。

1 商城方言本字考释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搋,又作扠,《通俗文》:‘拳挃曰搋也。’”《广韵》:“搋,以拳加物。”[2]《集韵》:“扠,以拳加物。或作搋。”元马珏《苏幕遮·县晏公惠面》:“晏先生,惠我面。亲做庖人,妙手搋和软。细细搓来成玉线。”这里“搋”即和面。方言里也说搋面,意思为以手用力揉面,如:“这是谁搋的面?”又《玉篇·手部》:“搋,以拳加人也。”方言里用拳头打人即为“搋”,如:“他搋人可不轻啊!”

(3)扌忽[xu52]:用手拂去某物。

《集韵》:“扌忽,去尘也。呼骨切。”音同呼。《广韵》:“扌忽,拂去尘埃也。”“扌忽”在方言里指用手拂去某物,桌子椅子上有灰尘,会说“用手扌忽一下”。在语音方面,《广韵》:“扌忽,苦骨切,入没溪。”商城方言古入声归平上去三声,全清次浊多为阴平,全浊多为上声,次清除大部分字归阴平,还有一小部分归到去声,所以扌忽是归到去声的字,可以认为“扌忽”读音为[xu52]。如:“他脸上沾的东西,扌忽扌忽就掉了。”

《广韵》:“挦,徐林切,平侵邪。又视占切,昨含切。”《集韵》:“徐廉切。”音同咸,又同寻。《方言》卷一:“挦,取也。”《韵略易通》:“挦,手摘燖汤中沦物。”“燖”是用滚水烫后去毛,“挦”就是拔去被开水烫后物体的毛。再如《便民国篡》卷五:“先将清水浇活,次用挦鸡鹅毛浸水浇之。”“挦”在商城方言里专指用开水烫过的鸡鸭等家禽动物,然后拔其毛,但是方言里读[yɛn35],商城方言里存在一些本是齐齿呼读撮口呼的字,如:仙[yɛn213];鲜[yɛn213];癣[yɛn13];弦[yɛn35]。可以认为“挦”在方言里读[yɛn35],如:“鸭毛得用开水烫烫,不然难挦。”

许慎《说文解字·手部》(以下简称《说文》):“攐,抠衣也。从手褰声。”[3-4]桂馥义证:“抠衣也者,《广雅》:‘攐,抠也。’”攐的本义是用手提起衣裳。《淮南·人间训》:“江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攐裳而越也。”《广韵》:“攐,去干切,平仙溪。”音同牵,但“攐”和牵在字义上存在差别,“攐”是把衣服提起来,方向向上,“牵”是拉,水平方向,很多人容易把“攐衣”误作“牵衣”。攐属清平字,声调为[213],所以读[hiɛn213],如:“恩过河的时候把裙子攐起来,莫搞打湿了。”“攐”在方言里还可指把别的东西提起来,词义范围有所扩大,如:“把盖叶子攐起来。”

《说文·手部》:“摽,击也。”《汉语大字典》里“摽”还有用胳膊紧紧地勾住,引申为连结,后起义[5-6]。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咱们摽着劲干……我不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建不成!”在商城方言里“摽”指用胳膊紧紧地勾住,读音和普通话相同。如:“恩摽紧树桠子,莫掉下来了。”此外,“摽”还有对比、较量的意思。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有张腊月摽着你干,你想喘口气也办不到!”方言里“摽”也有较量的意思,读音和普通话相同,如:“我今儿个斗跟恩摽到底,看谁怕谁!”

(7)擓[khuɛ213]:抓、挠。简化字为。

《广韵》:“擓,揩摩也。”又《集韵》:“擓,抆拭也。”“擓”即擦拭,进而引申为用指甲挠、抓,这层意思只在方言里存在,即挠痒;“擓”还有用胳膊挎着之意,挎着篮子说“擓”着篮子,一人的胳膊挎着另一人的胳膊也说“擓”。在语音方面,《集韵》:“枯懷切,平皆,溪。”“擓”在普通话和方言里的读音相同,如:“后背痒,帮我擓擓。”“路太窄了,恩俩就不要擓着咾。”

(8)颏[kho213]:下巴。

《说文·页部》:“颏,醜也,从页亥声。”徐铉等人注:“颏,户来切。”颏的本义为丑,读音和孩相同。《集韵》:“颏,颔也。”《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别叫他诌掉下巴颏子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盘着腿儿,绷着脸儿,下巴颏儿底下又没什么。”[7]此时“颏”已有下巴的意思,为后起义。《广韵》:“颏,户来切,平咍匣。又古亥切。”王力《古汉语字典》:“颏,今读如颗。”[8]普通话里[e]韵的字在商城方言里多是[o]韵,且阴平声调为[213],所以“颏”在方言里读[kho213]。如:“恩下巴颏儿上面粘个饭米子。”商城人不说下巴,而说下巴颏儿(子),在其他方言也说下巴颏,但写法多为下巴壳,这种写法应当是错误的。

《说文·攴部》:“敹,择也。”敹是为选择之意。《尚书要义》卷二十:“甲胄为有善有恶,故令敹简取其善者。”郑玄注:“敹谓穿徹之。”蔡沈集传:“敹,缝完也。”《正字通》:“敹,连桥切,音聊,缝缀也。”由此可知“敹”有缝缀之意。方言里将用针穿线缝补衣服被子等说“敹”,且读音和普通话相同没有改变。如:“我书包带子断了,妈,恩给它敹一下。”

(10)磓[tei213]:撞击。

《文选·木华》:“岑领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李善注:“磓,丁回反,犹激也。”清黄景仁《观潮行》:“砰崖磓岳万穴号,雄呿雌吟六节摇。”这里“磓”都是撞击的意思。方言里也说“磓”,意为撞击,但读音不同。《广韵》:“磓,都回切,平灰,端。”“磓”是清平字,声调为[213],又蟹合一等灰泰韵端组字、泥来母字、部分精组字在方言里读[ei]韵,[u]介音丢失,如:岁[sei52];堆[tei213];推[thei213]等,“磓”属于蟹合一等灰韵端母字,所以方言里读[tei213]。如:“有两辆车磓一块咾。”

(12)渳[mi13]:喝液体时,抿嘴稍微喝一点以尝味道。

《说文·水部》:“渳,饮也。”《新方言》卷三:“今人谓大歠曰欱,今人谓小歠曰渳。春官杜子春注渳为泯。”这里大歠是大口喝的意思,小歠是小饮,人们把小饮说“渳”,普通话说“抿”。“渳”在方言里也指小饮,饮的量非常少,通常是人们尝某种药或是酒、饮料等的味道时用,嘴稍收拢。《广韵》:“渳,绵婢切,上纸明。”“渳”上声字,声调为[13],如:“这药,我刚才渳了一点儿,太苦了。”

《说文·刀部》:“剉,折伤也。从刀坐声。”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刀部》:“剉,斫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夫斫剉养马。”《世说新语·贤媛》:“剉诸荐以为马草。”又《傅竖眼传》:“灵根差期,不得俱渡,临齐人觉知,剉斩杀之。”这里“剉”为砍、切之意。“剉”在方言里也有砍、切的意思,读音和普通话相同,读[huo52]。“剉”在方言里少见,一般只在特定的语境下才会用到,买肉时卖家会拿着刀一边比划一边问:“从这里剉,可以白?”有时买家也会说:“从这里给我剉一块瘦肉。”

(14)毃[kho13]:通常说毃栗子,指两指并拢弯曲去敲打人头。

《说文·殳声》:“击头也。从殳高声。”段玉裁注:“吕氏春秋曰:‘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毃其头矣。’”“毃”本义为击头。《广韵》:“毃,苦角切,入觉溪。”《集韵》:“毃,克角切,入觉溪。”“毃”为江摄入声觉韵或宕摄入声药韵,但在普通话里“毃”的读音是江摄入声觉韵或宕摄入声药韵合流之后的注音,二等觉韵本来是没有[i]介音的,但它的牙音演变到现代增加了[i]介音。王力、董同龢二人将毃拟音为[khk],李方桂拟音为[khok],而方言里[kho]是没有合流前的音。且“毃”为次清入声字,商城方言次清入声字多归上声,声调为[13],所以“毃”方音为[kho13]。方言里敲打头说:“给恩个毃栗子。”

(15)谝[phiɛn35]:炫耀。

《说文·言部》:“便巧言也。从言扁声。”“谝”本义为花言巧语,引申为欺骗、欺诈,后又有夸耀、炫耀的意思。关汉卿《陈母教子二折》:“我劝这世上人,休把这口忒谝过了。”又蒲松龄《增补幸云曲十六回》:“这奴才又谝他的扇子哩,我夸他一夸。”上述例子“谝”都是夸耀炫耀之意。《广韵》:“谝,房连切,符蹇切,平仙并。”《集韵》:“谝,蒲眠切,平仙。”按古轻唇读重唇,“谝”为并母字,依照“平送仄不送”规律,声母为[ph],古全浊平母字,声调为[35],所以“谝”在方言里读[phiɛn35],如:“好了,不要再跟俺们谝了。”

(16)熰[∅ou52]:柴火、炭等燃烧得不旺盛,有时还冒烟。

《玉篇·火部》:“熰,乌侯切,炮熰也。”《类篇》:“熰,乌侯切,炮也。”“熰”的本义为极热,引申为柴火烧得不够旺盛,《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八回》:“只见窗前门前都竖着秫秸点着火,待着不着的熰。”方言里“熰”指柴火等烧得不旺盛但还冒着烟。《集韵》:“熰,乌侯切,平侯影,又去侯影。”商城方言里“熰”声调为去声,所以读音为[∅ou52]。如:“莫让它烧着了,熰到斗可以了。”

《说文·火部》:“燀,炊也。从火单声。《春秋传》曰:‘燀之以薪。’”杜预注:“燀,炊也。”《集韵》:“燀,炊也。”又《文选》:“燀以秋橙,酟以春梅。”这里“燀”指煮,方言义同。《广韵》:“燀,尺延切,平仙昌。”清平声调为[213],且古知章昌声母为[、h、s],“燀”韵母没有变化,所以“燀”读音为[an213],人们经常说的“燀滑肉”就是煮滑肉。如:“到时候直接把肉燀燀斗行了。”

(19)搿伙[ko35xuo213]:合伙,一起。

《辞源》:“搿,与格读音相近,两手合抱也。”后由两手合抱引申出合作之意,方言里表示合作多说“搿伙”,“伙”的意思是同伴或同伴组成的集体,二者都表示聚合。方言里用“搿伙”指大家一起去做某事,如:吕剧《李二嫂改嫁》:“从今还是咱娘们搿伙着过日子吧!”但方言里“搿”为[ko35],这是因为咸摄开口一等入声合韵部分见晓组字在方言里读[o]韵,而“搿”属咸摄开口一等入声合韵的见母字,所以读[ko35],如:“这个西瓜恩们搿伙吃。”

(20)攧脚[tiɛn213yo213]:顿脚、跺脚。

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攧,顿足。”元关汉卿《侍香金童·春闺院宇套》:“玉笋频搓,绣鞋重攧。”又《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三转身,两攧脚。”《汉语大字典》里“攧”有顿脚之意,且音同颠。方言里“攧脚”为跺脚、顿脚,清平声调为[213],“攧”方音为[tiɛn213],如:在教室里头莫攧脚,省的影响大家学习。

(21)啰謰[lo213liɛn13]:说话繁杂,言语啰嗦。

《集韵》:“啰,啰嗻,多言。”“啰”是言语琐碎,指人话多。《广韵》:“啰,鲁何切,平歌来。”《集韵》:“良何切,平戈来。”方言里果摄开口一等歌韵以及果摄合口一等戈韵的泥来母字在方言里为[o]韵,且“啰”为平声,声调为[213]。《说文·言部》:“謰,謰謱也。从言连声。”《说文·言部》:“謱,謰謱也。从言娄声。” 謰和謱义同。《方言》:“謰謱,拏也。”而“拏”是言语重复。《玉篇》:“謰,繁拏也。”《广韵》:“謰謱,言语繁絮貌。”“謰”和“謱”都表示言语繁絮。《集韵》:“謰,陵延切。上狝来。”方言里上声为[13],且“謰”在普通话里读音为连,读音相同,所以“謰”为[liɛn13]。商城方言表示人说话啰嗦、繁絮多用“啰謰”一词,如:俺妈见天啰謰俺爸[9-10]。

《说文·肉部》:“胾肉,象形,凡肉之属皆从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胾,大臠也。”“肉”的本义是切成大块的鸟兽的肉。“肉”有一种厚实感,可引申为行动迟缓。很多地方用“肉”来形容人性子慢、做事不快。《玉篇·口部》:“噥,多言不中也。”“噥”的本义是小声念叨而不切要。此外,“噥”还有拖延的意思,《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三回》:“娒说:‘噥两日,噥勿落哉啘。’”再如《海上花列传第六十二回》:“借点三四千,也勿要紧,再要噥下去。”这里“噥”都是拖延的意思。《广韵》:“噥,奴冬切,平冬泥。”商城方言声母泥来母不分,都为声母[l];通摄合口一等冬韵的端组字、泥来母字以及精组字韵母为[n]韵,“肉”和“噥”都有慢、拖延的意思,方言里不单说“肉”或“噥”,而是将二者连用表示慢,此时“噥”为轻声。如:“恩不管干啥子都能肉噥半天!”

2 结语

方言本字并不能字字都被考求出来,考证的本字也并非都是生僻繁琐的字。方言中有些字词是借用其他民族语言,还有些俚语可能并未完全被文献资料记录,加之可用来考求本字的资料是有限的,导致一些方言本字无法被考证出来。总之,对方言本字考证要讲究音义结合,最好有文献材料或近亲方言材料验证,切不能用读音相近或一音之转等理由进行解释,也不能字音相符或字义相符就判断为本字。

除了上述提到的商城方言本字的考释,在其他地区方言考证出的一些字在商城方言中也同样存在[11-13],如:塞|大步|痨 毒死|滮 射水貌|煆 火灼伤人或水蒸气烫伤人|潽 液体沸腾溢出|滗 过滤水|嬎 鸡生蛋|抻 伸手|菢 孵|燎 靠近火而被烧焦|拃 拇指和食指的距离|拤 用手把袋子口扎起来|铫 烧水的壶|跍 蹲|剾 挖、抠等。在商城方言里也有许多还未被考证过的字,如:ia13眨眼|iu35留|sɛ13搭理|khe52责怪、虐待|∅ya52大喊大叫|iɛn35发语词,给|kan35发语词等,这些还没有找出本字的字词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广韵本字声调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