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与模式研究

2020-12-30马冰琼杨振兴郭文都黄映韦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西旅游文化

马冰琼,杨振兴,郭文都,黄映,韦芳

(广西财经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1 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数据统计,2016年广西省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1.77亿人次,乡村生态旅游的消费额达1089亿元;2017年上半年广西乡村旅游的访客量达1.11亿人次,同比增长了26.8%,乡村生态旅游消费额达678亿元,同比增长了28%。广西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桂林阳朔。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旅客在游漓江的返程中对中转地阳朔颇有兴趣,自此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了萌芽。每年在广西桂林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专题展推动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目前,广西的乡村旅游以城市作为依托,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主要的类型有:以柳州柳丰葡萄庄园、兴安县严关镇马头山村生态草莓采摘基地为代表的观光采摘型乡村旅游;以崇左扶绥县炎鑫度假村、北海高豪·客家往事乡村旅游区为代表的农庄型乡村旅游;以贵港亚热带名优水果实验示范场、崇左凭祥市宝岛美人椒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代表的农业示范型乡村旅游;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型乡村旅游;以广西巴马县仁寿山庄与儒里桃花源为代表的长寿养生型乡村旅游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广西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一般都为各村的村民,村民们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旅游知识,也没有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弥补管理方面的欠缺,导致乡村旅游的餐饮、娱乐、住宿方面游客的体验感欠佳,甚至出现了一些制假、抢客、强买强卖等恶劣的行为。除此之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法律体系依旧亟待完善,部分旅游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力度有待加强,这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管理,乡村旅游发展中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得到充分合理解决的直接原因。

2.2 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恩赐,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目前很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接待游客的数量也远远超出当地的游客容纳量。不仅如此,植被的乱砍滥伐,游客旅游途中留下的垃圾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给游客提供就餐服务的饭馆把垃圾和废水往河里排放,旅游景观被随意踩踏等等都是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直接原因,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产品仍停留在单一层面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产品以自主开发为主,没有系统地管理规划标准。旅游项目单一,在游客们看来有着似曾相识的雷同感。很多景点开发类似,且都是以游览乡村景色、体验农村日常生活为主题,只停留在片面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阶段。部分景区经营者目光不够长远,仍旧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忽视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缺乏创新,项目雷同,产品单一,种类较少,没有让游客再次回头的吸引力,这样一来顾客消费不高,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2.4 旅游产品的宣传有待加强,旅游环境有待改善

宣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任何产品不管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若不被人所知则不可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广西的乡村旅游虽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很多乡村都有着很好的旅游条件,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应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但这些旅游地的基础设施通常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正常需求。游客不好的旅游体验会“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向外扩散,让景区的口碑蒙灰,不利于广西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2.5 乡村旅游产品中民族特色匮乏

广西居住着壮、苗、瑶、侗等11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已经是广西民族风情的名片。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今天广西特色文化的艺术结晶。广西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必不可少的资源。然而,部分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却忽视了民族文化这一特点,没有将旅游产品与自己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造成“千村一面”、旅客“似曾相识”的状况。有些“东施效颦”,甚至崇洋媚外,造成优秀资源的浪费。这些不利于凸显广西乡村旅游特色的做法还需不断改进。

3 广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3.1 政策优势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广西有10个乡村入选。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列入名录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乡村文化旅游有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当地政府会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经济上给予补贴,全面支持广西乡村旅游建设。按照《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整合打造九大精品线路,以加快广西旅游强区的建成。

3.2 地理优势

广西地处于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与越南接壤,临近东南亚各国,拥有多个港口城市,具有沿海优势,是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地,是整个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1]。区内主要城市都已开通多趟城际动车,由首府南宁去往各乡村旅游城市都十分便利;高速公路覆盖范围广,乡村自驾游非常便捷。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如期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不仅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经济提供了通道,也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旅游合作搭建了平台,为发展广西乡村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环境,包括吸引外资投资建设,学习借鉴东盟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如向泰国政府“一乡一品”战略学习经验,增强广西乡村文化旅游游客辐射范围等。广西历年来都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链已形成,且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吸引东盟国家的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3 资源优势

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以喀斯特地貌而闻名的桂林山水,有被誉为“东方的小马尔代夫”的北海涠洲岛,还有其它一些风格迥异的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景观。同时,广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春夏秋冬都适合人们旅游观光。此外,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风情浓厚,古建筑、历史文物等遗产丰富。几大文化遗产古镇,如贺州黄姚古镇、阳朔兴坪镇、灵川大圩镇等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生力军。广西是红色革命老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广西境内的红色旅游景区就有5处共16个景点,红色旅游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并正在对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反哺作用[2]。

4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4.1 通过资源整合, 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的根本与核心是乡土性,即“三乡三土”。广西乡村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分为六大类,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边关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和长寿文化,因此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广西乡村旅游因为旅游模式的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的变化、集聚形式的不同而凸显地域性、分散性,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律。要突出广西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即把民族特色与旅游融为一体。将壮、瑶、苗、侗、么佬各族各地区的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广西乡村旅游的整体面貌以“城—镇、镇—村、村—寨(屯)”式的阶梯呈现,在差异化的同时富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但从广西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情况上看,广西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尚未进行资源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落后于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人将乡村旅游误解为乡村改造,即弃旧村、建新村,将农村城市化、现代化,乡村旅游文化面临滑向以利益为主的低俗商业化境地的危险[3]。因此,必须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角度出发,在实施旅游扶贫、乡村振兴计划的同时,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彰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

4.2 通过脱贫攻坚,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因而,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约2064亿元[4]。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呈现出典型的产业聚集特征,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经济条件,脱贫攻坚工作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4.3 通过项目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从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框架体系分析,广西在特色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主要以城市为依托,由区内旅游向国内其它省市以及国外跨境旅游发展。从旅游消费者看,大多以中老年为主,青年消费者较少,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层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使广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以政府牵头,企业与村镇合作为主,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旅游观光型为主。因此,广西乡村旅游要从“山水之乐”向“文化之享”转型升级。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门户,乡村旅游在未来将会逐步融入东盟经济圈。围绕边境文化与边境旅游,对外交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广西乡村旅游在开发和开放东南亚市场上应做好充足准备。

5 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1 整合资源,将优势转化为新动能

整合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减少重合点和同质化,在乡村旅游中结合现代技术多维度传承、保护原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以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为例,结合AR技术将岩画3D虚拟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让民族文化不仅局限于画幅上,使得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零距离接触。把原始资源“活化”,创新乡村旅游体验,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2 加强乡村旅游管理,多方案、多模式协同发展

广西乡村旅游应在资源分配、政策扶持、发展理念、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原有的旅游保障系统。在政府-企业-农户、农户-企业、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模式基础上,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四方一体”的开发模式,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开发模式。增加少数民族社区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参加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使其从被动转为主动,增强旅游产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政府在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建设的同时,统筹旅游规划,加强旅游宣传,增加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与保护意识,促进乡村振兴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建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示范区,促进人文旅游。

5.3 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与旅游市场协调发展

针对不同群体的游客,发展多样消费旅游。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景点,致力于民族工艺品与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宣传、营销。发展文创产业,如推动壮医、刘三姐影视基地、民间文学“百衣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等不同文化产业衍生出旅游消费产品,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空间。

5.4 放眼未来,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

依托东盟经济圈,边境口岸等“一带一路”的受惠发展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化模式,打造边关风情旅游带、德天-花山乡村旅游带、百里柳江生态旅游及左江革命老区文化旅游带等一批乡村旅游与边境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集聚区。在促进“乡村旅游+边境旅游”二合一模式的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出边境,传向世界,打造开放乡村旅游新格局[5]。

当前,全国各省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及红色革命老区的广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落后于城市,乡村经济发展跟不上全国整体水平。国家、政府现阶段正全面支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给予当地补贴政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吸引对外商机,利用广西“两靠三有”(靠海、靠边、有山、有水、有文)的资源优势,可投资竹木制品、食品加工、水力发电等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6]。结合回归乡村田园、回归自然的消费趋势,深度发掘休闲度假乡村产品,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土特产品,让游客了解绚丽多彩的广西。乡村文化旅游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解决民生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广西旅游文化
广西贵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旅游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