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蜂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12-30李玉姣李鹏王帅娄德龙布岩林张艳赵丰华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蜂业中蜂蜂产品

李玉姣 李鹏 王帅 娄德龙 布岩林 张艳 赵丰华

特种动物

山东省蜂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李玉姣 李鹏 王帅 娄德龙 布岩林 张艳 赵丰华

(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 山东 泰安 271000)

1 山东省蜂业发展现状

1.1 蜜蜂源资源丰富,蜂业生产平稳 (1)山东省是养蜂大省,有2000多年的养蜂历史,蜜蜂饲喂量和蜂产品产量均居全国上游。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蜜粉源植物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全省主要蜜源和辅助蜜源植物多达200余种,主要有刺槐、荆条、枣树、苹果、山楂、玉米、樱桃等。其中,苹果栽培面积达41.2万hm2,刺槐总面积达22万余hm2,棉花总面积达156万hm2,玉米栽培面积达240万hm2。开花期覆盖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为发展养蜂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目前,全省蜂群存养量52.4万群,约占全国总养量的5%,客蜂约50万群左右;蜂蜜年产量约1.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3%、蜂蜜加工出口量约1.7万t,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3.1%、蜂王浆年产量560多t、蜂胶年产量90多t、花粉年产量600多t,蜂产品年产值6亿元。

1.2 蜜蜂遗传资源得到各地政府重视 (1)山东蜜蜂品种90%以上为西方蜂种,自上世纪60年代,本省陆续引进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浙江浆蜂等品种,通过选育,从中选出了适合本省饲养条件的一些品系,其杂交种已成为山东省养蜂业的当家品种,目前本省西方蜜蜂存养量48万群,并初步建立了西方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山东省有省级西方蜜蜂种蜂场3处,二级西方蜜蜂育种场2处。作为省级重点蜜蜂育种场,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自创办以来为全国提供良种蜂王累计十万余只。(2)中华蜜蜂是本省的固有蜜蜂品种,但随着西方蜜蜂引进带来的种间竞争、环境污染、滥用农药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蜜源植物的减少,导致中蜂数量锐减,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山东省中蜂存养量4.4万群。在意识到濒危处境后,本省积极开展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工作。2012年以来,本省先后批准设立了费县、蒙阴、曲阜、临朐、东营、沂源6个省级中华蜜蜂保护区,9个中蜂保种场。对中华蜜蜂优良性状进行提纯复壮,建立人工授精室,开展种蜂王的选育工作。2017年以来,日照、潍坊等地探索建立风景区与中华蜜蜂保护区相结合的保护模式,进一步加强对中蜂的保护力度。2019年,沂蒙县被列为“国家级中华蜜蜂(北方型)保护区”,成为北方型中华蜜蜂的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区。

1.3 蜂业管理组织日趋完善职能较明确 山东省蜂业实行省统一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农业、商业、经贸部门分别主管生产、购销经营和对外贸易;医药、轻工部门管理以蜂产品为原料的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制品。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承担全省蜜蜂遗传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养蜂技术推广、蜂产品质量监测等工作职能。山东省蜂业协会为从事养蜂业及相关产业的团体,全省下设省、市、县级蜂业(养蜂)协会、学会、研究会32个。各级蜂业协会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咨询服务,推广养蜂先进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对当地蜂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协会所起的作用仍差强人意,导致新的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同时,由于养蜂行业人口老龄化严重,蜂业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层次整体较低,创新意识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导致养蜂行业科技含量水平偏低,科技项目立项少、蜂产品深加工领域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依旧以传统的生产蜂蜜为主导、蜂产品营销渠道过于单一、品牌意识薄弱等等。

1.4 蜂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蜂产品质量问题是影响山东省蜂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本省养蜂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优质良种蜂王使用率不高,导致优质蜂产品生产比例偏低。加之我国蜂产品的相关质量法律法规尚在完善中,蜂产品生产加工监控体系相对薄弱,个别企业自律性较差,为了牟取最大利益,不惜牺牲企业信誉,降低产品成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从而扰乱了蜂产品市场秩序。资料显示,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检,山东有3批次蜂产品样品不合格。

1.5 蜂产品以原料为主、类型单一产业链薄弱 山东省已形成以蜂业科研-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机具生产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自1956年起,山东的刺槐蜜就一直出口国外,1976年后开始大量出口日本、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山东省蜂产品出口量虽大,但这大都作为原料进入蜂产品国际市场,进口国经过加工后以数倍的价格进行销售,所以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步入老龄化结构,保健市场需求越来越广阔,而本省蜂产品行业结构传统,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广阔的行业需求。这亟需本省从各个环节完善及创新蜂产品产业链。

1.6 产学企结合的社会化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全省养殖户6700多户,户均养殖规模约78群;全省养蜂合作社252个,蜂业企业60多家,出口量居全国同列前列,初步形成我省蜂蜜出口基地;蜜蜂育种场14个(西方蜂5个、中华蜜蜂9个),拥有全国最大的蜜蜂育种场(山东山高种蜂有限公司);成立社会化组织(协会)32个,逐步形成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相结合、龙头企业带动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基地,相互促进共赢的发展格局。

2 山东省蜂业发展的建议

2.1 探索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模式 中蜂保种对促进山东省蜂业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中华蜜蜂隔离保护区是保护中蜂种质资源的最佳选择,但保护区建设相对分散、保护区边界缺乏隔离屏障及标识、相关法律缺失,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中蜂的保护效果。在遭遇西蜂进入保护区的情况下,由于未形成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应急能力差,未能对中蜂实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在中蜂的资源保护问题上,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中华蜜蜂隔离保护区的相关法律,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形成畜牧、公安、林业、旅游部门联动管理机制。以沂蒙县“国家级中华蜜蜂(北方型)保护区”为典型,通过构建中蜂种质资源库、育种档案,积极探索与改进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模式,形成成熟的保护机制并推广。

2.2 注重蜂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1)注重科研。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立足山东省蜂业现状,对蜜蜂饲养、育种、授粉、养殖技术、种质资源保护、质量监控、追溯体系等方面继续探索研究,尤其是对制约本省蜂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深入研究。为本省蜂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更大作用的发挥产业链价值。(2)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加入养蜂业,改善该行业的年龄结构,为山东省蜂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带动行业整体发展。(3)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鼓励、支持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团队、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蜂业协会联合开展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如,更好适应全省蜜蜂养殖的健康饲料技术、治疗蜜蜂病害的安全高效药物技术、新型蜂机研发技术等。(4)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加大对蜂产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3 建设蜜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 目前,山东省蜜蜂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结合全省蜜蜂养殖的实际情况,通过蜜蜂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制定适合本省蜜蜂养殖的标准,利用其示范带动作用,向全省推广标准化蜂场建设、中蜂资源保护、电子商务普及和蜂疗培训、蜂病防治、蜜蜂授粉、品牌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山东省养蜂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优质蜂蜜生产力。

2.4 发挥各地市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协会是蜂农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协会应当积极发挥服务引导作用,不仅要向蜂农推广新技术、普及病虫病害防治技术,切实做好蜂业行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提高蜂农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更要在蜂业发展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各类项目立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证政策的精准性,真正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利用,全面推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2.5 完善及创新蜂产品产业链模式 (1)提升产品附加值。立足我国产品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创新、重视产品深加工,不断研发并推出新品,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2)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推进蜂产品品牌建设、地理标志建设等;(3)创新销售方式。如利用电商平台、自媒体、展销会、与风景区结合等多渠道打通;(4)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质量是产品的保障,高品质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根基。不仅要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还要完善蜂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实现生产、销售全程追溯从而促使蜂产品质量稳步提升;(5)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并推进养蜂业与旅游休闲、蜂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养蜂业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多元化产业。

2.6 创建智慧蜂业产业链信息平台 通过智慧蜂业建设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用数字化蜂箱代替传统蜂箱,加快智慧化、标准化生产进程,创建智慧蜂业产业链信息平台,有效监控蜂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实现蜜蜂养殖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智慧蜂场试点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我省蜂业高质量发展。

(2020–06–09)

S894.2

C

1007-1733(2020)09-0062-03

猜你喜欢

蜂业中蜂蜂产品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简易中蜂采水碗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蜂产品品牌建设为例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