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门宴:历历如目睹

2020-12-29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王 琨

【课文背景】

公元前208 年九月,刘邦、项羽分两路合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者称王。公元前206 年十月,刘邦先入关,十二月项羽率军西来,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当时刘邦50 岁,项羽26 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思考】项羽的“怒”包含了什么?

【思考】两支共同反秦的队伍,为何剑拔弩张?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解说】千钧一发之际,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对项伯竭力奉承,拼命拉拢。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解读】表明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段的性格。

【思考】联系课文谈一谈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以作何解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解读】“义”就是“宜”。文中曹无伤背叛、项羽毁约都是不义,项伯报信、樊哙护主都可称“义”,但是项伯护救刘邦的行为违背了项羽集团的根本利益,又可以责之为“不义”。“义”是相对的。

【思考】文章主体部分写宴会上的明争暗斗,曲折精彩,请根据双方斗争过程分析情节的三起三落?

【解读】刘邦言辞极尽恭敬,强调先入关是侥幸,更把责任推给“小人”。项羽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胸无城府,刚愎自用,麻痹轻敌。

一起:范增举玦,暗示项羽,气氛开始紧张。

一落:项羽相信项伯的劝告和刘邦的表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二起:项庄舞剑,宴会充满杀机,气氛更加严峻。

二落:项伯袒护刘邦,项羽熟视无睹,紧张的舞剑终于平息。

三起:樊哙闯宴,故事发展到最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

三落:项羽对樊哙不但不怒,反而称赞他是“壮士”,大有惺惺相惜之意。为什么会这样?

【链接】古代宴席的座位,按照由尊而卑的顺序为:东向-南向-北向-西向。文中项王、项伯最上位,其次是范增,再次是刘邦,最后是张良,从座位上就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思维魔方】

【思维魔方】

鸿门宴是项刘斗争的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果。有人说项羽既有英雄气,又兼具儿女情;也有人认为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你赞同哪种观点?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