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0-12-29吴夕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23期
关键词:胃肠道制剂菌群

吴夕芳

(溧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溧阳 213300)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该病主要发生于年龄<2岁的婴幼儿中。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性状发生改变,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发热、呕吐、腹痛、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等。腹泻患儿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1]。小儿腹泻的发病主要与患儿体质较弱、消化系统发育不全及发生肠道感染等有关。微生态制剂泛指能够帮助微生物生长物质或原始微生物而制备的药剂。以下针对微生物制剂作用于小儿腹泻的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1-2020.1 溧阳市人民医院收诊治疗100 例腹泻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在对照组的46 例患儿中,有男24 例,女22 例;其年龄为4 个月~12 岁,平均年龄为(5.7±1.3)岁;其中粪便呈水样、蛋花样及稀糊样的患儿分别有19 例、21 例、6 例。在观察组的54 例患儿中,有男28 例,女26 例;其年龄为5 个月~11 岁,平均年龄为(5.6±1.2)岁;其中粪便呈水样、蛋花样及稀糊样的患儿分别有22 例、23 例、9 例。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且被确诊为小儿腹泻。2)年龄为4 个月~12 岁。3)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粪便为脓血便及黏液便。2)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较低。患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接受相同饮食调节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并为其使用蒙脱石散〔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90〕进行治疗,方法是:将蒙脱石散倒入温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年龄<1 岁的患儿每日服用3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年龄为1 ~2 岁的患儿每日服用3 ~6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年龄>2 岁的患儿每日服用6 ~9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儿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生产厂家: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40088)进行治疗,方法是:温开水冲服,500 mg/ 次,2 ~3 次/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及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将患儿的临床疗效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2]。1)优:治疗1 ~2 d 后,患儿腹泻的症状彻底消失,其粪便的性状恢复正常。2)良:治疗3 ~5 d 后,患儿腹泻的症状有所改善,其粪便的性状基本恢复正常。3)差:持续治疗5 日后症状无变化。优良率=优%+良%。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6.0 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处理内容包括以下两种:1)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2)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54 例观察组患儿通过微生物制剂治疗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优良率相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退热的时间、止泻的时间、排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等用时均更短,P<0.05。详见表2。

2.3 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对比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的含量及肠球菌属的含量均更高,其酵母样真菌的含量更低,P<0.05。详见表3。

表1 临床疗效的对比

表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对比(d,± s )

表2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对比(d,± s )

组别 退热的时间 止泻的时间 排便性状正常的时间 脱水改善的时间 腹痛停止的时间观察组 1.12±0.35 1.26±0.18 1.52±0.26 0.93±0.04 2.14±0.33对照组 3.58±0.36 3.62±0.19 3.83±0.27 1.68±0.05 4.69±0.31 t 值 8.11 9.48 8.45 7.11 8.5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对比(CFU/g,± s )

表3 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对比(CFU/g,± s )

名称 乳杆菌属 肠球菌属 酵母样真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31±0.34 9.81±0.14 9.34±1.02 11.59±0.46 4.32±0.25 3.06±0.23对照组 8.32±0.33 9.02±0.15 9.35±1.01 10.13±0.47 4.33±0.23 3.81±0.25 t 0.25 8.24 0.33 9.46 0.78 8.5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该病已成为儿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有学者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主要与患儿的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机体的免疫力较低及消化道内的微生态失衡等有关。其中,患儿消化道内的微生态失衡是导致其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患儿消化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即使出现短时间的失衡也具有可逆性。患儿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可帮助其消耗肠腔内的氧气,抑制有害的兼性厌氧型细菌和需氧型细菌的生长,降低其局部组织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持其胃肠道内环境的平衡。婴幼儿时期正是人体生长的最初阶段,小儿脏器的部分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较成年人明显偏低,加之其饮食结构多以流食、半流食为主,使得胃肠道内相关消化酶活性较低,且胃肠道排空速度普遍较快。免疫系统还未及时识别流食或半流食中含有的病原菌,其已经开始转移,并在肠道多个位置滋生,使得腹泻几率和程度均大幅提升。据统计,在健康婴幼儿的消化系统中,厌氧性细菌的数量较多,若患儿发生腹泻,其胃肠道内厌氧性细菌的数量将会大幅下降,兼性厌氧型细菌和需氧型细菌的数量会大幅上升。外部致病菌进入患儿的消化道后易破坏其胃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平衡及胃肠道功能,进而导致其发生腹泻[3]。微生态制剂是一种生物制剂。该制剂的主要成分为活菌、死菌及代谢产物[4]。在本次研究中,在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可提高其胃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及胃肠道黏膜的自我修复速度,增加胃肠道内氧气的消耗量,进而起到杀灭有害菌群的效果。本次研究所示观察组患儿治疗的优良率更高,治疗后其退热的时间、止泻的时间、排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脱水症状改善的时间及腹痛停止的时间均更短,其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的含量及肠球菌属的含量均更高,其酵母样真菌的含量更低,P<0.05。这说明,用微生态制剂对腹泻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缓解其病情,改善其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

猜你喜欢

胃肠道制剂菌群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2016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