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冬”

2020-12-28袁勇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古文字国风

袁勇

中国的俗话说:“一夜秋风一夜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随着太阳的直射点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处于北半球的中国,气温逐渐降低。经历了秋分、寒露、霜降节气,天气逐渐变冷。到了立冬,我国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冬,作为一个季节,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有人认为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冬字。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写作或。民国时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叶玉森认为,这就是冬字。字形象树枝下垂,树叶已落尽,枝上两个硕果下坠的样子。并认为这个字一看就是描写了冬天的景象。

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很容易想到冬天叶子落光了的柿子树上,像红灯笼一样悬挂着的柿子。

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郭沫若也认为,它们是冬字,但却说其像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榛实下垂的样子。不过他同时指出,甲骨文、金文中这种写法的冬字,都借用作“终”,还没有一例是表示冬季的。

武汉大学夏渌教授认为,或像人的两条腿,最下端两个圈或黑点标示出的部位是踵(脚后跟)。并说人体从头始,到踵终。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引申为末了、尽头的“终”,又引申表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冬”。夏渌教授还认为,踵、终、冬原是用一个字来表示,以后才分化为三个字。

这些文字学家们的联想,实在很有趣。不过,文字学者们这种从字形展开推想的研究方法,也因此常被人们诟病为像是“猜谜”“射覆”的游戏。

直至战国时期,在秦系文字中,才出现了加了两点(代表冰的初文仌)的“冬”字。楚系的文字中,冬字写作,上部的,是的变形写法,下方添加了表示时间的“日”字,来表示一年即将结束季节——冬季。

也正是在已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完整的表述。可见,古人具有冬季的观念,大致可以确定,是战国时期才发生的事实。古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利用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也可以考察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冬”字时说:

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古文冬从日。

意思是说:冬,是四季的尽头。由表示天气寒冷、大地结冰的“仌”,和表示一年终了的“夂”会意。夂,也就是古文终字。是冬的古文,它的意思与表示时间的“日”相关。

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对冬字的解释,是非常准确的。也正是在战国时期开始,秦系文字中出现了与“終(终)”字写法一致的字。

在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许与这些出土战国文献差不多产生于同时期的诗歌中,也发出了“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国风·邶风·谷风》)、“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国风·唐风·葛生》)、“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国风·陈风·宛丘》)、“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的吟唱。

這些诗句中的“冬”字,已经很明确地表示冬季了。

(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古文字国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国风时尚关键词
首届晋祠国风文化节举行
中山君有感于礼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新疆风情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孟子说仁德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