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嵌入研究

2020-12-28许志勇熊琦伟孙会明

老区建设 2020年22期
关键词:嵌入社会工作

许志勇 熊琦伟 孙会明

[提 要]团员意识教育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社会工作的嵌入也有其工具性价值。以社会工作视阈观照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应着力解决主体性发挥不足、继续教育的个体需求难以满足、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构建新形势下与实践诉求相呼应的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树立自我认同理念、进行助人自助价值引领、挖掘学生团员优势、探索专业化的工作路径,进而丰富高校团建工作的内涵,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实效。

[关键词]团员意识教育;社会工作;嵌入

[作者简介]许志勇(1991—),男,江西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熊琦伟(1994—),女,江西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孙会明(1989—),男,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江西南昌 330022)

一、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应该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团员应该有先进性、有光荣感。2017年7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意见》指明,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先进性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征。团员是团的肌体细胞和活动主体,团的先进性要通过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对于共青团各级组织而言,其职能的发挥和先进性的表达都是通过团员表现体现出来的。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关系到共青团组织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也是其基本任务要求[1]。一方面,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是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只有进一步凝聚团员青年,激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各项工作中,才能有效推动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只有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促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构建起新形势下与实践诉求相呼应的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模式已迫在眉睫。抓好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实务技能,为高校团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实践探索的可能[2]。

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的一个重要坐标系。以社会工作视阈推进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有利于丰富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内涵和实质,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推进高校团建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耦合

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与方法也逐步形成独特的工作模式,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侧重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激发服务对象潜能[3]。社会工作在处理人与社会的适应问题及人的发展与成长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对以青年群体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来说,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具有共通之处。

(一)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理念遵循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服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但助人不是单纯地进行物质帮扶,或以具体问题解决与否作为评判依据,而是运用专业、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从而回归正常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常规需求,而且注重他们的长远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这种助人自助的理念以服务对象主体意识为切入,把重点置于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这也是社会工作者恪守的价值理念。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都侧重服务对象的培养与发展。

(二)注重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能

服务对象从单向度被动输入到主动自覺扎根社会,优势视角便是重要工具之一。在优势视角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侧重认识和欣赏个人及群体的优点,坚持每个个体发展的可塑性并合理赋权,引导个人、小组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资源,进而有效认知并发挥自我优势[4]。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念肯定每个人必然具有的优势与潜能,积极探寻个体自我转变的力量,培养抗逆力特质,深化自我价值认同。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在入团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团员继续教育等方面也强调学生的可塑性,根据其自身实际进行正向引导,改变不合理信念及行为方式。也即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都重视服务对象的潜能,引导青年团员自我觉察与发展。

(三)社会工作方法的实践运用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上有一定发挥空间。社会工作以社会学、心理学为依据,凝练出与理论基础相契合、与价值理念相对接、与实践活动相呼应的工作方法,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划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三大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通过改善环境、整合资源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恢复社会功能。传统学生团建工作体现为自上而下的集体指令,依照上级部门或文件要求灌输式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化需求,缺少一对一教育与引导。团员意识教育引入个案工作方法,对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失范的个体提供针对性辅导,可以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从而促进个体成长。小组工作运用各成员在团队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团队成员改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因而,在学生团员发展过程中开展小组活动也是推动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区不仅是居住场所,作为教学课堂的延伸,它也是开展学习、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社区开展活动将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提高后勤社会化管理实效。将社区工作方法引入到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把每个团员看作是学生社区工作服务对象。通过组织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团员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助人自助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念,改善高校学生社区环境及精神风貌。

三、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问题审视

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巧,观照工作过程存在的认知偏差和实践误差,是对新形势下抓好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现实回应,将助推高校基层组织育人的良续发展。可以说,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实践运用,将为学生管理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更全面认识现实问题。

(一)团员主体性发挥不足

社会工作尊重案主的主体性,培养服务对象自我适应及发展能力。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将帮助服务对象发挥主体性能力作为目标导向。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应根据大学生团员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既独立思考又重视合作,充分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5]。然而,实际工作中,团员主体性需求有所忽视,尤其是入团积极分子培养的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相脱节。虽然组织上入了团,但思想上还游离于组织之外,进入大学后团员意识教育出现脱节和“断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组织认同感不足[6]。高校团员文体活动形式单一,路径和方法难以贴近学生实际,因而很难把握课堂、网络、学生组织、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目前,高校学生团员培养主要围绕基本理论、政策开展主题教育课程、活动。一方面,内容与形式设计多取决于团学工作者主观判断,易偏离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偏好,造成信息单向度输入,难以获得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入团积极分子的意识教育重视程度有所缺失,未能将大学生个性特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学生多是被动参与,主体认同感不足。长此以往,学生团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成效不足,也将制约高校组织育人的深化与拓展。

(二)继续教育缺乏对个性需求的满足

服务对象注重个体性的满足,社会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不同个体提供多元的再嵌入渠道,满足个人诉求和培育个体责任意识,推动社会治理[8]。社会工作侧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功能恢復与发展。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也应注重学生的个体性,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与引导方式,针对性开展团员继续教育活动,锤炼品德修为,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然而,高校学生团建工作行政性较强,管理方法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传递,缺乏个性化服务与引导。反观团员继续教育的实际操作,却倾向抓政策文件在关键时间节点的要求,内容偏离于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发展需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确实方便以统一标准培养和衡量合格团员,但硬性指标要求却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滋生形式化行为。高校学生入团前及继续教育中的思想变化难以察觉,团员学习的自觉性与培养教育的针对性未充分体现,团员意识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三)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活动内容、形式以及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各项活动的衔接不足,重复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将严重削弱团员教育活动的育人成效。加之,多数学生团建活动停留在理论学习、参与讲座“凑人数”,大部分主题也是学院团组织根据上级组织工作要求安排,较少考虑学生实际,活动过程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团员的实际表现与入团前的理念、行为方式出入较大,甚至偏离了学生团员的身份要求。简而言之,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缺乏科学方法的引导,理论学习、组织活动脱离学生实际。因而,需探索科学合理方法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加强组织育人实效。

四、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嵌入路径

马克·格兰诺维特以社会网络为切入对嵌入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认为经济行动者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9]。王思斌在研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指出,社会科学领域的嵌入最早被卡尔·波兰尼提及,主要是分析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由于社会组织的政治性,具有嵌入性特征[10]。这一方面说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指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未来取向。诚然,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其发展对政府管理体制具有较强依附性,这将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深入而得以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在青年团员思想政治领域内,嵌入性发展也将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嵌入也有其工具性价值。

(一)服务育人:构建自我认同理念基础

服务育人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育人体系的有效方式。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引入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助人、关爱、奉献的校园文化理念,使接纳、理解、包容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工作以学生的真实需求及愿望为落脚点,在调查与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策略,贴近学生生活及其心理诉求,以满足学生多元服务需求,逐步构建服务育人理念。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会对他人的行为形成约束与规范,他人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干扰和限制。也就是说,同学、老师、学生生活社区管理人员等主体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团员,引导他们践行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通过团员服务团员、团员服务青年等形式,发挥青年团员模范先锋作用,解决好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获得感问题,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员意识和身份认同[11]。

(二)助人自助:倡导自我教育过程引导

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是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对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各项建设有辅助作用。高校开展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内化为行动自觉。将社会工作嵌入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高校在发展学生团员过程中,主要由入团介绍人等学生团员进行情况简述,但不一定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因而,学生的主观想法与现实表现可能存在出入。同时,在网络媒体驱动下,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愈发通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个体思想认同也会受到冲击。入团培养联系人如果只是通过谈话、思想汇报等主观形式了解、反馈学生情况,将难以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诚然,高校会开设团课学习、知识讲座及实践活动,夯实学生团员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但由于理论学习和活动脱离学生实际,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在一些活动过程中强制出人参与,引起学生反感。这将使学生团员培养流于形式。因而,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可设计多类型活动主题,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需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从而提高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团员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即自我觉察的结果,从而实现从别人告知到自我探究的转变,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设计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团员身份的自我认同,并将此内化为思想态度和行为指南。

(三)优势视角:发掘学生团员能力优势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认为,个体面对困境与挫折时都具有抗逆力,能够自我修复,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服务对象摆脱困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源和力量。因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相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并以接纳、理解的态度与其建立专业关系,进行赋权、增能,引导他们拓展资源,恢复社会功能。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工作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在诉求和能力优势,采取多样化方式探索继续教育形式,这样既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他人,又能针对性地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每个个体、团体都有自身优势,虽然这些优势在最初阶段可能表现并不明显,而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则提倡积极探索和甄别有利于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资源与力量,从而达到服务目标。面对处于困境或者出现行为偏差的团员,应以合作者身份倾听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相信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及潜力,尊重学生团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习和应对困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科学方法:探索团员意识教育专业化路径

1.个案工作进行针对性引导

引入个案社会工作技巧,为團员个体提供针对性引导。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倾听者、倡导者等角色,坚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高校学生团建工作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能较好掌握学生入团及继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处,综合运用同理心、理解与接纳等专业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建议。高校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入团积极分子培养人及团建工作者,借鉴个案社会工作实务技巧,通过与学生个体进行深入交流,掌握入团思想动态及行为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引导。

2.小组工作发挥同辈互助功效

借鉴小组工作方法进行高校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或者团辅活动,为案主提供服务,使个体在小组中获得其他成员的影响与帮助,恢复社会功能。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为小组成员搭建互助平台,统一组织活动小组或者由案主自发构建,在小组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互相鼓励,获得同伴的支持。在高校团建工作中,通过组织入团积极分子、接受继续教育的团员形成同辈互助小组,开展主题教育、微团课等团内活动。大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在朋辈情感支持下平复情绪创伤,链接互助合作资源,解决共同面对的难题,这也将提升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实效。

3.社区工作加强管理与服务

在大类招生、后期分流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学生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学校-院系-班级”纵向管理模式下的传统班级理念。高校普遍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室不同班”等现象,甚至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点。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的普遍推行,高校学生社区集学习、生活、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逐渐成为学生活动、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做好高校学生社区团建工作也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需要。社区社会工作以高校社区学生为服务对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集体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预防和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高校团员意识教育工作应结合团组织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实生活,将团员意识教育生活化,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因而,高校在学生团员意识教育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使他们直观了解学生社区团建工作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团员感受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与目的,加强监督与评价,提升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团员找准定位,将服务社区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峰.仪式教育在新时代高校团员意识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20,(5).

[2]钟宇慧.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基于广东省97所高校团组织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3]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4]Dennis Saleebey.杜立婕,袁园,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武永乐,常燕飞,马金铭.试论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团员意识的教育途径与实践——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1).

[6]王亚青,秦涛.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研究——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1).

[7]沈威.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

[8]江立华,王斌.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2015,(2).

[9]马克·格兰诺维特.罗家德,等,译.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本社,2015.

[10]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11]习金文.加强高校团员先进性建设的思考——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Z1).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嵌入社会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链服务